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化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交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防止交叉传染。在此背景下,各地都加大了定制公交的投放力度,近期北京、深圳、重庆等多个城市都推出了定制公交线路,为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市民提供线上预约、一人一座、快速直达的定制公交通勤服务。交通服务是交通运输的根本使命,在疫情背景下不仅仅应考虑常态化服务,还需应对一些突发问题,因而考虑后疫情时代的交通解决方案,应该标本兼治,综合长远地解决问题。
完善交通建设与服务可以以智能化为关键突破点。防范疫情的三个关键是发现、应急、救治,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出行中,“无感检测+应急交通+无人公共服务”可以成为应对疫情的有利手段,这意味着传统公交服务需要发展和变革。无感检测、自动驾驶、全程服务、定制服务等智能化转型与应用正悄然兴起并渐成规模。例如,公交车无感检测及疫情报警系统应该成为标准配置,在应对突发疫情时,也可以使部分公交具有“方舱医院”的功能。
如何选择城市交通的未来?未来城市应该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支撑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目标的、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智慧城市,源源不断生产创意思想的创意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富有文化传承和景观特点的特色城市。这就需要建设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共享、文明有序的综合交通系统。
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就是完善城市基本单元建设,城市交通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与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不谋而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从而推动交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的交通系统要集约化、节能减排,同时向绿色化倾斜,从全环节提升城市交通的韧性,提升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具体而言,城市用地方面,采用TOD模式,混合用地,构建好15分钟社区圈,10分钟邻里圈,5分钟街坊圈;交通结构上,步行、自行车、公交主导,提供门到门高品质的公交服务;路网结构上,提供完善的步行、自行车道路系统,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小街区密路网;路权结构上,步行、自行車优先,公交全环节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