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鑫
(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血磁科,辽宁 海城 114200)
血磁治疗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是利用核磁、紫外线、高压氧等将低能状态的血液细胞转变为高能状态,有效的清除血液中多余的脂类、胆固醇等有害物质,可以有效遏制动脉硬化的发展以及发生,降低患者的血脂以及血液黏稠度,改善头痛、头昏等症状,目前该治疗方式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而静脉穿刺是主要环节,但是血磁治疗后,静脉穿刺部位会出现皮下淤血的情况,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1],本研究主要对血磁治疗后静脉穿刺部位出现皮下淤血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针对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涉及研究人员=100例,利用分组的形式,将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即为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针对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为88岁,平均年龄为(65.33±1.35)岁,初次行血磁治疗者36例,再次行血磁治疗者14例;而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最大为89岁,最小为41岁,平均年龄为(65.42±1.51)岁,初次行血磁治疗者37例,再次行血磁治疗者13例;在统计学分析下,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以及血磁治疗情况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存在血磁治疗的适应证[2]。②本次研究的患者以及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本研究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存在研究意识障碍者、精神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其他系统疾病者。
1.2 护理方式: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①健康宣教,对于初次实施血磁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将有关治疗的知识进行告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而对于存在晕针、晕血的患者,应尽量不让患者看到穿刺针以及血液,同时先进行局部麻醉,再进行穿刺,采血量约为160 mL,经处理后迅速输入体内,对机体不会产生不利作用[3]。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服务,做到换位思考,接待患者和家属的过程中,应保持着温和的态度,并满足患者的相关需求,告知患者血磁治疗的优势,让患者配合,对于存在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应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提升患者的依从性。②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磁治疗的穿刺技术,做到动作轻柔、操作稳准,并且在穿刺时,要选择粗、直并且充盈的正中静脉,要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③在血磁治疗结束需要拔针时,应用拇指轻轻放在针眼的棉球上,并且在针尖上方1 cm处快速拔针,棉球采用胶布进行固定,指导患者用另一手按压棉球,不可力度过大,持续8 min,针对于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告知患者适当的延长按压时间,且按压时不能屈肘和移动棉布,确保袖口宽松,按压结束后,告知患者在走路的过程中,不可甩动患肢,当天不可进行重体力劳动,保持针眼部位的干燥,以此避免出现感染[4]。④如果在采血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血流不畅或者血肿的情况,必须马上拿掉止血带,撤出针头,暂停采血,并以消毒棉球覆于穿刺孔上,同时应告知患者用拇指按压穿刺部位的上方,同时抬高手臂达到心脏水平,减少淤血情况,随后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主动承担责任,再次选择血管进行采血[5]。血磁治疗后若局部出现血肿或淤血,但未再出血,应继续对针眼进行压迫,并于24 h内以0.9%氯化钠溶液湿敷淤血部位,24 h后以热毛巾热敷,同时按摩淤血部位,以此达到保护针眼的作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6]。对于轻度淤血者,通常能够在7 d左右消退;而重度淤血者,通常是在15~20 d左右消退。目前,临床针对淤血者,一般不采取特殊的治疗。对于皮下瘀血面积较大且针眼临近处出现红肿等炎症情况者,必要时应遵医嘱口服抗菌药物治疗5~7 d,或于针眼区域涂抹消炎药,以确保炎症尽快消退,并促使针眼快速愈合[7]。
1.3 观察范围:分析上述患者的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同时比对患者的满意度,并分析生活质量以及疼痛感,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分析,为百分制,分数越高患者的满意度越高[8]。疼痛感由VAS量表分值0~10分,患者获得评分更低,代表疼痛程度越轻;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调查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中,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χ2,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则为(±s)的,利用t进行检验,涉及统计学意义的均利用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当P值<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对两组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发生率:采用针对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患者出现皮下瘀血的为2例,发生率为4.00%,原因为按压不当1例,按压时间短1例;而采用传统护理的患者,出现皮下瘀血的为9例,发生率为18.00%,原因为按压不当3例,按压时间短2例;穿刺不顺利2例,袖口紧1例,晕针1例;观察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
2.2 比对患者的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所得平均值为(94.19±1.77)分,对照组的平均分值为(80.17±1.83)分,观察组分值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2.3 两组干预后VAS评分: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VAS评分(±s)
表1 两组干预后VAS评分(±s)
2.4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s)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s)
血磁治疗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淤血是常见现象,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是可以避免的[9]。有效预防皮下淤血,首先应从采血的护理人员做起,要求其对患者的每一项护理操作都必须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护理操作技能,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按压不当是造成静脉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预防,首选,护理人员在采血完成后,应右手握住针柄并快速撤出针头,同时左手以进针处为中心顺血管走向按压针眼,以此达到止血的目的[10]。对于初次进行血磁治疗的患者而言,应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正确的按压方法、力度以及时间等,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的三指按压法,可有效避免局部皮肤发绀的扩散,能使实现短时间止血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针对出现淤血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方面、穿刺后按压以及出现淤血等方面进行处理,得出其结果为采用针对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患者出现皮下瘀血的为2例,发生率为4.00%,而采用传统护理的患者,出现皮下瘀血的为9例,发生率为18.00%,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所得平均值为(94.19±1.77)分,对照组的平均分值为(80.17±1.83)分,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的评分[(89.21±5.73)分、(92.28±6.27)分、(90.23±5.74)分]均高于对照组[(74.35±6.22)分、(76.95±7.47)分、(72.38±5.65)分],P<0.05;在疼痛分值方面,观察组(2.31±0.65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7.97±0.58分),P<0.05。由此充分证实,想要降低血磁治疗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应提升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并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工作,同时在穿刺时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过程中做到快、准、稳,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结束后必须知道患者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以防淤血、出血,针对淤血者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以免产生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总体而言,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可有效血磁治疗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综上所述,血磁治疗后,对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