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萍,杜贞仪
(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山西省社会工作专业始建于2002年,迄今已经有7所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3所高校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对于山西省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可以了解山西省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发展现状,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提出合理对策与建议。为此,课题组于2019年8—9月针对山西省7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开展了关于社会工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调研。调研采用访谈法进行,访谈对象为专业负责人每校1—2人,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每校10人左右,共计85人。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山西省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共有7所,其中3所高校开设时间不足5年,2所高校2018年开始招生,1所高校2019年开始招生。由此可见,7所高校中将近一半是新办专业(见表1)。
表1 山西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时间情况
根据调研数据可知, 7所高校每年共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00—500人,其中,多数为本科毕业生,少数为专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见表2)。
表2 山西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情况
从培养目标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800学时的实务训练。可以说,能否到专业机构实训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素养。经过调研得知,3所高校有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1—3个,1所高校有4—6个,1所高校有10—15个,2所高校有15个以上(见表3)。总体而言,实习基地数量极不均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年限较长的高校拥有稳定实习基地的数量多于新开设高校。同时,访谈中发现,高校联系的实习单位与实习指导老师的社会关系直接相关,在社会工作领域从教时间较长的教师拥有更多的实习资源,因而能够选择的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数量更多一些。
比较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经过长期的建设,已经具备培养实习生的条件,学生受益较大。正如实习生A1反映:
当时选实习机构的时候,我选了XX县的精神康宁医院。来了这里以后,老师带着我们做实务,每天开小组会,做个案,我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里的老师很有经验,也非常用心。可是我的同学就不一样了,他们在XX社区,实习单位不太管他们。他们每天睡到上午10点,下午去去就行了,去了就是打字、整理资料、打扫卫生。专业的知识学不到多少。
这说明实习基地的选择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效果。办学时间长的高校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将那些实习效果好的实习基地稳定下来;而办学时间较短的高校,尚在选择谋划之中,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表3 山西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数量
1.师资投入不足。目前,山西省7所高校共有社会工作专业教师80余名,每个实习基地的兼职教师有2—3名。其中,2所15年以上的高校有实习指导教师30名左右,1所10年以上的高校有实习指导教师20名左右,其他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在2—18名之间。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较少,仅占10.00%,拥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为60.00%。高校对实习指导教师无直接的指导经费投入,只有间接的支持。每个实习基地有2—3名实习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带3—5名实习生,基本能够满足实习需求。
2.资金投入不足。2所专业设立时间长的高校建有省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每年的服务项目经费5万元以上,成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经费来源。目前,有学生双创实习基地的高校仅有1所,其他高校均采用与实习单位签署实习协议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并按照教育部生均实习经费开支比例为学生报销。总体来看,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
3.专业设施与指导不足。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可分为三类:一是福利性机构,如社区、福利院、精神病院、聋哑学校、司法矫正机构等;二是政府机关,如民政局、团组织、妇联、工会等;三是民办非营利组织,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三类机构中,第一类和第三类专业设施较为完备,一般设有社会工作室及社会工作实习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设备,而第二类机构因其为机关单位,基本没有相关设施,专业指导也相对不足。在专业设施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实习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学生争相选择第一类和第三类机构实习。正如实习生A2说: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让学生做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要是到了政府部门,主要就让你整理文件,或者做接待了。我们同学都抢着去福利院或者社工机构。
这就反映了社会工作实习更多依托实习基地专业设施,依靠专业人员的专业指导。
根据调研数据可知,影响高校遴选校外实习基地的因素依次为:可供实习的项目、实习基地教师责任心、实习基地与学校的距离、学生反馈、学生前往实习单位实习人次(见表4)。而遴选的实习基地有医院、企业、法院、社区等。由于近年来山西省社会组织数量的增长,遴选社会组织作为实习基地的高校逐渐增多。同时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还有福利院、精神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
总体看,实习基地的专业匹配度在70%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在专业机构实习也仅仅做一些杂务。如实习生A3反映:
