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
新版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终落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如何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关注课堂实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作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游戏、比赛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迅速进入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爱发言、敢说话”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发言展示的机会。有的学生有些胆怯,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选代表发言;多鼓励学困生开口回答问题,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增强自信,逐渐爱上课堂。此外,教师还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来,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尝试比较中提出问题,在猜想思考中分析问题,在验证练习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审题画批。培养学生审题画批的能力,要从“读”“找”“圈”三方面来进行。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在解決数学问题时要多读多看,看一遍就开始解答问题,往往会丢掉重要的信息,能力薄弱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完全读懂题目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每次读题时先要做到读两三遍,甚至更多,还要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题。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了解了多读题的重要性。第二个就是“找”。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弱,文字一多,学生就找不到其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寻找题目中的数量信息,例如,校园里有15棵松树,杨树比松树少6棵,杨树有多少棵?在这道题中,松树的数量是已知的,我们可以通过杨树和松树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答。这时可以让学生用笔把重点信息“圈”画出来。如“15棵松树”,“杨树比松树少6棵”等信息和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审题读题的时候,就能够自觉圈画出有关联的数量关系,分辨出没有用的数量和多余条件,从而培养学生审题画批的好习惯。
设计多样习题。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练习题,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针对数学教材上的练习题目要兼顾所有学生、题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类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拓展思维。可以设计数独、猜数等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为学生准备九连环、九宫格等玩具,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小组比赛,把学生从枯燥的数学运算、数学算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找到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