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曾书慧
黔西县110 社会联动中心接警员在接听群众来电。(杨军 摄)
“喂,您好。这里是黔西县110社会联动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我拿医保卡去医院,咋看不懂怎么扣的钱?”家住毕节黔西县雨朵镇蒿枝村的严大娘说,“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找政府,准灵!”因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她去年就曾十余次致电110。
医保和110有啥关系?4月19日,记者采访黔西县政法委综治科科长黄鹏。他解释道:“如果电话簿有很多热线号码,会造成群众不知道该把问题反映到哪里的情况。因此,黔西通过建立110社会联动中心,整合110、119、120等9类政府应急和服务电话,为民众建立了一站式集成办理渠道。”
立足大民生,法治创建为民。“资源整合后,全县所有涉及民生方面的职能部门全部纳入110社会联动中心网络系统,随时听从中心指令。”黄鹏说。2019年黔西县累计有效接到群众报警求助等各类电话16.7万件,各联动部门赢得了百姓点赞,群众获得感满满。
坚持典型经验培育,通过建模板激发基层法治建设探索热情,形成一大批可借鉴、可移植、可复制的经验模板。毕节市以黔西县110社会联动中心为代表的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做法,已走到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的陈福东说:“农民只有学法懂法,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学了法,还要用。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齐龙回忆起一件事:2017年,为推动全区旅游发展,金海湖新区计划修建一条竹青路。当时,动工迫在眉睫,因涉及青山村3个组20多户群众的土地征收问题,等不及先拨款赔偿再开建。
“本以为要扯皮,我愁得很。结果没想到,村民非但没有堵工闹事,反而很支持。”张齐龙说。
“国家不仅出钱修路,还要给我们补助,我们当然支持。”陈福东抢着向记者解释道。
漫步毕节市乡村街道,法治公园、法治广场、送法下乡等宣传标牌不时映入眼帘。据张齐龙介绍,法治文化创建是积极拓宽普法内容的阵地形式。此外,联合本村群众,通过微信群把本村在省内外务工的人聚集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为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2019年,青山村成功脱贫摘帽,正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大步迈进。这是法治毕节建设的一个缩影。
“6543”组合拳探索地方法治建设新路径;以“四个3”为抓手,强力推进3项制度改革;“7人议事”推进村民自治;“公道评说”理行天下……短短几年时间,毕节市将法治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涵盖教育卫生、司法救助、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等民生各领域,法治建设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全省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2019年,群众安全感达98.89%,同比上升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