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什么是无感?就是不爱吃而去吃了,不爱玩而去玩了,不喜欢的专业上了四年,没偏好的研究生考了,没有了解的工作去做了,没有爱的人去婚了。说实话,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太多的人就在这样的状态里活着,并且持续无感,无感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何结婚,也不知道为何去学,更不知道要做啥工作,还不知道为啥创业,甚至不知道为何去山呼万岁。
无感者往往在无感,或者从众,又或者“看看人家”的氛围中长大,然后无感者始终困惑于为何自己没有爱好,更没有沉迷,人生似乎在世界的表面飘荡,无法深入到一米以下。
无感大半来自被安排。被父母安排學校、专业、业余班、要和哪个小朋友为伍,乃至于情感、职业、是否回乡、是否听从父母关于门当户对的婚姻的劝导。被安排的结果就是行动的理由不是自己的动机,而自己的动机在长期的被安排中淡化消逝与衰竭,甚至不再有起码的自信与行动发起能力。在长期的被安排中,别人的感觉,或者你所不了解的谁的感觉,成了你的生活轨迹的设定依据,因此你自己的感觉被排挤了,消除了。那些以为为自己孩子好的家长与朋友,用资源与好心安排了孩子的很多事情,却不知道不知不觉中你消灭了他活生生的感知能力与决策意愿,他成了一个意志力不能者,一个无感而活的人,最甚者如同行尸走肉。
直到某个时候,你面对了一个考验,比如投资人问你为何一定要做这个项目,你回答:“因为人家也做”?如果面试官问你,你为何来应聘,你回答:“因为人家都说这里好”?如果你的相亲对象问你,“为何要和我来往”,难道你说:“我妈觉得你还行”?如果你去一个地方推销你所在的公司的产品,消费者问你你们家的产品到底如何?难道你只是说:“我老板说的这个产品好”?我们经历过万事万物,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感觉,便很难让别人对它有感觉。换言之,不能感动自己的东西,又如何能感动他人?
“有感”无比重要,那是基于自己的生动动机而形成的独立决策,这些决策或周全或临时,但都充满个人特性。这样一来,你的思想与你的行动便带有了自己鲜明,或还不错的烙印与色彩,渐渐地,你在周围人群中、用自己的行动方式、以自己的行动结果开始定义并塑造出不同的自我存在感。
是的,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无感的人,但是你想做那个只能“看看人家”,让自己丧失存在感的人,还是做一个让人家看看你,继而用自己的存在感主导他人的人,又或者是做一个不仅自己有存在感,还能鼓舞并带领更多人“有感”地活着的人呢?我们都可以选择,而我选择有感,也期待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