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苏
洪水,越南人。16岁投身中国革命,曾参加广州起义、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1945年回到越南参加抗法战争,1950年又来到中国。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将军中唯一一位外籍人,是拥有中越两国将军军衔的革命者。其传奇短暂的一生,成为中越两國人民友谊的象征。
投身中国革命
1908年10月1日,洪水出生在越南河内市嘉林县一个富裕家庭。15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内北圻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利用假期赴法参观学习时,结识了越南爱国者胡志明。1924年底,他秘密离开越南,来到中国广州追随胡志明。
当时广州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革命氛围极为浓厚。胡志明对洪水的到来十分高兴,把他留在了身边。渐渐地,洪水结识了与胡志明关系极好的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共党员。
1926年3月,洪水在胡志明的支持、李富春和蔡畅夫妇的推荐下,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和林彪、刘志丹等人成为同学。10月,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留在黄埔军校工作。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全国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洪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集结6000多名武装人员,发动了广州起义。洪水等30多名越南革命者跟随叶剑英指挥的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官教导团作战。经过殊死激战,他所在的第1营在工人赤卫队的配合下,攻占了广州公安局。随后,打开监狱,释放了在押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以及100多名黄埔军校学生。
起义军一度占领了大半个广州,但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很快失败。之后,洪水跟随聂荣臻、叶剑英等撤退到香港。不久,他前往泰国,与黄文欢等人在泰国的越侨中开展革命工作。
三次开除党籍
1929年1月,经胡志明同意,时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的聂荣臻选派洪水等人参加广东东江地区的游击队,洪水第二次来到中国。
1930年,洪水到闽西担任红十二军团政委和师政治部主任。1932年,被调到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与伍修权、张爱萍等人一同担任教员。他和李伯钊等人,还创办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剧社——工农剧社,并任社长。其排演的剧目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苏区军民的欢迎,他因此成为知名人物。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选举代表时,一些同志认为洪水是外国人,不应该成为中国代表。周恩来得知后,把洪水归为“少数民族”之列,洪水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正式代表。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洪水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与朝鲜的毕士悌一起,成为中央苏区工农民主政府中仅有的两名外籍委员。
之后,洪水因支持毛泽东,被“左”倾路线领导打为“高级特务”,受到开除党籍和撤职的处分。同年10月长征开始,他跟随干部团行动。遵义会议后,红军中央纵队党委根据会议指示精神,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恢复党籍。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混编,洪水随朱德、张国焘、刘伯承行动。当张国焘执意率部南下时,洪水坚决支持朱德、刘伯承反对南下的主张,还与张国焘当面争论起来。张国焘为此大发雷霆,下令将洪水打成了“国际间谍”,并开除党籍。张国焘甚至想秘密处决洪水,幸亏朱德和刘伯承出面阻挠,洪水才幸免于难。
不久,红四方面在南下的行动中损失巨大,洪水所在部队被打散。他孤身一人爬雪山、过草地,凭借北斗星辨认方向,靠给人放牧和讨饭为生。历经千难万险,他于1936年1月到达延安。同志们看到他身穿破烂藏袍,骨瘦如柴,都为他执着的革命信念所感动。之后,党中央撤销张国焘强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他第二次恢复党籍。
6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正式开学。学校下设三科,第一科主要是军、师两级干部,有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刘亚楼、张爱萍、莫文骅、彭雪枫、杨成武、谭政等人。洪水也在第一科学习。
一天下课后,毛泽东来到学员宿舍参观时,对洪水格外关心。他诙谐地询问洪水对中国北方的生活是否习惯,洪水感动不已。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洪水以八路军总部民运部干部身份,来到山西省担任五台县四区动委会主任。在这里,他第三次被开除党籍。
原来,国共合作抗日后,八路军归属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管辖,而五台县四区的河边村正是阎锡山老家。富裕的阎锡山家族和亲信对抗日救国只是空喊口号,并不出钱出力,老百姓意见极大,洪水便发动民兵到阎锡山家“借”了钱和枪。
阎锡山得知后大为恼怒,说八路军抄他家,破坏了抗日统一战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顾全大局,只好开除洪水的党籍,并撤其职务。后来,阎锡山淡忘此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又恢复了他的党籍和职务。
1938年春节,洪水与五台县妇救会主任陈剑戈结婚。这本是一件喜事,他们却受到了批评。这是因为八路军有纪律,不允许官兵在抗战期间结婚。洪水这样做,自然违背了规定。
事情传到延安,惊动了毛泽东和朱德。中央对此进行研究,认为这条规定太过死板,于是重新制定了一条“二八七团”规定,即符合年满28岁、七年军龄、团级干部条件的,可以结婚。几十年后,很多老干部谈到此事,仍记忆深刻。
