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晓刚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福建福州,350600)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深入贯彻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逐渐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呢?显然,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最佳。分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和养成上的层次性,对应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也不同,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差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以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是针对某一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在学习机会平等的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显然无法达到这一基本要求。而分层教学模式恰恰以保证学生学习机会平等为根本宗旨,让学生得到更具针对性的引导。这也是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最为明显的优势。
从学生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虽然其他教学模式也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只能做到大体满足,并不具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能力。而分层教学模式则不然,其强调为不同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的学生提供看法与建议表达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具体需求,这显然是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又一优势。
毋庸置疑,每一种教学模式都能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尽量做到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的必要前提,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也不例外。只有做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分层教学模式才能确保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踊跃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进而为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与观念打下坚实基础。
从分层教学模式的特点来看,不同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宜的学习平台无疑是分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手段的丰富且实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高度平等。因此,高度实用而又丰富的教学手段无疑是构建该模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就分层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而言,满足广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其基本的要素。因为只有明确不同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分层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继续学习,从中受到更多启发,帮助学生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打造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平台,是初中历史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保障性因素。
通过深入解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不难发现其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个部分。而确保不同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的学生得到全面培养并非易事,只有采用极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方可实现这一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所必需的观念,也是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定义,时空观念主要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观察分析而形成的观念。只有当历史史料被置于特定的时空观念下时,时空观念才能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使其明白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了解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古今地名的区别。例如,在讲宋代农业的发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表1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1.从图表中能得到什么有效信息?此问题可由C层次学生回答,使其通过观察并根据分类回答西汉、唐朝、北宋不同时期南方、北方人口的情况。
2.从西汉、唐朝到北宋,南方、北方人口有何变化趋势?此问题可由B层次学生回答。学生要在简单概括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找出人口变化的规律,即从西汉开始,经唐朝到北宋,南方人口不断增长最后超过北方。
3.导致南方、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此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可由A层次学生回答。学生需借助课本内容概括出宋代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明白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南北方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总之,较为简单的问题可由学习困难学生回答,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则留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当然,教师也鼓励C层次学生挑战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课堂问题的分层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认识历史。运用史料的目的是实证,历史学科中关于运用史料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能力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分析、概括、解释历史事物,还能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对历史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也应遵从分层教学的方式,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更具公平性和针对性。
以“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为例,对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历史基础较为薄弱的C层次学生需具备从史论出发的能力,具体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内涵、开展背景、历史评价。对于基础一般的B层次学生,教师要培养其摆事实、讲道理的能力。该层学生不仅需要明白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性质,还要进一步明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具体原因,即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对于A层次学生,教师要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刻挖掘史料背后的特定背景含义和特定情境,强化自身的“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观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看待历史、科学地解释历史、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并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来看,家国情怀的培育显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历史核心素养下的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人文追求,培养爱国情怀是社会主流要求,这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迫切要求。家国情怀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五大学科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归宿。教师作为历史学科的带头人、领导者和组织者,其素质状况决定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益及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效果。《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教学》等刊物都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良药”。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在核心素养要求下,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法重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环境、挖掘素材。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深入历史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历程,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古代文人的处世哲学、普世价值观及爱国情感。对于基础较差的C层次学生和基础较为平常的B层次学生,教师可在课堂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感官,直击学生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形成爱国的意识。在历史知识较为扎实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历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引导该层次学生去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弘扬历史上战斗英雄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历史领域,唯物史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探讨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又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解释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社会生产力与发展产生相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间的联系。唯物史观要求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对中外发展有较为客观的认知和了解,正确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联。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从以下两点入手开展。第一,对于B层次和C层次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为基点,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从唯物论的视角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例,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其共性是在同一稳定的政治局面的基础上,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生产工具改进、水利兴修及先进技术的引入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种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下,学生自然思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联,加深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为树立辩证思维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矛盾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思想,培养该层次学生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功过是非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并利用唯物史观学以致用,提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全面培育的视角下,教师构建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又要考虑以何种手段实现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基于此,做到不断完善以上两方面的工作显然是广大教师今后教研工作的重点,只有完善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