【摘 要】 文章通过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点、交融点,深入分析其根源,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扎根本土、兼容并蓄、取精去糟的观点,使中华文化在保持优秀品质上不断创新,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交融;现实思考
马克思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1]在文化的长河和不断的历史演变中,在东方形成了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在疫情肆虐的今天,中西方采取不同的抗击措施,显现出文化深层的差异,其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点
(一)东方文化以静为主,与之相对西方文化更偏于动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质就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静的特点来源于古代的生产方式和宗教教育。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根源已久,聚族而居,精工细作的农业文明的传承和教导出中国人自给自足,辛勤耕作,应时收获的观念。在这样的“耕读传家”的家庭模式中,人的活动范围集中于生产劳作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在佛教文化中处处体现出静的特征。佛教中主要的功课是坐禅诵经,以追求内心的祥和与平静。佛语:“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静水流深,智者无言”都揭示了远离俗世烦扰,寻找内心的安详才是人生真谛所在。在这种教义的影响下,东方文化就逐渐形成了静的特点。
以同样的角度去分析西方文化,则是以动为主。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而古希腊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粮食产量不足,人们主要以航海经商进行生产活动。受海洋文明的影响,人们热衷于出海捕鱼和经商的生产方式,或进行航海探索以弥补土地资源不足带来的现实问题。例如,15至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迅速崛起,伴随着海上贸易航线的打通和对殖民地资源的掠夺,形成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从宗教角度来看,基督教的发展传播历史就体现出了动的特点。基督教是由犹太教发展而来,后来被罗马皇帝狄奥多一世宣布为罗马国教。最初在罗马全境广为传播,后来教徒遍布地中海沿岸。伴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欧洲各国在殖民地的扩张,其宗教也被带入到各自的殖民地。在明末清初时,基督教传入中国。通过兴办教会学校,组建教会团体,宣讲福音等方式传播基督教义,增加宗教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历史是漂洋过海的历史,这种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了西方人“动”的文化特质,造就了西方的海洋蓝色文化。
(二)中方文化重直觉思维,西方人崇尚逻辑思维
东方文化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而是重凭借已有的经验去总结规律,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所以中国人比较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具有全局意识。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观察和探讨天地万物的来源与生存之道,得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的结论。
西方人更崇尚逻辑思维。在认识事物上,并不仅仅局限于主观的感官意识,而是更加追求实证、全面、理性地分析客观存在,通过不断的推理实验去验证真理。从古希腊时代起,先贤们就强调思辨和理性的重要性。例如苏格拉底提出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种追求真理的思想也展现在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中,人们屡次打破迷信去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例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发表进化论等等,都表明了西方人热衷于探索人与自然的联系,不断探索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三)中方文化中比较注重集体主义精神,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个人主义精神
中国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例如谚语“团结就是力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时常贯穿集体主义的观念。以集体为荣,服从组织安排的意识是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中的。当前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成为最有力的武器,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效果显著,极大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优势。
与之相反,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思想基礎,是个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西方文明观念中没有一种单位的力量或者政府的力量可以凌驾于个人之上,个人主义把个人看成一切事物的核心和出发点,由于这种文化观念也就形成了西方人张扬的个人性格。以个人利益为第一,在处理问题时缺乏合作妥协精神,其影响也表现在西方处理国际事务中。
(四)东方文化重视和谐,西方文化推崇斗争精神
中国人重视和谐,“和”指的是中正、均衡、协调。和的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文化中主张和谐共生、求同存异。[2]外部世界不同的事物,都可以融会贯通,和凝为一。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才是治理国家,解决问题的根本。例如,儒道释三教合流、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都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来吸收与融合的表现。
反观欧洲历史,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教派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上千年。其中一个显著的原因就是西方宗教主要坚持一神教的传统。在基督教的十诫中,第一条就写出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在《古兰经》中也明确指出安拉是你唯一的神。所以在西方历史中,不同宗教、文化之间是无法和谐共处的。乃至现今, “文明冲突论”中的西方国家内部种族主义、排外主义的思想等等,都折射出一神教唯我独尊的传统。这些年西方向全世界推销的所谓普世价值,背后也是一神教的价值观点。
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点
尽管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表现出种种差异,但也有交融点。
(一)都重视发展教育
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东西方文化都可看出重视教育的观点。在文艺复兴之后,城市工商业得到发展,人们希望打破教会的腐朽统治,追求知识的渴望逐渐增长。因此,欧洲到处办起城市学校, 出现了巴黎、牛津、剑桥等著名的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3]倡导教育的观点,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倡导教育应跨越人的身份地位等级,要一视同仁。后来科举制度的产生,正是打破了封建门阀的限制,使平民百姓都有通过教育的方式增加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例如《礼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里明确地提出了古代君王要巩固统治,治理國家都要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二)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主要观点是进取奋进精神。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例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滴水石穿等等,都反映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传播了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民在面临艰难困苦中仍不言败,坚持不懈的信心。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的医护人员逆流而上,驰援武汉的行动中就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
(三)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
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潮。起核心是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中倡导自由、平等的精神又再一次得到宣扬。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人是生儿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4]其实在我国,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就已经有人道主义思想了。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墨子的“兼爱”强调了兼爱则是无差别的爱,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分轻重薄厚。《尚书》中也提到“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解释了以人为本,人乃万物之灵的观点。
三、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的现实思考
我们面对着信息冗杂的世界,文化高速的冲击与交流,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去应对,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扎根本土”。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一定要有清晰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延续5000年,有着雄厚本源和独特文化基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5] 所谓“扎根本土”,就是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坚守历史文化传统。,明确中国文化是四个自信最坚实的根基,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第二,要做到兼容并蓄。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只有不断吸收融合优秀外来文化,才能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持有兼容并蓄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表现。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自古就是以多元共生的姿态,融合其他文化的典范,中国古代有儒释道三教合一,彼此和谐相处,共生发展;当今时代我们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兼容并蓄,就是要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为我所用的能力,使之转化再造,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使中国文化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三,要取“精”去“糟”,培养我们辩证思维的能力。当代社会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文化软实力正在发挥巨大作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6]人们在交流中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遭遇到西方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苍蝇与蝴蝶齐舞,西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乘虚而入。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理智所在,不能一味地觉得国外的都是好的,要有清醒的头脑,用辩证的、客观的观点去看待分析问题,要特别警惕西方媒体的片面宣传,识别其道德评判的双重标准,就像抗击疫情一样,坚决抵制其腐朽文化,进行文化抗役,保证我们的思想不被侵蚀。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应当坚持扎根本土,不忘本来;兼容并蓄,合理吸收外来;取精去糟,自信面向未来。理智分析鉴别,实现在学习中超越,在继承中创新。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坚信中国文化瑰宝始终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色彩、中国风格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一卷6.3[M].新华出版社,2018.
[2] 马小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及其现实意蕴[J].新西部,2017(18):90-91.
[3] 赵友斌.西方文化与礼仪[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7-18.
[4] 董元麟.人道主义思想溯源——从文艺复兴到“感性的转向”[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161-162.
[5] 韩文乾.习近平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
[6] 越娇娇.基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现实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3.
【作者简介】
李雪婷(1989—)女,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