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对于脑瘫患儿运动发展的应用价值

2020-08-31 05:18詹芝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6期
关键词:触觉脑瘫本体

詹芝花

(1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 成都;2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0 引言

脑瘫是指脑功能存在非进行性缺陷或是损伤,常伴有智力或语言功能障碍,是小儿致残的主要原因[1]。临床多采用综合康复医疗,对合并症并辅以药物干预,以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感觉统合训练是新型训练方式,其具有灵活性和可行性特征,备受临床青睐。本研究选取8 例脑瘫患儿,以分析感觉统合训练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主体为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来院治疗的8 例脑瘫患儿。根据训练方法分组后,A 组与B 组均是4 例,基础资料如表1。

表1 患儿基础资料

1.2 方法

B 组行常规训练,包括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并辅以药物干预。每次训练40min,每日1 次。A 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之上行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患儿运动障碍及身体姿势异常进行训练,目标在于提高其本体觉、触觉、前庭觉功能基础上改善其运动协调能力,训练过程中尽可能让孩子主导参与,部分能力较差的患儿结合助动训练方式,日常的活动涉及有:①前庭平衡游戏:使患儿坐于滑板上,滑动或是推动滑板;使患儿坐于大笼球或平衡台上,滚动或摇晃,确保患儿平衡,促进患儿前庭功能发展。②本体觉活动:设置软体障碍物,引导患儿进行爬行翻越,感受身体位置变化;进行沙袋负重训练,让患儿感受肌肉的充分收缩,使患儿站立在蹦床上弹动,确保患儿平衡,增强本体感觉的信息输入。③触觉游戏:对于有触觉感知异常的患儿,利用感统室的治疗器械提供给患儿丰富的触觉刺激,并对照顾者进行指导,结合家中的触觉游戏进行干预,如:使用触觉球、触觉刷、球池、豆袋等进行刺激,过程中治疗师结合手部给予深压等刺激,以改善患儿触觉防御与区辨不良等情况。④综合康复训练:脑瘫患儿的障碍程度与类别差异较大,需要在运动能力增强基础上结合认知内容,鼓励孩子整合自己的想法发展新的概念,操作新奇的玩具,主动尝试采取可能的方法解决问题,如用积木搭建车车、房子、桥等多种物品。设置任务与活动,鼓励孩子想办法计划游戏步骤解决问题,如玩具放于高处,孩子通过利用凳子、长棍等物体达到够取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经粗大运动评价量表(简称GMFM)评估粗大运动能力,包括卧位/俯卧位(17 项)、坐立(20 项)、爬/跪(14 项)与站立(13 项)、走/跑/跳(24 项),共88 项,赋值0-3 分,共264 分,分数与运动能力呈正相关。经精细运动评价量表(简称FMFM)测评精细运动能力,包括上肢关节活动度(9 项)、视觉追踪(5 项)、操作能力(13 项)、抓握能力(10项)、手眼协调能力(24 项),共61 项,各项赋值0-3 分,共183 分,分数与精细运动能力呈正相关。经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测评感觉统合能力,共58 个问题,维度有大肌肉/平衡觉、触觉防御、本体觉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足,采用5 级评分法,5 分示从不,1 分示总是如此,标准差为10,均分为50,轻度失调计总分<40 分,中度失调计总分<30 分,重度失调计总分<20 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 软件完成,计量数据表达为(±s),经t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 结果

2.1 粗大运动能力评分对比

训练后,A 组的粗大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B组(P<0.05)。见表1。

表1 粗大运动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1 粗大运动能力评分对比(±s/分)

例数组别卧位/俯卧位 坐立 爬/跪 站立 走/跑/跳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A组 4 30.24±1.22 34.87±1.38 35.55±4.15 51.85±5.74 22.47±5.31 35.47±4.62 20.50±1.68 29.84±2.04 39.45±5.33 43.74±1.01 B组 4 30.25±1.21 32.04±1.41 35.62±4.24 40.66±5.16 22.14±5.21 29.74±4.51 20.74±1.70 25.57±2.14 39.74±5.27 40.01±1.79 t - 0.012 2.869 0.024 2.900 0.089 1.775 0.201 2.889 0.077 3.630 P - 0.991 0.029 0.982 0.027 0.932 0.126 0.848 0.0028 0.941 0.011

2.2 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对比

训练后,A 组的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B组(P<0.05)。见表2。

表2 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2 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对比(±s/分)

视觉追踪 上肢关节活动度 操作能力 抓握能力 手眼协调能力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A组 4 9.21±0.55 12.99±0.51 16.51±1.32 25.41±2.62 19.03±1.55 30.57±1.92 20.15±1.44 26.51±2.04 42.05±1.81 52.09±1.91 B组 4 9.24±0.51 12.01±0.57 16.55±1.24 20.08±2.14 19.01±1.45 25.04±1.81 20.18±1.34 22.47±2.01 42.07±1.80 48.32±1.84 t - 0.080 2.563 0.044 3.151 0.019 4.192 0.031 2.821 0.016 2.843 P - 0.939 0.043 0.966 0.020 0.986 0.006 0.977 0.030 0.988 0.030组别例数

2.3 感觉统合失调评分对比

训练后,A 组的感觉统合失调评分高于B组(P<0.05)。见表3。

表3 感觉统合失调评分对比(±s/分)

表3 感觉统合失调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大肌肉/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觉 学习能力发展不足A 组 4 35.15±1.14 35.84±0.26 33.55±0.85 34.05±1.48 B 组 4 32.21±1.09 33.95±0.31 31.47±0.98 32.74±1.50 t-3.728 9.343 3.207 P-0.010 0.000 0.018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在宫内或出生1 个月内的脑部非进行性受损,患儿难以正常发育,易出现听力或智力功能异常等表现[2]。临床医学高度关注小儿脑瘫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训练合理方案,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辅助性训练方法,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感觉统合训练是新型训练法,可协调患儿的感知觉,增强其认知能力,改善脑功能。且会优化患儿的中枢系统功能,使其运动协调性有所增加[3]。结果中,A 组的粗大与精细运动能力均优于B 组;感觉统合失调评分高于B 组(P<0.05)。且研究结果显示,患儿的四肢肌力改善,动作转换较为灵活,步态基本正常[4]。可见感觉统合训练的推广性较强,能够促进患儿的运动发展。其作用机制:刺激患儿的感觉系统,如本体感觉、内耳前庭觉、内侧纵束和小脑皮质等系统,通过对多个神经中枢的整合加工,制定运动方案。其根据脑瘫患儿的疾病特征和生理特性合理设计运动方法,并借助特制器材,利用游戏方式进行训练,可调动患儿的主动性[5,6]。此外,感觉统合训练的难度适中,多为游戏方式,可使患儿获得快乐的训练体验,利于疾病治疗[7,8]。

猜你喜欢
触觉脑瘫本体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眼睛是“本体”
一种基于社会选择的本体聚类与合并机制
船内船外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