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于雯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高速发展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自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这是我国目前对外宣传的方向目标和重要任务。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对外交流重要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义不容辞,其中,汉语教材作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是外国人认识中国最直接的窗口。
汉语教材是汉语对外教学和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而教材的核心是话题。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内容”[1]。第二语言教材中“话题的选择不但决定着常用词的选择取向,而且影响着语法结构、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融入”[2]172。反过来说,通过对教材话题内容的分析、对比,也可以考察出不同教材编写者的教学理念,意图传递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展示出的国家形象。
本文选取《新实用汉语课本》(以下简称《汉语课本》) 进行话题选编分析。该套教材由刘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2—2009年陆续出版,是国家汉办重点推荐的教材,也是近十几年国外大学使用得最广泛的汉语教材,[3]目前已有英语版、德语版、西语版、俄语版和泰语版等多种版本,其科学性、实用性受到汉语教学界的高度认可。这套教材是以国外成年汉语学习者为教学对象的综合性教材,包含初级、中级和准高级水平的内容,教材目的都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听、说、读和写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和社会”[4]1。
《汉语课本》系列教材分为六册,共70课。我们对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共归纳出17种话题类型。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的每一课虽然只有一个大标题,但实际内容常常由几篇小课文组成,且小课文的话题类型不尽相同,这种情况我们就按照小课文中具体的话题计算数量,因此,统计结果中显示的话题总数会多于教材的课数总和。下表是《汉语课本》话题分布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汉语课本》70课内容中涉及17个话题,共出现116次。其中,第一——四册主要是对话的形式,以来华留学生丁力波、马大为、林娜以及他们的中国朋友的学习生活为线索展开,第五、六册则主要以短文的形式“着重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4]2,其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全六册涉及了“社会交往”“个人信息”“文体娱乐”“学校生活”“日常生活”“语言与文化”“身心健康”“旅行与交通”“文学与艺术”“节日活动”“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人与自然”“婚姻家庭”“职业与个人发展”“教育”“科学与技术”等17个话题。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类话题是“社会交往”类(14.6%),如打招呼、提建议和探病等,“日常生活”类(12.9%),如租房子、购物和去银行换钱等,“婚姻家庭”类(10.3%),如结婚习俗、生育观念和父爱母爱等。
表1 《汉语课本》话题分布情况统计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而“只有实用的话题,才能融入实用的词语和语法项目”[2]172,体现实用的功能项目和文化项目,才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话题统计数据来看,《汉语课本》的话题项目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
首先,“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两类话题是《汉语课本》的高频话题,它们所涉及的都是和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且它们都比较集中地安排在教材的前两册,也就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能及时地满足学习者初学汉语时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交际需要,是学了马上就能用的。例如教材第一册的 “你好” “你忙吗”“认识你很高兴”“祝你圣诞快乐”等,内容都是打招呼、问候或祝福,是社会交往中最常用也最简单的话题。日常生活类的如教材第一册的“我在这儿买东西”是关于购物的话题,“我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说的是租房子的话题,第二册的“他去上海了”讲到了去银行换钱的话题、“我听懂了,可是记错了”是关于邮寄包裹的话题。这样急用先学、常用先学的话题选择和安排能让学习者感到学了有用,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建立学习汉语的信心。
其次,《汉语课本》的话题种类很丰富,来源广泛多元,除了涵盖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之外,还广泛涉及文体娱乐、语言文化和历史地理,以及价值观念、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和人与自然等等。其中,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话题是汉语学习者兴趣度最高的话题[5],例如教材第三册的“礼轻情意重”、第四册的“洋姑爷在农村过春节”,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和春节的风俗习惯;第四册的“女儿才八岁”“我是独生子女”谈的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独生子女问题;第五册的 “五味”,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和饮食文化。而夫妻关系(婚姻家庭类)、健康饮食(身心健康类)、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类)、女性地位(价值观念类)等话题大都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甚至引发热议的话题,这些话题既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又能够引发不同国家背景、尤其是成年汉语学习者的兴趣,使相对艰难枯燥的汉语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有趣味,从而更好地习得汉语。
“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二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2]173,让学习者在掌握汉语的过程中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差异是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之一。而文化与话题在教材编写中是相辅相成的,话题中蕴含着文化,文化通过话题表现出来。
《汉语课本》首先非常重视中国文化的表达,以呈现中华文化为主,“特别注意课文内容的人文性”[6]。教材中直接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课文有23篇,其中,既有文学、戏剧等显性的形式文化,又有价值观念等隐性的深层文化。它们有的是以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旅行交通等话题为明线,以文化内容为暗线呈现出来,如教材第一、二、三册出现的寒暄问候、请客吃饭的话题中,体现了中国人贬己尊人的交际文化特点和热情好客的餐桌文化,又如第二册第十五课“他去上海了”,借由旅行的话题引出了古都西安和金融中心上海的城市文化。有的则是直接以文化现象、文化产物或文化概念作为话题,例如第三册的“他们是练太极剑的”,谈的是中国中老年人的大众文化生活;第五册的“关于名字的随想”,介绍了中国的姓名文化以及中国人对名字寓意和内涵的追求。
