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燎原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卫生院,山东 淄博)
感染性疾病是妇产科临床多发且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种因素均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如患者的免疫力及身体素质、个人生活卫生习惯、性交,医院环境及治疗措施和方法,基础疾病及所用药物等。而在基层医院,因其医疗资源及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医护人员的水平不足、管理水平欠缺等,更易导致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1]。
研究样本从本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1 月诊治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中进行筛选,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需要及样本纳入标准,择选出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4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年龄最小11 岁,最大67 岁,平均年龄(27.50±6.50)岁;实施临床对症药物治疗的患者35 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有15 例。
1.2.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选4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并按照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感染种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预后状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将统计数据录入SPSS 21.0 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1.2.2 指标项目及评价方法
(1)致病原因分析。根据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导致患者发生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相关因素。
(2)患者发生感染所处生理期统计。根据患者实际发病时所处的生理期,按照月经初潮前、月经初潮后到婚前、后到绝经前、绝经后四个时期进行患者的分类统计,并计算分析各生理期患者的发病率[2]。
(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根据患者对症治疗后的B 超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疗效的分类统计,并进行治愈率、总有效率的计算和总结分析。
疗效分类和判断标准[3]:治愈:B 超结果未发现感染性病灶,患者临床无发热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效果显著:B超检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无发热症状,不适感明显减轻;无效:B 超显示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或发生扩张,相关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白细胞计数升高。
根据所选患者在本院的相关指标检验结果及临床表现、患者主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患者发生妇产科感染疾病的相关因素包括术后感染、妊娠、合并糖尿病、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个人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合并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卫生习惯、外伤、性交等[4]。
如下表统计数据所示,在不同的生理期内,患者发生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较大差别,其中以绝经后妇女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最高,达52.5%;归结造成绝经后妇女发生妇产科感染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女性绝经后体内分泌雌激素减少、免疫力明显降低;其次,绝经后女性阴道分泌物减少,改变了阴道内环境,因此易致病菌侵入;另外,绝经女性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衰退,也是造成处于该时期的女性易发生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原因。详细统计数据见下表1。
表1 40 例患者感染发生部位及生理期统计(n,%)
统计数据表明,在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临床治愈率可达到32.5%,总有效率达到95.0%。见表2。
表2 研究样本治疗总有效率统计(n,%)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包括外阴、阴道感染;子宫颈炎症;盆腔炎和女性生殖器结核;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及其他与产科相关的急性泌尿道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羊膜腔综合征、产褥感染等等[6]。临床需根据患者相关指标检验及X 线、CT 扫描、B 超等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表现,进行鉴别诊断,诊断过程中应详细询问和倾听患者主诉,避免因误诊而贻误患者的治疗[7]。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一般经临床对症治疗均可治愈或显著改善病情;根据患者病因及病情,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和抑制炎症反应,但同时应根据检查结果,控制感染源、消除病灶,并注意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8]。
在基层医院对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对感染源的控制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基层医院受到条件限制,病区设置、医疗硬件设备和设施、医护人员的水平等,都有所不足,往往容易因此导致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加之基层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欠缺,更加增加了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发生的概率[9]。因此,基层医院应当从管理上下功夫,提高管理水平,从操作流程的制定、药物使用和手术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对医院环境应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灭菌处理,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加大对医疗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医院布局的合理性;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减少对患者的探视时间和人员等等。通过针对造成感染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加强管理的制度性和规范性,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妇产科感染性医病的发生,让基层医院同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妇产科感染性疾病,为广大妇女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针对发生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原因,基层医院通过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水平,给予患者对症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女性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