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奎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最主要的实施方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167-02
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有关认识。
1.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选择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哪些知识,学懂、学会、能应用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确定该堂课的目标,切戒目标任务太多,不切实际。
2.创设和谐课堂环境,增进师生互信,培养师生感情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起学习引导作用是外因。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思维,抑扬顿挫的讲解,把控整个课堂的能力,严而不死,威而不怒。采用探讨式、合作研究式、实验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精神上高度集中,情绪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思考与学习。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讲授内容,又要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学习节奏,还要密切注意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总结提醒,在言行上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关心和激励,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快、中、慢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反应全面把控,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3.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课堂教学,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课堂上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交流彼此的情感体念与观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3.1 采用情景引入法在解决现实世界实际问题中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求解,揭示新的数学知识,从现实问题中来揭示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内涵,强调所学新知识的本质,从正反侧面全方位强化所学知识,然后再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应用。
课例《必修五》2.3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利用教科书的情景,数学史上有一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他与阿基米德、牛顿齐名,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之一,他就是18世纪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两百多年前,高斯的算术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很快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他是怎样计算的呢?(1+100)+(2+99)+(3+98)+…(50+51)=101×50=5050。高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1,2,3,…n…前100项和的问题,从而类比到一般求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
Sn=a1+a2+…+an=a1+(a1+d)+(a1+2d)…+[a1+(n-1)d]①
Sn=an+an-1+…+a1=an+(an-d)+(an-2d)+…+[an-(n-1)d]②
①+②得2Sn=(a1+an)+(a1+an)+…(a1+an)Sn=n(a1+an)2(倒序相加法)
得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一步得出Sn=na1+n(n-1)2d,然后巩固应用。
3.2 采用“合作探究”法。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经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探讨,揭示问题,得出概念、定理、法则、公式内涵,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课例:选修2—1,椭圆第一节课时“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推导和标准方程。
(2)通过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熟练掌握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
(3)通过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启发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本质,严谨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会运动变化对应,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椭圆的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
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课堂布置准备一条细绳,两个图钉,一个画板,铅笔,橡皮擦,直尺。
研究问题:利用这些工具与细绳可以在画板上画出什么图形?
课堂上展示学生研究成果。得出最多的是圆、椭圆、线段,让研究小组汇报画图经过。重点强调椭圆是怎样画出来的。把这条一定长的细绳两端固定在画板上的F1,F2处,当绳长大于F1,F2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画出了一个椭圆,从而让学生归纳出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焦点,两焦点间距离叫做椭圆焦距。然后根据椭圆图形的对称性,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导学生推导出椭圆标准方程。
这种合作探究式课堂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当然教学方法有很多,课程形式多样化。我们可以结合不同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纲要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4.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的多樣化,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的动感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性更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在学习必修4,1.4.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正弦曲线的形成以及在学习1.5函数的图象这一单元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伸缩变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
①φ对y=sin(x+φ)(x∈R)图象的影响;
②ω(ω>0)对y=sin(ωx+φ)图象的影响;
③A(A>0)对y=Asin(ωx+φ)图象的影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也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而一味丢弃传统教学用具,不能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代替教师的板书。教师的逐步板书能够起到示范作用,以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面向全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明确难点,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