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
【摘 要】在当下传统文化保护链条断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关注。高等院校具备丰富的资源,应该肩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全校师生的力量,积极创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本文积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地方高校中传承的相关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168-02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与表演艺术、人文风俗和传统礼仪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发生变化。在各个发展阶段,劳动人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均不相同。由此一来,也就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令文化变得更加丰富。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积极创新教育体制,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与分类整理,创建高素养的师资教育队伍,助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的保护和传承中,可以发现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由专业人士加以引导。为此,需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人才,鼓励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其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重要阵地,作為一名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际,更应该用心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是当代高校学生必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触历史,深入感知古代贤人名士的思想情怀,肩负起传扬民族精神的大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西方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开始交流合作后,部分国人出现了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问题。有些传统文化过于刻板,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势必会被新兴文化所替代。在高校中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理与文化自觉心理,促使学生深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可以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二、应用地方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一)培养传承人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部门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教育部门也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纳入到教育目标中,以授课形式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学任务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地方高校通过教材教学形式,将传统文化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再以社会实践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要的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与艺术元素。在全民倡导文化软实力的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力与生命力。基于此,地方高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文化认同感。在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在汲取有益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地方高校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是众多高校在发展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各地方高校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教学工作时,不要一味盲从,不能过度引进,要针对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制定正确的教学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方式,展开相关教学。教师需要合理应用教材知识,在理论知识教学后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为学生提供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其中的魅力。
(一)强化师资力量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需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高校可以不定期聘请外来专业人员举办讲座,或者是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解决学生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有着全新的认知。由于高校专业众多,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教师都有从事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但各个专业的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巧妙引入到专业课中,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在音乐课上,音乐教师就可以多为学生讲解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北大鼓就是其中一项。苏北大鼓取材于民间,关于苏北大鼓的起源说法很多,但是并没有相关文献记录,都是通过一些老艺人口口相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苏北大鼓的关注越来越少,国家在政策上也没有将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使其处于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地。关于苏北大鼓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出具相关政策予以保护。地方高校为了助力苏北大鼓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可以搜集与苏北大鼓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并且调派专业人员将这些资料进行重新整理。挖掘当地大规模的剧团,分析苏北大鼓的发展趋势,将苏北大鼓与其他曲种进行结合,在共同发展中保持苏北大鼓的特色。
地方高校在正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工作时,一定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可以与苏北大鼓剧团相互合作,也可以跨省市和专业的戏曲机构共同展开工作,当然也可以创办培训班,为相关教师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以便于高校师生能够进一步认知苏北大鼓。地方高校还可以联合当地社会机构,获得社会的帮助。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让苏北大鼓真正走进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苏北大鼓和其他音乐知识进行融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培养苏北大鼓的接班人。
苏北大鼓对研究我国民族戏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发展对外旅游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本身就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地方高校高度重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促使苏北大鼓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创办相关课程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就是平时的学习课堂。地方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纳入到选修课中,鼓励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与专业相结合,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在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特色。教师在推进教学工作时,要善于应用图片和影像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开设传统戏曲的选修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淮红戏等地方戏曲,带领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戏曲的发声技巧。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戏曲服饰、妆容和姿态,认识不同视角下的服饰变化与姿态特点。通过全新的课程形式,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共鸣,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深刻的记忆。值得注意的是,淮红戏是地方小剧种,其剧目素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保留了很多当地的历史情怀,在保护传承淮红戏的时候,要抓住其传承群体。
在传统文化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地方高校逐步将地方戏曲融入到大学课堂,这样一来,不只是传承了地方戏曲,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淮红戏作为地方戏曲,可以在当地高校中选取一个学校进行“淮红戏试戏”活动,选取大量淮红戏作品供学生欣赏,以此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高校也可以创办“淮红戏兴趣班”,趁机加速地方文化的特色教育,让淮红戏真正走入高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更乐于去学、唱和演。地方高校在助力淮红戏传承的同时,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地方戏曲的传承经验,结合淮红戏的特色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
(三)创新社团文化活动
在高校社团文化活动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可以说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想要赢得新时代人们的喜爱,就要做到与时俱进。以苏北琴书为例,传统的内容早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不能够抓住高校学生的眼球。为此,只有积极创新苏北琴书的内容,才能够保证苏北琴书发展更为长远。苏北琴书传承人可以在琴书中加入流行元素,以此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令其喜爱上琴书。苏北琴书传承人需要与高校进行密切交流與合作,将苏北琴书融入到高校学生的生活中,举办“兴趣学习班”,吸引更多想要学习苏北琴书的学生,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保障苏北琴书能够传承下去。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展开人才培养活动,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将苏北琴书带入到社团活动中,结合自身体验,感悟苏北琴书的价值,最终将苏北琴书推广出去。
四、结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地方高校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当今的碎片化生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强的文化底蕴,当代高校大学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过于浅显,不具备“非遗”意识。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拓宽宣传渠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趣味性,将其打造成易于高校学生接受的形式,为后续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亚虹.地方高校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理论观察,2019,(08):128-130.
[2]郑静静.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4):86-87.
[3]陈建清,陈浩哲,吴桂花.论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3-24.
[4]陈建清,吴桂花.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6):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