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初心意蕴

2020-08-31 14:37张志元闫晋丽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习近平

张志元 闫晋丽

[摘 要]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如何在疫情影响下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和人民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深刻领会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初心意蕴,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初心”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遵循,从而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习近平;脱贫攻坚;初心意蕴

[中图分类号]D252;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2-00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目前看,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1]我国在脱贫攻坚这项历史任务中逐步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勤劳拼搏。2013年至今,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总结过去的扶贫经验,把握中央脱贫攻坚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以人民幸福为根本目标,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初心”,时刻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不断推进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坚守马克思主义“初心”

(一)怀揣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从创立之初,马克思主义者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初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2]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未来终将到达的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为消灭阶级社会、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设定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经典文本中描述了对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3]12,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并不具有最高价值,只是作为帮助人们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存在,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就怀揣着这样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把共产主义理想看作是团结全党、艰苦奋斗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看作是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正确处理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的关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4]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创造出辉煌业绩。目前,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重要体现,其目的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实践,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密切相关。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本领。[5]同时,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也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掌握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6]才能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之路上开花结果。

首先,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观。扶贫脱贫工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矛盾观的指导下开展,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才会进一步提出“精准”要求。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从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到扶贫政策的实施工作,再到脱贫成果的考核工作,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抓住当前扶贫脱贫的重点和关键,根据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举措进行帮扶,确保脱贫工作能够精准发力。其次,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与贫困做抗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贫困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普遍贫困、绝对贫困向当前的局部贫困、相对贫困转变,总体上贫困人口从数量上大幅减少,而且我国还调整了贫困线的标准。[7]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思维方法,面對当前中国贫困现状,切实解决贫困问题,进而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脱贫攻坚工作成功,不仅在于财政物资扶持,更重要的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造福群众。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和群众观点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在反贫困领域,马克思从宏观上深刻分析贫困存在的制度原因,主张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的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具体实际,深刻把握当前反贫困事业亟须解决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从而进一步解决当代中国存在的贫困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理论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与贫困进行抗争,历届领导人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来治理中国的贫困问题。为了解决整个中国特别是农村的贫困落后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一方面主张改革开放,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摆脱贫困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将精准扶贫战略作为我国新时期反贫困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反贫困思想的深化与延续;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基本遵循

(一)维护人民最根本利益是脱贫攻坚的出发点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确立 “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超越执政历史周期律的根本选择。[9]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提出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更加公平平等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首先,开展扶贫工作要从关乎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扎实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及时把握群众需求,保障人民切身利益。其次,脱贫工作是否有成效,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在相关政策举措落实到村到户之后,要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是否使人民真正得到帮助,是否使人民生活真正得到改善,是否使人民权益真正得到保障,是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是否有效的试金石。最后,要切实帮助人民解决困难。要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把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贯彻到每一项实际工作当中。[1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收入得不到保障,扶贫项目被迫停工,产业扶贫效益不佳,甚至连帮扶工作都难以开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等一系列举措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践行群众路线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取得光辉成就的制胜法宝。脱贫攻坚工作是切实关乎人民群众解决生活生产困难和问题的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者要从群众立场出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全面考虑群众感受,切实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要以真情实感投入对困难群众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了解群众反映的诉求和愿望,抓住关键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解决群众困难。在当前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这一项基本工作原则,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首先,要尊重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体地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注重给予贫困群众人文关怀,在解决农村整体发展“大难题”的同时,还要充分关注一家一户“小麻烦”;在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的同时,還要注重调解矛盾、宣传政策。其次,扶贫脱贫要依靠群众自身力量。“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精准扶贫不是简单地给予贫困群众经济补贴、物资救济,而是要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根本性方式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最后,要深入贴近贫困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贫困实情,激发群众活力,确保扶贫政策有效落实。要设身处地为贫困群众着想,认真处理贫困群众的诉求,尽力解决贫困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脱贫攻坚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我国存在的贫困问题,必须贯彻实施和落实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举措,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作为根本宗旨,真正使人民摆脱贫困,从而进一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2]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扶贫,不仅有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还包括科技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等。结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进行产业帮扶,大力发展生产力带动经济增长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组织丰富多彩的村民文化活动,重视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扶贫扶智”。另外,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民基本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民政兜底保障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三、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实践旨归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脱贫目标的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1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扶贫治理方案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扶贫话语体系要以科学的领导制度与领导科学化作为价值引领。[14]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明确扶贫责任,贯彻落实脱贫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脱贫攻坚领域,各级政府部门协调联动,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脱贫目标任务,严格建成责任清晰、责任到人的责任机制,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其次,基层党组织要抓好作风建设。我国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走访调研,离不开他们用真情实感贴近群众。当前脱贫攻坚事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越是吃劲的时候越不能放松,基层党员要以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守初心和职责,强化责任与担当,不断改善工作作风,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最后,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扶贫工作实绩的标尺。在扶贫过程中,始终坚持精准施策的原则,坚决不落下一村一户,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核心,必须继续推进并不断完善能够有效解决群众问题的举措,同时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要积极改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出台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问题的政策,针对不同人群组织实施扶贫发展规划,使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决定性进展。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强起来”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新时代。在此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要注重发展的质量之强,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也要强调协调发展,带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补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农村贫困问题得不到解决,贫困群众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会严重制约我国“强起来”战略的实施,严重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不仅为我国发展扶贫事业提供新思路、新方案,也为我国进入“强起来”阶段提供新动能、新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强起来”的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脱贫攻坚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大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协调和整合全国、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脱贫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目前,疫情等灾害虽然对减贫脱贫的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脱贫攻坚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仍然是充足的,只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三)脱贫攻坚方案为世界扶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形成中国公共产品产业链条,是中国方案对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15]我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减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吸引了很多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持续关注。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贫困现状,高效处理我国反贫困深层次矛盾问题,切实解决群众贫困问题,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反贫困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要求,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贫困治理方案。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注重呈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鲜明特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大力推进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肩上担负着更多的国际责任,要积极为重建全球治理体系做出贡献,要就贫困治理的未来发展与其他国家积极进行对话、协调与合作。我国在致力于自身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分享相关治理经验,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支援,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16]154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在于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我国在国际反贫困事业发展领域履行大国义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要深刻践行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把减贫纳入国际视角,深化减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使中国脱贫攻坚方案助力世界扶贫事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

[2]陈姝,黄相懷.不忘初心的马克思主义基础[N].光明日报,2018-03-28(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金民卿,赵振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4-20.

[5]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2): 9-11.

[6]冯雷,彭萍萍,李百玲等.守初心、担使命,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6): 1-6.

[7]杨增岽,张琦.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8(03): 4-10.

[8]刘永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 4-7.

[9]周康林,郝立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7):41-50.

[10]郝立忠.人民根本利益是评价实践的最高标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77-86.

[1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河北),2018(01):4-7.

[1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光明日报,  2012-11-16(04).

[13]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

[14]祁志伟.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关键词、时代价值与实践方案[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 7-15.

[15]何翔舟,张国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三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06): 54-60.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董瑞军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