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浙暧
摘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物理探究兴趣,还可以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锻炼物理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物理思维能力。在本文中,我将立足物理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设计教学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223-01
1.问题灵活化策略
首先,预设多种学生回答,灵活提问。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是无法打无准备之仗的。所以,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我一般会对自己之前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发现学生在问题思考、解决过程中总是出现的问题,并就此预设多种答案,从而能为有效的据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不同的追问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则在提出问题之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以此使其真正地参与到物理问题思考之中。在其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认真聆听,顺着学生的思路,就问题进行提问,从而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弄清楚学生理解了什么,还不理解什么,从而把握其物理学习实际情况,继续提出符合其发展需求的问题,帮助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完整解答,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其次,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灵活追问。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师把握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我们要运用何种手段来把握对学生物理问题的理解情况呢?一般情况下,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或者观看其解决问题的步骤等。仅仅把握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就可以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时还需要教师其所掌握的情况,灵活应变,继续追问,从而使学生在其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深入发展。以“电场”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立足电场检验此内容,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检验电场是否存在的时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呢?我们在检验某处是否存在磁场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会发挥其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回答。根据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我这样追问:如果通电导线不受磁场力,那么,这个地方就不存在磁场,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地方的磁场感应强度是零吗?在此追问下,学生会给出“不一定”这样的答案,并分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我继续提问:我们要如何利用通电导线来检验某处是否存在磁场呢?在改变通电导线方向的时候,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几次检验,才能确定此处是否有磁场的存在呢?在这样一步步追问下,学生不仅可以进行积极的思考,其思维也会沿着问题朝着深入的方向不断发展,进而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问题层递化策略
物理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难以理解。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如何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知识的限制,一直是困扰广大物理教师的一大难题。我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尝试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层递化问题的驱使下,积极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为例,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因其抽象性,对于高中生是难以理解的。在细细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万有引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我在认真思索的时候,按照猜想与模型简化的思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首先,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力学知识,我们知道,有些是依据物体的运动来探索力的,有些则是根据物体自身所承受的力来判断其运动的。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属于哪一种情况呢?其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行星在做椭圆形运动,但是,我们对此了解是浮于表面的,在还没深入理解椭圆运动规律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做呢?可以将此简化为什么运动呢?再次,我们可以将行星所做的椭圆运动简化为圆周运动,那么,行星围绕着太阳是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呢还是变速圆周运动呢?这是为什么呢?最后,行星在绕着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是需要向心力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力来提供向心力的呢?这个力的方向如何呢?在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被调动起来,其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根据问题,提出猜想,自主建立模型,以此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建立对万有引力的感性认知,为其继续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策略之外,我在组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会使用问题矛盾化的策略,以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此调动其探究积极性,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我在实施问题矛盾化策略的时候,会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矛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怀疑,进而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以此在建立正确认知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同时锻炼物理思维,提升其物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沿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数码设计(下),2018,(11):292.
[2] 孫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教育界,2016,(4):33-33.
[3] 钱丽萍.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7):14.
[4] 赵丽梅.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4):182-183.
[5] 王绍霖.高中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2):135-135.
[6] 戴吉华.浅谈思想品德课问题式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3):59-60,63.
[7] 张宁.高中物理问题式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2014,(1):122-122,123.
[8] 苏莺莺.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6):223-223.
[9] 陈慧娟.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银川九中为例[D].宁夏大学,20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