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实现数学学习的“深一度”

2020-09-01 12:34尹文军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本质面积图形

尹文军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深度学习是源于人工智能网络的一个概念,后被教育工作者引入教育教学,一般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深刻理解和掌握复杂概念的内在含义,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进而以知识迁移推进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状态和结果。[1-2]在教学中,为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深一度”,教师需要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3]对学习材料、学习路径、学习状态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究。

一、研究学习材料的数学本质,实现本质的“深一度”

什么是数学本质?不同角度的分析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不少学者认为,数学的本质就是探索和研究数学所依赖的那些基本思想,也就是“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主要包括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最近,也有学者基于数学史的沿革,提出数学本质就藏在数学演变的线索中,那些一直保留的并且不断建构和延展的数学内容,理应就是数学的本质。此话说起来简单,但寻找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对“什么是数学的本质”给出一个清晰的、公认的表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是一线教师应该怎样凸显相关内容的数学本质,进而有效落实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改革目标。笔者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教师应该从熟悉的教材和课堂入手开展实践和思考。

“认识面积”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面积的本质是什么?在古代,为了确定农业收成、计算税收,必须丈量土地,由此产生了面积的概念。中国古代形象地用“幂”或“积”来表示面积。其中,“幂”指遮盖物品的方形布,“积”指积累。因此,面积的本质是“面的积累”。小面积大面,是物体表面的本质属性,非比较出来的大小,而是积累起来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幂”是测量面积的标准,即单位。所以,人类对面积的认识源于测量。

基于对面积本质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测量活动:(1)用铅笔盒的面测量书本面,说说书本的面里大约有几个铅笔盒的面;(2)用书本的面测量课桌的面,说说一张课桌面里大约有几个书本面;(3)观察并说说黑板的面大约有几个课桌的面;(4)用规定大小的纸片测量一张A4纸的大小。通过多个测量任务,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在此过程中感受到面积源于对物体表面的测量,测量面积要有一定的标准,面积的大小是指大面积里含有多少个小面积等本质含义。测量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度认识。

二、适时追问核心问题,实现过程的“深一度”

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第一学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作为估算的核心。在人教版三年级“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每张门票8元,29位同学参观,带250元够不够?92位同学参观,带700元够不够?带800元呢?”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用“30”和“90”分别作为“29位同学”和“92位同学”估算的单位,其估算的结果是可靠的。但是,在解决“800元够不够”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仍然以“90人”为单位进行估算,很少有学生想到用“100人”作估算单位。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适时追问两个问题:(1)以“90人”为单位进行估算,其估算结果可靠吗?(2)由“带800元”和“每张门票8元”这两个条件,你还能想到什么?通过追问,教师启发学生可以用“100人”做单位进行估算,学生比较之后发现,其估算结果比以“90人”为单位进行估算更可靠。

三、追求数学知识结构化认识,实现认识的“深一度”

平移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中,教师一般通过数格子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运动的方向、距离以及图形平移前后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关系。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平移的认识往往是零碎的。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学习任务:(1)画,画出金鱼图平移的路线;(2)数,金鱼图向( )平移( )格。该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解答,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画法和数法,如图1—图3。

图1 生1

图2 生2

图3 生3

在学生交流平移想法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几幅平移路线放在同一张图上,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炼出平移运动的元素和特征,如图4所示。

图4 平移运动的元素和特征

从图4可知,以平移的路线为核心,学生动态地认识了平移的本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四、寻求关联、沟通的数学方法,实现方法的“深一度”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由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差异,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学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以人教版四年级“鸡兔同笼”问题为例。“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画图法、列表法、直接计算法等。

生1:我是画图的,我先画8个头,每个先画两只脚,再一个一个添上两只,边画边数,数到26只,发现鸡有3只,兔有5只。

生2:我是列表的,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一个一个推算出鸡有3只,兔有5只。

生3:我是列式计算的,如果都是鸡,就有8×2=16只,……

图5 解题思路

当学生汇报完各自的想法后,教师对这几种想法进行关联和沟通,绘制出如图5的解题思路。通过关联,学生意识到,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先假设这8只全是同一种动物(鸡或兔),再根据题中条件进行调整。如此,学生对方法的认识得到升华,思维得以进阶。

五、进行有效的容错、化错,实现思维“深一度”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带着问题和任务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多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结果,也会经常出现错误的结果。对于错误的结果,教师更多的应应是包容和合理利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一课中,学生计算3.8×3.2时出现了下面两种典型错误:

图6 学会绘制的解题图形

错误1:

错误2:

3.8×3.2=9.16(平方米)

此时,教师不必急于判断对错,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房间的面积。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画出了如图6的图形。“像上面的算法,哪几块面积没有算出来呢?”通过画、质疑、争辩、解释,教师让学生明晰错误,进而真正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

猜你喜欢
本质面积图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童年的本质
巧用面积求坐标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