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注射液对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ICU细菌性感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0-08-31 10:33:10谭美春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舒巴坦头孢哌酮

凌 云,谭美春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上海 201999

随着多重耐药菌逐渐增加,头孢哌酮舒巴坦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及高效杀菌的特点,但对多数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舒巴坦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细菌β-内酰胺酶,避免药物的降解。两者在抗菌治疗中有协同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两者的复合制剂,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拟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1]。临床上,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逐渐增多,大量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其有诱发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而导致自发性出血等风险。临床上多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头孢哌酮舒巴坦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但关于重症监护室患者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及其最佳使用时间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K1注射液对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重症监护室细菌性感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入重症监护室住院的细菌性感染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细菌性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维生素K1注射液使用情况分为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组(A组)27例和延迟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组(B组)25例及不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组(C组) 23例。3组均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A组入院8 h内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B组入院3 d后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C组不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3组患者共检出病原体 84株,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7株、鲍曼不动杆菌17株、铜绿假单胞菌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10株,其他5株。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2)既往存在头孢菌素及维生素K1过敏史;(3)存在肝硬化、活动性肝炎病史;(4)已使用或近期需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5)预计患者存活时间小于48 h;(6)各种肿瘤疾病;(7)怀孕;(8)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变化,以及观察患者有无新发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咯血、黑便、血尿、皮肤瘀斑。安全终点: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出现可危及生命的出血。

2 结 果

2.1各组基本资料比较 各组年龄、性别、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及入院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PACH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基本资料比较

2.2各组PT、INR水平及PLT比较 各组治疗第1天、第3天PT、INR及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第7天、第12天PT、INR水平高于C组,PLT水平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第1天、第3天、第7天及第12天PT、INR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不同治疗时间PT、INR、PLT水平比较

组别PLT(×109/L)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2天A组209.59±70.19186.48±74.06184.70±72.48a173.11±53.27aB组206.64±64.37192.36±69.78175.72±65.19a167.85±57.49aC组192.52±65.98185.52±64.24138.30±58.57129.56±60.77

2.3各组治疗过程中新发出血、严重不良反应观察 各组均出现新发出血,主要表现为血尿(A组1例)、皮肤新发瘀斑(B组1例、C组2例)及牙龈出血(C组1例)。各组均未见危及生命的出血及严重过敏反应。

3 讨 论

目前,关于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期间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仍存在争议,入住重症监护室的严重感染患者多存在使用剂量大、疗程长、高龄、病情危重等高危因素[2]。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与患者的炎性递质释放和白细胞黏附因子激活等因素造成的内皮细胞损伤,或与患者炎性反应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对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的准确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约有 30% 的急重症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增加患者死亡风险[3]。

头孢哌酮造成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机制是头孢哌酮分子中含有N-甲基硫四唑基团,该基团与谷氨酸分子结构相似,在肝脏微粒体中与维生素K竞争性结合谷氨酸γ-羧化酶,导致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生长障碍[4]。

临床上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患者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为25.8%,大多数无临床出血征象且多出现在使用常规剂量药物的3~12 d[5]。出血在高龄、危重患者中更易出现,补充维生素K1能明显改善凝血功能[6]。因此,重症监护室患者常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而导致自发性出血的情况。

维生素K1注射液为临床常用药物,通过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中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维生素K1注射液有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等不良反应。维生素K1注射液导致过敏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给药剂量无明显相关性,与给药途径和患者过敏史有明显相关性[7]。由于维生素K1水溶性很弱,故在其注射剂用添加吐温-80作为助溶剂。近年来临床上含吐温-80的静脉制剂如鱼腥草注射剂引起类过敏反应已被临床上所重视[8]。维生素K1为醌类化合物,具有氧化性、遇光易分解,无避光条件下储存较长时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维生素K1注射液与某些重症监护室常用具有还原性的临床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相关作用,如与维生素C混合出现浑浊或与苯妥英钠混合后可出现颗粒浑浊的现象[9]。因此,临床上需谨慎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而且本研究结果显示,延迟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可有效预防头孢哌酮造成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

总之,对于入住重症监护室的细菌性感染患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期间可考虑延迟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谨防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但由于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因此需更大样本量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进行多中心的深入研究,以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舒巴坦头孢哌酮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医疗装备(2022年20期)2022-11-11 00:33:52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浙江医学(2021年4期)2021-01-02 21:11:34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医药前沿(2020年6期)2020-06-30 05:17:14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2∶1)有关物质的测定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33例疗效观察
凝血因子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