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在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2020-08-31 15:05李齐
戏剧之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

李齐

【摘 要】现代素质教育日益强调智育和美育的协调发展。普通高校的陶艺教学正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有利于学生智育与美育均衡发展的一门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门具备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的课程,普通高校陶艺教学有必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结合陶艺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希望能为陶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陶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170-02

在高校开展陶艺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培养审美意识、艺术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同时也秉承了智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作为一门需长期开展的课程,如何使教学具有时效性、实用性、艺术性,是当前高校负责陶艺教学的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必要结合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的基本概述以及陶艺教学的教学现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陶艺课程的教学特点,对陶艺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的基本概述

陶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高校开展陶艺教学,不仅是考虑到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更是因为陶艺教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同时,在对陶艺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可将陶艺再次发展创新,提高陶艺的制作水平和表现力,进而促使我国陶艺产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在普通高校开展陶艺教学工作,需要兼顾艺术性和教育性这两个特点,也可以将这两个特点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突破点。虽然当前陶艺教学已经在多所学校开展,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反馈,但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一点是教学策略相对单一、落后,许多高校在开展陶艺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导致学生提升空间有限。针对陶艺教学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要想在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中突出其教育性和艺术性,首先需要秉承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需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其次,需要深入了解当下陶艺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最后,在体现陶艺教学育人理念和美育诉求的基础之上,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且合理的研讨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普通高校的陶艺教学工作与时代接轨,切实发挥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优势。

二、普通高校陶艺教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我国陶艺产业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除了专业设施与工艺上的投入之外,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也是重中之重。面对这样的情况,陶艺教学工作不能再一味地沿用过去的教学思路,必须考虑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人才的培养需求。但是,就现阶段的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突破。

(一)教学资源不匹配

要想保证陶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其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这里的教学资源不只是辅助教学开展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场地,还包括开展教学工作的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科认知、审美观念等,与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有着直接的关联。就目前而言,虽然普通高校从事陶艺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相关专业的教育方向,但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一些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习,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认识不深。并且,高校開展的陶艺教学课程课时有限,且以大课堂式教学为主,一位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兼顾数十位学生,难以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有限的教学资源,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使负责陶艺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得不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不健全

此处提到的课程设置不健全,并不是指教学设计出现了差错,而是指课程的设置延续过去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积极性,无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在高校引入陶艺教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普通高校开设的陶艺课程会出现过于繁杂且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比如,一些学校意识到光有理论不够,学生还得有实践动手的能力,于是希望二者兼顾,但由于课堂人数、课时、教师授课数量的限制,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只能两手抓,从而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实现二者兼顾。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这些因课程设置不健全造成的种种问题,会使得高校的陶艺教学水平受到教师、学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难以从宏观角度进行教学规划,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三)教学形式单一

普通高校开展的陶艺教学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试图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同时,培养一些业余人才,尽可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数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对陶艺的认知较为浅薄,且学校可供开展陶艺教学的专业设备和场地有限,导致许多教师仅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仅期望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对这门课程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而忽略或减少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四)教学实践有限

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学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仅有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具体来看,这既会使陶艺这门课程变成以教师为主体的艺术鉴赏课,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失调,也会使学生得不到自主思考、创新的机会,使得课堂变得乏味、枯燥。除此以外,这样的情况也会对教师自身产生影响,长期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育工作,会使教师放松对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普通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开放课堂,丰富教学资源

为了解决普通高校陶艺课程教学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一是需要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解决陶艺教学面临的教学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给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实践机会,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可以尝试开放教学课堂,走出传统的校内环境,比如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会,邀请资深理论学者和研究专家开展课堂讲座等。这样的方式,可极大改善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也可以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自身的要求,并且与社会上的相关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的互惠互利也有利于实现陶艺教学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关注教学主体,创新教学形式

陶艺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积极性。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并不会手把手地交给学生每一个细节,而是会在给予创作大方向的前提之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创作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自行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作兴趣,是陶艺教学的重点。陶艺作品的创作集合了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关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体验,为了便于学生对作品产生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每次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同时,在进行教学指导时,为了保证陶艺创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仅从技术上提供支持即可。

(三)专业学习与市场接轨,增强实践性

陶艺产品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当前,普通高校在开展陶艺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思路,将教学改革实时落地,了解人们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走进相关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规模、产品需求类别、消费者心理等,通过收集的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良,使教学的方向与时代接轨,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计划,或定期开展作品展览活动,通过实践平台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为培养潜在人才提供机会与渠道。

(四)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媒介,进行资源整合

有些高校拥有一些特色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无不体现着高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地方文化资源的加入,势必会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而将这种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进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不仅对地方本土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还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比如推动当地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高校陶艺课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而对于课程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来说,则会通过陶艺课程的学习有效认识地方文化,有助于培养自身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陶艺作品本身而言,与地方文化融合,会创造出更多具有特殊意境的陶艺作品,这也为今后陶艺作品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四、结束

总的来说,唯有从艺术性与实用性两方面入手对陶艺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才能确保陶艺教学工作改革的成效。要让学生通过陶艺課程的学习,既能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又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进而应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陶艺课程作为公选课进行开设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

参考文献:

[1]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靳洪莲.高校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6,(07).

[3]牛传宝.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陶艺课时“四、三、三”分配制教学改革试验[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

[4]刘洁.浅谈陶艺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5]牛凯,汪阳坤.施于人陶瓷艺术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9,(11).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