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苏
【摘要】目的:探析皮肤湿疹治疗期间中医结合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以我院治疗的60例皮肤湿疹患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患者在入选后以掷骰子方式分组并记录。常规组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结合治疗。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整体疗效优势突出,统计学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实验组用药后2月无复发;常规组复发4例,复发率13.33%,统计学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皮肤湿疹患者提供中医结合治疗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案推广。
【关键词】皮肤湿疹;中西结合;临床治疗;干预效果
皮肤湿疹是临床中常见的皮肤性疾病,在皮肤科的门诊患者当中占比约为25%。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在致病因素方面较为复杂,同时病情很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问题,所以临床中治疗难度较高。临床中对于皮肤湿疹患者而言,因为疾病本身的瘙痒疼痛感比较突出,在患者过度抓挠之后,会出现皮肤红肿与溃烂的症状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皮肤湿疹属于临床相对普遍的皮肤性疾病,存在较高的发病率,发病原因主要是以过敏性炎症为主[2]。西医治疗的目的是借助抗过敏药物与激素的结合,促使患者的炎症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症状的逐渐改善[3]。西医治疗的特征主要是在于症状可以及时有效控制,但是缺陷也比较突出,例如治标不治本,只能够实现对表象的控制而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疾病的根治,复发率较高。对此,基于中医治疗理论,本文探讨皮肤湿疹中西与西医治疗的差异。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以我院治疗的60例皮肤湿疹患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患者在入选后以掷骰子方式分组并记录。记录结果如下:1、实验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中位数48.44岁;2、常规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中位数47.98岁。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对比价值。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西医治疗,采用息斯敏片、地塞米松以及去炎松软膏等进行综合治疗。
实验组采用中医结合治疗,采用内外兼并的治疗方式:1、内。内服方采用黄柏、紫草、金银花、五倍子、白鲜皮、车前子、丹皮、蛇床子各12g,地肤子、蝉蜕、苦参各10g,生地20g。根据患者症状增加药物,对于虚热患者添加黄芪、白术以及党参各10g;2、外。外用方案主要是采用黄柏、白鲜皮、苦参、五倍子、土茯苓、蛇床子各20g,地肤子、百部各15g、冰片12g。内外用药均以每天1剂/次。
1.3评判标准
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应用SPSS19.0软件。数据录入时依据不同数据类型进行针对性处理,对于百分比数据采用X2进行检验,对于均数数据采用T值进行检验。数据录入与检验操作均需要实行2次,在数据不一致时需要由2名专业人员处理。数据分析结果P值不足0.05则代表两组数据对比拥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的整体疗效优势突出,统计学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复发率对比
实验组用药后2月无复发;常规组复发4例,复发率13.33%,统计学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
3.讨论
皮肤湿疹属于一种常见且以缓慢发展为特征的变态反应,诱因比较多,过敏性体质的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在具体生活中患者往往会因为刺激性的愿意呢绒导致皮肤湿疹[4]。皮肤湿疹的疾病表现主要是以瘙痒、丘疹、红肿为主,湿疹的疾病症状可以划分为急性湿疹与慢性濕疹两种类型,慢性湿疹主要是因为急性湿疹而引发,因为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不佳从而导致疾病复发而呈现出慢性湿疹。皮肤湿疹的治疗难度较高,尤其是根治性难度较高,治疗后复发率相对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整体疗效优势突出,统计学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实验组用药后2月无复发;常规组复发4例,复发率13.33%,统计学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借助行之有效的中医结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感受,降低复发风险,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治疗项目。
综上所述,针对皮肤湿疹患者提供中医结合治疗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案推广。
【参考文献】
[1]楚利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效果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8,24(3):411-412.
[2]曹桂娴.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应用中医治疗方案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31(13):11-12.
[3]曹璐璐,刘春柳,王炳权,等.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4(8):22-23.
[4]张雪燕,王大见,翟学英.中药浸泡联合复方氟米松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68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9,31(21):34-35.
[5]董春桃.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14(13):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