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康
【摘 要】笙,是一种很好的独奏乐器,也是民乐队中不可缺少的合奏乐器,它维系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深浸着丰富笙文化特色的华夏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吹奏乐器,它具有历史悠久、音色甜美、和谐、丰满的特点,而且演奏技巧丰富、独特,广受中外朋友的喜爱和欢迎。改良笙是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把笙的演奏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改良;笙;演奏;艺术;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123-01
笙在历代的音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诗人罗邺曾写道:“筠管参差排凤翅,月堂凄切胜龙吟。最宜轻动纤纤玉,醉送当观滟滟金。”用诗句来颂扬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广大音乐工作者对笙的形制、演奏技巧进行了不断创新与改革,使其日臻完美。笙在多种民族鼓吹乐中均有所运用,不论是河北吹歌、西安鼓乐,还是苏南吹打、浙东锣鼓,笙均是重要的主奏乐器之一。在当今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民族乐队中,以及在戏曲、杂技、曲艺说唱中都离不开笙。
一、高音笙
高音笙的改良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以前的乐团用十七簧传统笙,还要转好几个调子,实在太辛苦了。现在的高音笙已经有了扩音管,常用的也已经到了三十六簧,也就是有三个八度完整的半音,成为音域相当宽广的和声乐器了。
至于乐队合奏用的高音笙,目前最常见的是三十六簧方斗笙及圆笙。其中圆笙的指法存在上述的问题,所以某些乐曲要用圆笙,即使它比较好吹,但是考虑到乐器规格的统一、推广,以及符合大多数合奏乐曲的要求,应该采用三十六簧的方斗笙。接下来是扩音管的问题,在音色上大有不同。无扩音三十六簧的传统笙,音色尖锐而直接,不易融合,比较适合吹奏单音的旋律,有扩音管的,则接近于芦笙的音色,比较柔和,适合吹奏和声。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用两把高音笙。不过在作曲家未能充分利用时,这样做也不见得有好处。用两把高音笙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吹奏和声时,可以使和声各个组成音之间的音量比例能够比较正确。由于笙的先天构造特性,因此同一把笙,一次吹出的和声的各个音的音量是不平均的。用同样的力气,吹的音数目不同,音量也不同。所以,一个和弦让笙来吹,往往會与想象中的效果不同,就是因为笙无法单独调整和弦中各个音的音量。所以,用两把高音笙便可以由两位演奏者来分别控制音量,也就可以弥补这种缺陷了。如果配器的技巧成熟,可以使和声变得丰满而均衡。
至于笙的改良,簧片应该规格化,笙脚及笙苗的尺寸也是。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笙的维修问题解决。一旦规格统一以后,便可以大量生产。到时候,某一个簧片损坏了,只要去乐器行,告诉其簧片的编号,买一片回来换上去就可以了,岂不是很方便?甚至可以用机器来抹绿(也许用某种蒸汽),单片抹好绿的簧片零售,或者是为旧簧片进行自动抹绿。另外如漏气的问题,照理说来以三十六簧笙的发音构造(与传统笙不同),不发音时是闭管的,应该是不会漏气的。可是实际上,即使完全不按,吹气还是会漏掉。除了音孔处的皮垫可能漏气以外,笙脚和笙斗的接合处,应该是元凶。所以应该加上橡胶环,来彻底做好气密。
最后一点是音准问题。也许有人会说,笙哪里会有音准的问题?实际上的确存在。因为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簧片上,增加了质量,便会使音高降低。其他乐器的趋势则是偏高,两相比较,背道而驰,问题就很明显了。目前的方法,有的是加暖炉,或是加热水,也有用吹风机的,更有调音时先把音调高一些的。
二、中音笙
常用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中音抱笙,一种是中音台笙,一种是北京式的中音台笙。其中北京式的音域较低,而且是用杠杆式的按键。前两者则都是采用按钮式的。由于北京式的排列与三十六簧高音方斗笙类似,由内向外音高上升,因此比较容易上手。而且它的音域比较低,在运用上与高音笙的音区较少重叠,而又可以有部分低音笙的效果。中小型乐团用起来就相当好用。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太容易看到指挥,也不容易被观众看到。
中音笙基本上没有特别需要再改良的地方,也是要能把簧片的维修系统化,便可以更有利于推广和使用。只要带过乐团的人,就应该知道中音笙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了。
三、低音笙
低音笙,也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用的芦笙筒就很特别,只是外形像风琴,而且很大。目前一般专业乐团最常用的还是苏州的低音大抱笙。低音抱笙的构造基本上和中音抱笙相同,只是放大了而已。簧片大,也就相对的更费气,所以维修的改进应该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如果也有低音台笙,也许可以稍微改善一些。总而言之,笙组的改良,经过许多人的努力研究,已经相当完备。目前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簧片的规格化大量生产,使零件的供应稳定而价格合理。第二件事则是指法排列的统一,这样才有利于推广与普及。从笙的改良可以发现只要音域大,半音阶齐全,指法便利,强弱分明,就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声部。
四、结语
也就是说,一个乐器的改良结果,只要它的性能好,自然会促进作曲手法的改进,进而提高乐团的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建国[等].中国笙艺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陈博.传统笙扩音管的研究与改进设想[J].戏剧之家,20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