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敬畏感的现状调查

2020-09-01 09:14林荣茂
关键词:宗教信仰敬畏道德

林荣茂,连 榕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一 引 言

心存敬畏,行方有所止。敬畏感一种重要的情感素养,是个体与外界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因自我不足或外界事物的浩大、权威、神圣或神秘性,超出个体的能力或理解范围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既敬重又有些畏惧的复杂情感[1-2]。尽管敬畏感包含一定的畏惧成分[3],但从整体上看,敬畏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为个体提供一种情感性动力,使个体更加清晰地理解自我及存在的有限性,产生与自然或世界的联系感,更加积极地投入集体或社会性活动[4-5]。已有研究表明,敬畏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6-7],改变人们的时间知觉[8],激发个体的创造性[9],增加集体投入[10-11]等。

在这个物质世界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或许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颗敬畏之心。相较于过往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今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节制地破坏自然与环境,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物质和精神上的更多诱惑。在利益熏心面前,青年学生的行为与表现同样也不容乐观。近年来,青年自杀(如,2017年吴胜自杀事件)、凶杀(如,复旦投毒案、药家鑫案、马加爵事件)、弑师案(如,湖南弑师案、付成励案)、虐待动物案(如,2017年3月24日,女大学生宿舍虐猫事件)等极端案例时有发生,考试作弊、学术造假和简历注水,不敬不孝,对性的开放与随意甚至淫秽事件等屡见不鲜,校园贷、网络黑客、人肉搜索、网络谣言、恶意诽谤和语言暴力等行为和道德失范个案频现报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敬畏感的缺失问题。毋容置疑,在社会急剧变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强烈冲突下,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还是在行为举止上已出现或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以了解和证实大学生敬畏感的总体状况如何。

国内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目前尚没有对敬畏感的普遍性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敬畏感问卷”对大学生敬畏感进行测试,以期探讨大学生敬畏感的现状与特点。本研究假设:(1)大学生敬畏感整体水平较低;(2)男生和女生敬畏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低于女生;(3)不同年级大学生敬畏感存在显著差异;(4)不同专业大学生敬畏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5)不同宗教信仰学生敬畏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二 方 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法,从福建、安徽和重庆等三省(直辖市)的省属本科高校(其中,综合类3所、师范类2所、理工类2所和医学类2所)中抽取3 20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调查采用集体施测与个体施测两种方法,集体施测由两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利用学生集会或上课时间在教室统一作答。部分被试(主要是安徽、重庆两省的理工、医学类学生)采用个体网络施测的方式,由辅导员或任课教师通知学生,学生自愿参与,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学生完成后由辅导员或任课老师及研究者通过网络后台检查被试的作答情况。收回问卷3 000份,问卷回收率93.8%。数据回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剔除“较多未作答”“规律性作答”以及测谎题没有通过的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 747份,问卷有效率85.8%。有效被试的人口学分布情况(见表1)。所有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7周岁(SD=1.5,年龄范围为18~26周岁)。

表1 样本的人口学变量分布表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敬畏感问卷(Dispositional Awe Scale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DAS-CU),主要用于测量大学生的敬畏感倾向性水平。DAS-CU共包括25个项目,5个维度,分别是: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DAS-CU采用6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符合”)至6(“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敬畏感倾向性越高。DAS-CU的整体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合成信度为0.96,各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在0.81至0.88之间,合成信度在0.80~0.86之间;总问卷重测信度(间隔4周)为0.87,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75~0.81之间,表明DAS-CU具有良好的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了DAS-CU的五因素结构,且该结构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等亚群体中具有强等值性,说明DAS-CU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DAS-CU与亲社会行为倾向、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和人格开放性等显著正相关,表明DAS-CU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在本研究中,DAS-CU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平均数(M)和标准差(SD)描述大学生敬畏感的基本状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大学生敬畏感得分的差异。

三 结 果

(一)大学生敬畏感的整体情况

从均分来看,大学生敬畏感总均分为4.59,位于4(“有点符合”)~5(“大部分符合”)之间,说明大学生敬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和关系敬畏感等4个维度的均分也位于该得分区间(即从“有点符合”至“大部分符合”之间)(见表2),说明大学生的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和关系敬畏感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采用多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Repeated Measure GLM)考察敬畏感5个维度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五个因素之间差异显著(F(4,10988)=157.04,p<0.001,η2p=0.06);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五个因素两两之间差异均显著(ps<0.001)。由高分到低分,五个维度排序依次为: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自然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

表2 大学生敬畏感的整体情况(n=2 747)

(二)大学生敬畏感的性别差异

女生敬畏感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五个维度上也显著高于男生,其中,在宗教敬畏感上,男、女差异较明显,接近中等效应(见表3)。

表3 男、女大学生敬畏感的得分及差异比较(M±SD)

(三)大学生敬畏感的年级差异

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敬畏感总分差异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得分差异也显著。事后检验(LSD)结果表明,大四学生敬畏感总均分最高,其次为大一学生,均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ps<0.001);大一、大四学生在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和道德敬畏感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ps<0.001);大三学生的关系敬畏感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ps<0.001);大四学生宗教敬畏感得分最高,其次为大一、大二学生,均显著高于大三学生(ps<0.001)。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敬畏感的得分及差异比较(M±SD)