本来我和同学带着满腔热情想要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机构给我们分配的都是一些繁琐、零散的杂活,像扫地、打字什么的。对于那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性质的工作,我们并没有真正接触。
这就导致了实习内容与实习要求不符。也有高校遴选与本校专业相关的机构为实习基地,如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法院系统实习,警官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警察系统实习,职业院校学生则选择社区为实习基地。在这些实习基地实习内容与社会工作关联度不高。特别是专科学校,其实习基地的专业匹配度极低,甚至有以餐饮企业为实习基地的社会工作专业,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专业建设的效果。
表4 山西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遴选校外实习基地影响因素(多选排序题)
根据调查可知,4所高校有针对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占比57.14%;3所高校无此类制度,占比42.86%。尚未建立相关制度的高校均是新建社会工作专业,而开设专业10年以上的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学生有实习手册,有固定的实习时间,有实习基地,有实习指导教师和机构导师评估等制度,并按照制度有序管理。在访谈中,指导教师B1谈道:
我们有《实习手册》,关于实习的制度都记在上边,学生一进校就发给学生。每次实习过后,都有相应的表格要求实习导师打分、签名。学生也很清楚,到毕业的时候必须将手册上要求的实习任务全部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好。用实习规章来制约教师和学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
根据调研可知,高校与实习基地主要通过协议合作共建,签署协议书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定期选派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实习,高校不向实习单位提供实习经费,实习生也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实习成本低,但易管理较为松散。高校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一般会采取聘请兼职实践导师、共同商定培养计划、表彰实习基地教师、定期开会讨论实习方式与实习效果、为实习基地教师发放工作补贴等方式(见表5)。但是,从表5可以看出,实际发放补贴的比较少,平均综合得分仅为0.57,多数高校无此项资金为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发放补贴,这样对实习基地导师的指导并无具体的激励。在访谈中,实习生A4谈道:
在长达四周的实习中,实习指导老师并不多管我们,光是分配一下工作,实习评估也没有。学校的导师也只是到我所在的机构指导过一次。我们在日常实习中的确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麻烦,但老师平时不主动关注我们的实习情况,我们自然也不好意思去向老师咨询工作里大大小小的困惑。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效果。除了上述提到的合作方式外,多数高校还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定期到校进行交流或举办讲座。其中,2所高校定期邀请校外指导老师到校内交流或讲座,占比28.57%,4所高校偶尔举办此类交流活动,占比57.14%,一所新建专业高校无此类活动。总体而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时间较长的高校举办此类交流活动的频率较高。
表5 高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共建方式
实习反馈是了解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方式,成熟的专业均应在学生实习之后举办实习反馈会。但调研发现,71.43%的高校偶尔有实习反馈会,每次都举办实习反馈的仅占28.57%。在访谈中,实习生A5说:
这次实习反馈会,大家都想发言,虽然一个组选一个代表,但是我们组里XX同学也举手要求发言,因为我们在实习中遇到的事情太有意思了,想给老师和同学分享。其他同学说的那些经历,我们听了收获也很大,毕竟大家交流以后,不同岗位上的实习情况都能了解到,学习的面就大一些。
虽然每次的实习反馈会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有较大帮助,但是也有教师反映“一些小的实习环节就不举办了,太麻烦了”。因此,不能规范举办实习反馈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习效果的提高。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类似问题不只山西省存在,其他地方也存在。朱静君在调查中发现,“实习过程中学校、机构和学生三方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机制没有完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大部分尚未建设起完善的实习制度”,“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相关的研究和资源较少”等问题[1]。姜地忠、曲岩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实施样态、客观约束与完善路径》中分析当前高校社会工作的实习样态为四种,即“‘纸面型’专业实习,‘放羊型’专业实习,‘半规范’型专业实习,‘规范型’专业实习”,指出“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总体上还不够规范,专业实习的总体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2]。宗苏秋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中,祝青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中,均谈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缺乏,实习督导不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完全具备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能力等问题[3-4]。这说明,社会工作专业开设时间短、经验少、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比较普遍地存在。
实习基地建设中主体责任为高等学校,院系需要主动联系实习的社会组织或企业、事业单位,并提供充足的经费,以完成高质量的实习。这个过程中经费的保障是关键一环,而教育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是必要的环节。
