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利国实验小学 权俊岭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输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掌握技能,进而全面提高学习水平。
小学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是思维从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学习中需掌握相应的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概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则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因为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固有认知,并对所观察事物产生深刻且鲜明的印象,思维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并非固化学生思维,而是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在散乱观察的基础上养成条理性观察和思考习惯,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由于学生要接触比幼儿园更多的数字和公式,因而需要教师借助实物将数字和公式相结合,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得数是6 的加法”一课为例,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1+5=6”和“5+1=6”两个算式,教师在讲桌上将5 个黄色木块和1 个红色木块摆成一行,之后挑选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讲桌两侧观察,站在左边的学生看到5 个黄木块和1 个红木块,共有6 个,并在黑板上写出“5+1=6”。站在右边的学生则看到1 块红木块和5 个黄木块,也是6 个,在黑板上写出的算式为“1+5=6”。此时教师让两名学生调换观察位置,并根据实际观察情况再写出算式和答案。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上述两个算式如何得来?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吗?”经教师引导后学生明确“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加得数相同”的计算法则。上述教学为典型的以具体形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学会积累知识经验,为深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即结合学生特征和学习能力设计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达到预期思维培养目标,并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空间想象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中也有很多与空间想象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正从直观形象到抽象逻辑方向转换,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期,再加上小学生在了解事物方面缺少主动性,而数学知识有显著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等特点,因而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后引导学生测量教室内实物并计算出面积,或测量教室内的课桌、窗户、文具盒、书本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数学教师可在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能力的同时鼓励其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在操作中想象由几何图形构造的真实空间,尝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描述几何图形运动和变化情况,由此形成空间观念。再以下述应用题为例:一台抽水机水管内直径为5 分米,水在管内流速为每秒钟2 米,问60 分钟可抽出多少立方米的水?这道问题的重点是理解流量和流速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拿出一根透明塑料管吸水,学生直观看到吸水后的塑料管并无固定形体,将其装在哪种容器中就会形成哪种体积。此时引导学生将抽水机的水看作一种形状,那么就能计算出抽水面积。直观演示能拓展学生思路,在遇到相似问题时,学生就能融会贯通地解答了。
总之,数学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如此更体现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结合学科特征和学生学情创新教学方式,并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空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高效且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