(四)大学生敬畏感的专业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大学生敬畏感总分及五个维度得分差异显著。事后检验(LSD)结果表明,医学专业敬畏感总均分最高,其次为文科、理科专业学生,均显著高于工科和艺术专业学生(ps<0.001);在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和关系敬畏方面,也是医学专业学生得分最高,其次为文科、理科专业学生,均显著高于工科和艺术专业学生(ps<0.001);在宗教敬畏感方面,医学和文科专业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s<0.001,见表5)。

表5 不同专业大学生敬畏感的得分及差异比较(M±SD)

(五)大学生敬畏感的宗教信仰差异

首先,比较有、无宗教信仰大学生敬畏感得分差异(见表6)。有宗教信仰大学生在宗教敬畏感上得分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进而在敬畏感总均分上也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的大学生在敬畏感总均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表6 有、无宗教信仰大学生敬畏感的得分及差异比较(M±SD)

四 讨 论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敬畏感问卷(DAQ-CU),从我国东、中、西部省份抽取有效被试2 747名进行调查,以期探讨我国大学生敬畏感的现状与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敬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研究假设1(即大学生敬畏感偏低)并未获得支持。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敬畏感倾向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并没有失去敬畏感。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敬畏感问卷,主要通过大学生自我报告其对日常生活中典型敬畏主题的典型敬畏反应和特征的符合程度,以反映大学生敬畏感倾向性水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知识青年的代表,能够较好地理解自己与自然、道德、生命、外在人际关系以及灵性和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到自我的不足,理解自然、道德、生命、人际关系和宗教等的浩大、严肃、珍贵、权威、神秘以及它们对个体的约束性,产生对这些外在事物的敬畏之心。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尽管现如今大学生在思想和道德上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缺乏敬畏感有关,但这可能仅是个别现象,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敬畏感倾向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大学生并没有失去敬畏感。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敬畏感已经缺失的个案。如何找回和唤醒这些学生已失去的敬畏感,让他们重拾信仰,在合乎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的前提下,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议题。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敬畏感在不同领域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是: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自然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生命敬畏感是大学生在体验到生命的伟大或生命的强大,以及生命的脆弱易逝时而产生的对生命及其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涉及的五个内容主题之中,大学生的生命敬畏感倾向性水平最高(M=5.05)。这符合大学生对生命及其意义的一致性思考。来自伦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是以“生命”为其存在方式,因而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及敬畏是根本和基础[12-13]。道德敬畏感是指大学生因道德、法律和规则的公平公正性、对自我的约束作用以及不可僭越、不可侵犯等特点而产生对道德、法律和规律的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大学生道德敬畏感处于中上水平(M=4.89),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律性,即大学生能够较好地意识到道德的公平公正性、约束性及不可僭越性从而自省和自律。大学生敬畏感与其道德及情感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4-15]。自然敬畏感是大学生在面对美丽、浩大的自然影响,以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时,产生的对大自然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大学生自然敬畏感总均分为4.83,仅次于生命敬畏感和道德敬畏感,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关系敬畏感是大学生对父母、老师或领导等既敬重又畏惧的复合情感。大学生关系敬畏感总均为4.23,处于中等水平。关系敬畏感体现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密切思考,与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关系敬畏感也是具有我国文化特异性的主题。已有的一些跨文化研究表明,相较于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更注意集体和关系,关系敬畏感水平也明显更高[16]。

本研究还比较了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宗教信仰大学生敬畏感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敬畏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d=-0.31,-0.27,-0.24,-0.21,-0.10,-0.37)。这一结果与国内关于情感素质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17]。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更能够从个体与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外在事物的浩大、权威、神圣和神秘性,产生对自然、生命和道德等的敬畏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敬畏感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敬畏感水平最高。这可能源于大四学生在知识和经历上的丰富性,由于大四学生已基本完成大学相关知识的学习,知识储备已达到一定水平,对自然、生命和道德等的知识性理解更为全面透彻,更能够在浩大的知识体系中感知到自我的不足,产生更强的敬畏感;同时,随着个人社会经验的增加,他们对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入,更能够理解父母、老师和领导等的地位和权威性,对社会道德体系、社会公平公正性也具有更多直接、敏感的体会,更能够体会到道德的敬畏。本研究也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敬畏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类专业学生敬畏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这可能与医学类专业学生受的教育有关。对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其未来职业是直接面对人的职业,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命,唤醒其对生命的基本敬畏是其专业的必修课[18],因此,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生类学生对生命等的敬畏要显著性更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无宗教信仰学生而言,有宗教信仰学生在宗教敬畏感上得分更高。该结果与国外宗教敬畏感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9]。

综上可知,大学生敬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和有无宗教信仰等人口学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尽管本研究采用大样本取样,获取的样本数量较大,且尽量兼顾东、中、西部等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但样本来源主要为福建、安徽和重庆等三个省(或直辖市),无法代表全国大学生的整体情况;另外,本研究也未考虑我国不同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特异性。二是数据收集方法仅采用自我报告法,研究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采用他评法或间接测验等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

五 结 论

大学生敬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并没有失去敬畏感;大学生敬畏感的人口学差异特点:女生敬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敬畏感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敬畏感水平最高;不同专业大学生敬畏感存在显著差异,医学专业学生敬畏感水平最高;有宗教信仰大学生宗教敬畏感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学生。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敬畏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一些敬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敬畏一粒米
敬畏先烈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敬畏 果决 笃信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