同年4月,洪水患了严重的痔疮。这时,恰好白求恩从延安来到五台二区,他们得以在中国战场上相遇。由于洪水会说英语,两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40多岁的白求恩称年仅30岁的洪水为“老战士”,还亲自为他做手术。手术过程中,由于麻药极为紧张,前线重伤员都不够用,洪水坚持不用麻药。白求恩很感动,被他坚强的意志所折服。
后来,洪水被调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工作,参加过多次反“扫荡”斗争。
归国参与抗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越南被日军侵占。鉴于干部的缺乏,胡志明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协商后,决定调回一批在中国工作的越南籍同志。洪水因参加整风运动,未能回国。
1945年,日本战败已成定局,越共中央再次向中共中央提出调洪水等越南同志回国的要求。毛泽东、周恩来和叶剑英分别与洪水作了交谈,并为他送行。
同年11月,洪水回到越南后,更名阮山。越南党中央随即任命他为越南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兼第五、第六战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负责越南南方的抗法战争。
1947年初,洪水调任第四战区司令员兼政委,扼守越南中部咽喉。为了迅速提高越军的战斗力,他在丛林中开办了越军第一所正规的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他还运用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作战经验,带领部队打了不少胜仗,使第四战区成了越南抗法战争的坚强堡垒。
1948年1月,胡志明颁布授衔政令,洪水等八人获少将军衔。洪水接到授衔令后,认为军衔定得不合适,身居敌后的他即刻给胡志明发了一份“火速公文”。胡志明随后在一张名片上用中文写下15个字回应:“赠山弟: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洪水看后,顿时明白了胡志明压低自己军衔的深层含意:胡志明是要顾及越南人民军内部各派的平衡,越南的抗法大业必须高于一切。于是,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少将军衔。
归国后,洪水的婚姻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早在1923年,15岁的洪水就在父亲的安排下结过一次婚,并育有一个女儿。1924年,洪水来到中国后,再无妻女音讯。1945年回到河内,他见到了21岁的长女,并得知原配妻子在他离家五年后改嫁。他曾托李班(后来出任越南外贸部副部长)带给中国妻子陈剑戈一封信。然而,李班不但没有找到陈剑戈,反而听到一个消息:陈剑戈和两个儿子在撤离延安时,被敌机炸死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洪水的心灵遭到巨大的打击。
这时,军中一位女秘书走进了洪水的生活,两人有了一个女儿后分了手。1948年,在战友的撮合下,洪水认识了河内一家造纸厂的会计黎恒熏,两人征得胡志明的同意后结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洪水从中得知中国妻子陈剑戈并没有死。如何处理这两桩婚姻?胡志明提出意见:按洪水的中国夫人意见办。
然而,陈剑戈不忍心拆散洪水的越南家庭。几十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也在替另一个妇女着想,洪水的越南妻子有了一个孩子,而且又怀孕了……决定自己作出牺牲,成全洪水和他的越南妻子。”
授予少将军衔
1950年1月,胡志明秘密访问中国,向中国提出了援越抗法的要求,并希望洪水到中国,作为中越两党、两国关系的协调负责人。就这样,洪水第三次来到中国。
之后,洪水被安排到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处担任越南组负责人。1951年,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后担任中央军委训练总监部《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1955年9月27日,在我军首次授衔中,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的外籍将军。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六周年。这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授衔的将军,毛泽东还询问了洪水的定衔情况。当得知洪水是正师级少将衔时,毛泽东对有关领导说:“这不适合,洪水同志是黄埔时期就参加军队的,是否可以改为正军级?”随后,总政治部根据毛澤东的意见,将洪水定为正军级少将。
多年来,一直存在着洪水原本被授中将衔的说法。陈剑戈在200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披露:有人告诉她,最初有关部门为洪水上报的军衔是中将,但胡志明认为还是同越南人民军的军衔一致为好,才改授少将的。然而,原二炮副政委王宗槐(在我军首次授衔工作中,他是该项业务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洪水“拟授中将”之说,没有根据。军委也没这个打算,更没有跟胡志明商量过。
1956年,洪水被查出身患癌症,已到了晚期。时日不多的他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归国的要求,周恩来亲自为他安排相关事宜。中共中央还送给洪水3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尤其在越南,工资最高的胡志明每月才领35元人民币,可见中共中央对洪水的重视与情谊。临行前,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在全国政协礼堂与他话别。
9月27日上午,以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和萧克为首的200多名将帅以及外交部、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和越南驻中国大使馆人员,来到车站为洪水送行。洪水与众将帅一一拥别,场面极为感人。洪水回到越南河内时,以武元甲大将为首的人民军高级将领则在宾馆迎接等候。
10月21日,洪水在河内病逝,越南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党政军领导人参加了追悼大会,送别这位为中国和越南革命奋斗一生的亲密战友。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