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教材还在探讨人类共同话题的语境下进行了中外文化的对比,使学习者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明显的文化对比在《汉语课本》中共出现了9次。如第二册 “中国画跟油画不一样”,通过看画展过程中的对话,简洁通俗地介绍了中外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又如第四册的“头痛医脚”,讲的是中医和西医在治病原理上的不同。不同文化的对比,不但能缩小学习者心目中中外文化的分歧,而且能使学习者更容易地接受中国文化。
《汉语课本》的话题内容很丰富。第一到第四册的内容是以留学生丁力波、马大为和林娜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为主线展开的,再借由他们的中国朋友宋华、陆雨平及老师张教授等人物生发出去,课文中的故事和对话都发生在中国社会文化场景中,而第五、六册则是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整套教材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全貌。
第二册的“你舅妈也开始用电脑了”,以日常生活为话题,谈论了中国新农村、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四册的“‘胖阿姨’文具店”以职业发展为话题,讲述了城市工人下岗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第三册的“汽车我先开着”“你听,他叫我太太”和第四册的“我想开个律师事务所”,分别以买车、婚礼和找工作为话题,揭示出中国青年人和老年人在消费观、婚姻观和就业观等方面的代沟;第六册的“傻二舅”以北京一位老手艺人的住房变化为话题,讲述了不同的人对拆旧盖新的不同看法,体现了城市发展变迁进程中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新生活方式的向往。教材通过一段段生动的对话,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活小事的娓娓道来,为汉语学习者铺开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卷,其中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反映了浓厚的现代气息,建构出一个朴实和谐的国家形象,令人有平易亲切之感。
如前所述,《汉语课本》中出现频率前三名的话题分别是“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和“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类话题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是提高汉语学习者交际能力所必须的,而“婚姻家庭”类话题数量多则体现出编者意图传达的亲情文化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在“婚姻家庭”类话题中,既有关于婚恋问题的,如第四册第三十九课“没有说出的爱”,也有关于生育观念的,如第四册第四十八课“多子多福与丁克家庭”。而最引人注意也是数量相对较多的是关于父母之爱的话题,如第五册第五十一课“母爱”,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对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默默的守候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儿子对母亲无以为报的愧疚和深深的爱。再如第五册第五十七课选编了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文章写的是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以父亲的“背影”命题立意,以平实的细节描述表现出相爱相惜的父子亲情,能够增进读者对“天下父母心”的体会和理解。这类话题往往充满温情,同时也显得比较严肃。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本身带有很强的亲情色彩。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指的就是血缘范围内的“爱亲”,“孔子把‘爱亲’作为仁最基本的含义,并把它作为仁的本质与根本”[7]33-34。《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就是“亲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问题,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不抓住亲情文化这条根,就很难谈清楚。亲情文化是思考中国问题的基本背景,是理解和预期中国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7]35-36
汉语教材是国外汉语学习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最直接的窗口和最有效的媒介,在汉语教材中着重表现中国亲情文化,实际上就是给了外国学习者打开了解中国社会之门的钥匙,有利于使他们更深入地体会和理解中国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和处世哲学。同时,对于学习汉语的海外华人华侨来说,有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8]。
“对外汉语教材在帮助学习者形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认同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介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通过语言传授中国的历史、地理、政体、法律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以及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等,从时间、空间和社会结构等角度塑造和传播国家的形象。”[9]从这个视角来看,《汉语课本》是比较成功的,教材中的话题广泛、丰富和实用,内容从衣食住行,到文学艺术,从历史地理,到思想观念,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生活,基本涵盖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而真实地描绘出积极正面的国家风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阐释了中国价值观,构建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汉语国际教育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已然“成为中国公共外交乃至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0],作为汉语国际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教材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习者“学”的工具和材料,而是外国学习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甚至爱上中国的桥梁和纽带。“如何通过汉语国际传播,将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随着‘学汉语’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向外输出,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编写汉语教材时必须认真研究的话语策略问题。”[11]《新实用汉语课本》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其话题内容的选编无疑是值得教材编写者们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