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阳萍
【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是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导语明确指出了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概括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金色的鱼钩》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时,一位炊事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真实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阶级友爱。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朗读、勾画、理解、批注。对于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形象并不陌生。现在优渥的生活条件、核心式的家庭结构滋生了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被动,未认识到学习责任,学习不够积极、勤奋。老班长舍己为人、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
容,思考“金色的鱼钩”的象征意义。
2.抓住对老班长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其崇高的品质。(教学重点)
3.感受红军战士之间深厚的阶级友爱,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感受老班长任务的艰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忆诗歌《七律·长征》。
2.顺势导入:在《七律·长征》中我们学习了红军对万水千山的征服,今天我们要来读读红军过草地的故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让《七律·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草地环境的恶劣。
2.分析小同志以及老班长的身体情况,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由于故事发生的背景离学生生活太远,对于红军过草地遇到的困难,以及小同志、老班长身体情况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老班长树立起崇高的形象。】
三、初读感知
1.直觉告诉你,老班长能完成任务吗?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老班长崇高的品质。
2.感受红军战士之间深厚的阶级友爱,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高度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文
1.故事中有许多感人的片段,选取最感动你的地方自学、批注老班长的品质,小组交流讨论,班级汇报。
2.预设一:老班长做鱼钩、钓鱼。
原句:“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弯成个钓鱼钩。”
“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我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
(抓住老班长的动作感受他发现鱼后迫切、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战友发自内心的关爱,并做批注。)
3.预设二:老班长悄悄地吃鱼骨头。
原句:“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提示1:联系生活经历想象此刻老班长的痛苦,并将“我”未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提示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被“我”发现后老班长的话,感受其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4.预设三:老班长与我的对话。
原句:“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老班长对党交给他的任务高度负责。
(2)师追问:什么叫“负责”?(明确自己的职责,尽最大的努力完成。)
(3)“负责”这个词很简单,但是要像老班长这样做到却很难。我们不必担忧生命安危,那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实现“责任”这一品格的渗透与反思。】
5.预设四:老班长让我们喝鱼汤。
原句:“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又跑啦!”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抓住老班长神态的变化以及“我”内心的感受体会战友间深厚的情谊。
6.预设五:老班长拒绝吃鱼,壮烈牺牲。
原句:“小梁,别浪费东西了……一定要走出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去!”
“不,你们吃吧!……看,你们都瘦得……”
(结合课文插图通过生生对读、师生对读感受老班长高度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以及战友间深厚真挚的革命情谊。)
【设计意图:本课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独立学习。接着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组内讨论,激活学生思维,解决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小组汇报,将知识输出,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内心在朗读中被感动,让课堂充满温度。】
三、总结升华
1.“老班长!老班长!”再大的声音也唤不回那个可亲可敬的班长了。“我”只能小心地包起那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一看到鱼钩,我就想起了……
2.生补充句子,再次感悟老班长身上舍己为人、忠于党、高度负责的品质。
3.愿这枚金色的鱼钩也深深烙印在同学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学生的情感随着老班长的牺牲达到高潮。简单的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感动,让情感促发学生的成长。】
【教后所思】
曾经在书里面看到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我们的课堂需要点燃学生的激情。
《金色的鱼钩》是一个感人的故事。首先,如何唤醒学生的情感,让一堂课充满生机是课程实施的重点。情感是可以传递的。教师上课时的状态在无形之中就能影响学生,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其次,感動建立在设身处地的理解上。由于长征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对过草地所要面对的困难做详细分析,才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任务之艰巨。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老班长仍然用生命去完成,学生心中的敬佩与感动油然而生。朗读是理解的一把金钥匙,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一遍一遍的读中学生的心弦被触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老班长的形象就此深刻烙印在学生心中。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停留在书本,要从文本走向学生的生活。借助责任这一品格实现由文本走向学生生活,充分发掘文本自身的教学价值,让我们的课堂因情感而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泰兴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