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0-08-31 01:27陈巧萍
课外语文·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低年龄段的小学生来讲,如何让他们在班级中静下心来接受新的知识成为教学活动的一大难点。这一时期的孩子天性较为活泼,在教室中还不能够适应长时间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对于课上介绍的内容,同学们未必能够理解,且教师长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心理活动关心较少,并不能随时了解到班级成员的具体情况,出现课上师生间配合程度较低的情况。为了让孩子们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老师们决定在课上采用深度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2-0049-02

【本文著录格式】陈巧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22):49-50.

引言

教育部曾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一到三年级的小朋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思维的形成过程中也容易面对很多困难,这需要老师经常引导同学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提出的,浅层教育是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在考试中能够写出正确答案即可;深层教学则是要求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这些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并按照这一规律主动吸收新的内容,并将全部内容在脑海中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思维,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现阶段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在教材中做出了很多的调整,但是由于教师长时间采用相同的授课方式进行知识的处理,导致很多老师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材的变化,一方面想要给班级成员呈现出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又不能够很好地掌握重点内容的连贯性,导致课上出现老师不清楚自己讲解到教案中的哪一步,学生也跟着云里雾里地学习,无法区分课上哪些内容是需要自己掌握的。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们习惯性将自己摆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教课,忽略了在座各位同学的感受,教师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较高,站在从教者的角度则认为所有的知识不存在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同学们是首次接触这些内容,内心既好奇又忐忑,会对大人习以为常的事物提出很多自己的疑问,若这时老师的情绪略微有些烦躁,孩子们会因此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最终导致在课上师生间配合程度较低。由于最近呼吁广大教师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多老师会刻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即便现在的情形不适合小组讨论,还是要在课上强行插入这种活动,彰显出课上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十分感兴趣。这种形式主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们的真实发挥,最终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二、如何在课上合理利用深度教学

(一)介绍文化背景,吸引学习兴趣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介绍。现在的课堂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课上只专注于生字和段落的介绍,要求班级成员概括文章大意,而忽略了学习这本书最初的目的,小学生的天性是会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好奇,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课上只是机械地完成各种目标,同学们只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最终抵触这门学科。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这种问题,老师们决定通过介绍文章的知识背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感情,在了解故事背景之后再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介绍《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文章时,首先在课上进行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动手种过树呢?在种树的过程中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呢?孩子们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需要树苗、水桶、干净的水和一些泥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铲子。之后可以介绍我国植树节的由来,让孩子们体会到种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之后引入今天的正题:“在通读文章之前,我们有必要正式地介绍一下中国优秀的領导人邓小平先生,他的具体事例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深入了解,同学们需要记住,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就是由邓小平先生提出来的,他对维护祖国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物,在1987年来到了北京天坛和当时的小朋友们共同种下了一棵树。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事情具体的经过。”通过简单的背景和人物介绍,孩子们会在心中给今天学习的内容下定义,同时也会对种树的具体情况感到好奇。在课上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孩子们横向思维的发展,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爱国精神要从小开始培养,这也印证了深度学习的意义,通过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将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当中,带着自己的思维和感情学习这篇文章。文章中会出现很多生字,这也是这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同学们根据图片上的动作将这些动词记忆下来,最终熟练掌握。不仅学到了相关人物的知识,还完成了课上应该完成的目标,提高了班级整体的效率。

(二)明确逻辑关系,建立内容框架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一篇文章找到值得自己欣赏的好词好句。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朗读全文,之后概括文章的大意。对于写景类的文章最后会让同学们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对于描写事物的文章,老师会提问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件物品对作者有怎样特殊的含义。这种常规问答极大地限制了班级成员的思维发展,形成固定的问答模式,在考试中一经变化,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了。老师们在发现了问题后选择换一种方式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短文时,首先让孩子们清楚,这是一篇描写事物的文章,短文的中心是杨梅。在了解中心之后请班级成员朗读课文,思考在文中详细介绍了与杨梅有关的什么特点,梳理短文的结构。利用这种目的性较强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重点,锻炼小朋友们的思维形成能力,根据教师的提问给短文建立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再次阅读向框架中进行补充。在读短文的时候我们发现,作者首先描写了杨梅的外观: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这一系列都是对杨梅的外观描写,之后我们会发现作者介绍了杨梅的口感,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框架,作者首先介绍了自己最爱故乡的杨梅,其次介绍了杨梅的外形,最后介绍了杨梅的口感。大的框架梳理清楚后,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将描写杨梅外观和口感的形容词抄写下来,标出自己不认识的词,进行系统的学习。文章结构和基础知识梳理清楚后,带领着孩子们体会文章中用到的好词好句,培养班级成员对这些优美词句的积累。在这种方式中,无形间锻炼了班级成员的自学意识,培养了他们对所学内容建立框架的思维,渗透了深度学习的理念。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