1.学校负责专业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监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缺乏传统专业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深厚积淀,但是可以借鉴和学习传统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办法:由学院直接负责,学校保障经费,严格监管,压实责任,注重激励,从而高质量完成实习任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要由教务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和基地建设标准,定期组织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估和检查。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作为年终考核学院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院系负责人依照教学计划加强基地管理,并接受教务处组织的督导检查。检查对象包括实习生、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检查内容包括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指导水平,实习基地对实习工作的安排,任课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情况等,以落实专业实习工作[5]。
2.学院是专业实习的直接责任人。学院是教学管理的直接负责单位,应该严格要求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履行职责,并检查监督其履行职责的情况。首先,通过教研室遴选责任心强的实习指导老师,并代表学院与实习单位沟通,将实习生派往实习基地,拨付经费,确保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约束力。其次,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做好实习筹备工作,妥善安排实习内容,并如期进行实习督导;学院要对过程进行抽查,强化监管,确保实习培养方案的落实。再次,学院定期组织座谈,加强教师对实习学生的专业指导,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最后,学院需要总体把握实习动态,做好实习总结、交流与归档工作,形成实习研究成果,确保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和信息反馈等工作的落实。对于教师而言,有激励才能形成正向反馈机制。对于认真指导学生实习的教师,学院可以在考核中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东南大学在《实验、实习教学技术岗位考核积分办法》中建立实习教师积分考核制度,便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6]。
3.实习单位是实习任务的承担者。实习单位承担着指导实习生的重任。如果学校对于实习单位没有任何约束力,客观上容易形成学生的实习质量与实习基地无关的错误认知,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不愿承担实习生指导任务,校内指导老师碍于人情,也无法约束实习基地的指导工作,实习容易流于形式,陷入“放羊”状态。为改变这种状态,高校有必要在保障经费支出的同时,明确实习基地的责任,严格遴选实习单位承担学生培养任务。对不履行实习管理职责的实习单位,建立退出制度。同时,明确对于实习基地的评优、评奖、评级等制度,以激励实习指导单位履行职责。
专业实习要克服形式化的弊端,关键在于制订完善的实习工作方案,保障按部就班推进实习工作,明确校方与实习单位各自的工作任务以及要达到的目标,明确实习成绩评定的方式等,以共同完成学生实习工作。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共同开展讨论,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实习单位和学校间的需求对接与信息互通,以扎实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必须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联合共建实习基地制度,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定期共同商定实习计划、评判实习生表现的交流制度,实习评估与实习反馈会制度等,按照制度规程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学校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表彰,依照考核结果进行荣誉激励、补贴激励等,以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
高校之间的交流可以缩短新建专业高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时间,使其尽快步入正轨。当前山西省高校新建社会工作专业占将近一半,校际之间仅有非正式的、偶然的专业交流。这种情况制约和影响着山西省社会工作专业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筹办山西省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使各个高校间能够依托此平台定期交流教学实习情况,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推动山西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山西省7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本地的实习基地资源基本类似,完全可以共同建设,实现规范化培养。早在2008年,娄世桥、芮洋在《试析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四个因素——兼论较大规模共享型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文中就已经提到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当前实习中暴露的许多问题, 已经充分彰显了建设较大规模共享型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如果有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或者是片区会议的协调和支持, 有了校际乃至省际合作, 推进较大规模的共享型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可以做到的。”[7]十年之后,共享型实习基地并未建立,仅有个别高校走出本省到南方开展实习,建设专业实习基地,实现不同高校之间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分享。随着本地实习基地建设的规范化,学生实习需求增大,也需要高校之间的协调、共商、共建。
国外与香港地区社会工作督导投入比较大,督导老师负责督导一定数量的学生,他们跟随学生实习,查阅学生实习记录,听学生所做的个案录音,指出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改进。而山西省高校均无此项经费投入,导致无实质性的机构督导老师,校内指导老师同时带几十个学生,既无法每天跟随学生,也无法准确评判学生实习情况,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对此问题,陈茂、林霞从被督导者的角度思考,认为:“基于此,督导者要积极平等地与被督导者展开对话,将其放在真正平等的位置上。通过对话,督导者可以了解被督导者在实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期待和想法,并给予积极回应。”[8]山西省社会工作专业必须向高水平办学高校看齐,建立督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指导方式,才能确实发挥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是国际化的专业,需要有国际视野,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