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齐
〔摘 要〕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真实性与客观性一直是人们对于纪录片研究的核心问题,时至今日,受众的审美观念、社会的开放程度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创作者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故事化的叙事和表达手法成为当下众多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纪录片的发展史,并结合纪录片《生门》的题材选取、主题设定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分析,找到其成功之处,探索创作者在进行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时,如何平衡与把握影片的真实性与叙事性。
〔关键词〕真实性;故事化;叙事手段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将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其对象为真人真事。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在保留原有事实基础上,引发人们的思考。而现在,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影片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致使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失去优越性,纪录片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主流。纪录片故事性与其独有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界限则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2016年,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的播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生的敬业和付出打破了之前的谣言和诋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赞誉。随后,一些系列的医疗纪录片接连上映,其中《生门》将视角聚焦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通过6年对四十多个家庭进行记录,用生猛的镜头语言,记录产妇从待产到生育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以及家庭所要面对不同问题,直面生命诞生的现场,展现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从而透过产妇对当代家庭、医疗、伦理和医患等问题进行深层探讨,以此赞扬母爱的伟大,引发观众对于人性和当下社会问题的反思。
一、故事化叙事的发展
在世界纪录片的发展史中,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人们对于纪录片的要求也是有所区别的。卢米埃尔兄弟打开了大众对于影像认知的新大门,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原始的记录者。他们将日常单幅照片变为活动的图像,用最单纯质朴的固定视角的拍摄方式,真实再现家庭日常生活景象,把生活中某一连续的动作或者事件完整复制下来,但这样的创作并不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
如果说,卢米埃尔兄弟是对现实生活片段的完整复制,不带有其他艺术手法的加工处理,那么,维尔托夫对于纪录片的理念则是基于卢米埃尔兄弟创作基础之上的,维尔托夫提出“电影眼睛”理论,将纪录片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和政治的有效媒介手段,其拒绝人为因素的影响还原真实现场,通过蒙太奇手法强化情绪感染力,引导观众思考,通过图画和文字(政治口号字幕)来解释事件的政治含义。前期进行无任何人为影响的抓拍,后期把素材进行蒙太奇剪辑,将杂乱无章的素材“有意识”地进行排序,赋予其一定的顺序和关系,使其彼此间具有逻辑连贯性,让影片构建出创作者想要得到的主题框架和内容,从而揭示事物的真理,引导观众的思想向创作者的思维靠拢,从而达到某种教育意义。同时,将纪录片完全作为政治宣传片的还有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她把希特勒的个人形象神化,将叙事化和各种艺术手法相融合,创造了全知视点的记录手法,有效地宣传政治思想,美化国家形象,达到鼓舞民心,巩固政权的效果。但弗拉哈迪却将视野聚焦于对“人与自然”和“边缘人物”的探索,像是《北方的纳努克》《亚兰岛人》等作品通过展现被摄人物的生活片段和行为、形象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在《北方的纳努克》中,长时间的跟拍与长镜头的运用,将纪实的拍摄手法与故事片的叙事原理相结合,创造出“搬演再现”的记录手法,人为地展现一些过去的生活场景,以旁观者视角进行拍摄后期加以文字说明,既保持了戏剧性场面的力量,又将其与真情实景融为一体,不仅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又使影片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在格里威尔逊时期,则确立主题先行,在前期的策划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影片规划,架构好影片框架来围绕主题撰写解说词和拍摄画面,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生活,以体现特定的富有教育意义或宣传目标的目的。
现在社会的包容度,人们的接受度不断扩大,纪录片拍摄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些宏大的历史题材或政治宣传,创作者扩大题材范围大至宇宙小至微观生物,在表达主题的同时,创作者更加倾向于从影片传达出某种时代理念或人文关怀。
在近几年的纪录片发展中,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体现得愈发明显,影片不再是画面加解说,或是画面加访谈等单一叙事方式,其更多的是将多种叙事方式和新颖的特效手段结合,融入搬演、情景再现等手法,以《人间世》第二季第一集为例,创作者将采访、画面、解说等多种形式结合,让片中治疗成功的小女孩作为影片的解说贯穿始终,用孩童的语气和视角讲述在这层被癌症笼罩下的病区里不同孩子们身上所发生的不同故事,通过采访讲述他们对骨癌的认识,展现儿童患者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死亡一步之遥的无助,同时创作者还加入了动画特效元素,丰富画面内容,营造影片纯真的氛围,凸显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使整个影片基调舒缓又温馨的同时带有一丝的苦涩,让观众对患病孩子们产生同情和惋惜之情。
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塑造
(一)小切口,大文章
《生门》 记录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里四十多个家庭,但主要的视点还是聚焦在陈小凤、夏锦菊、曾宪春、李双双四个各不相同的家庭上,与其他医疗类纪录片不同,它将拍摄范围缩小到妇产科这么一个看似很平凡的科室,讲述李家福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故事。影片采用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在病区各个角落安装摄像头,24小时拍摄,真实再现医院的场景,客观记录那些来自不同的地方,经济条件、思想观念、身体病症各不相同的产妇所面临的艰难险阻。
影片中,每一位产妇都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自从国家二胎政策开放,大量女性都加入其中,希望能够再生一个,而每个人所抱有的目的是不相同的,例如《生門》中的夏锦菊,生第二孩子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生产过程中,由于她的胎盘已经穿过子宫,医生在尝试保住子宫时,发生大出血,不得不摘除子宫,将夏锦菊送入ICU室。为了孕育鲜活的生命,一个母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目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有个伴儿;与夏锦菊不同的是,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高龄产妇曾宪春为了生儿子,即便是身上有一系列危及生命棘手的问题,也改变不了她要儿子的决心。她说“农村人,不要个儿子会被人笑话的”这样一句话,暴露出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李双双一家,在救与不救发育不健全的孩子上,他们来回摇摆。她们在二胎政策社会背景下,代表着不同的产妇人群,创作者将切入点缩小,通过她们个人的故事来透视当下社会,她们就像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观众可以由此看到社会的现状,人性的私欲和母爱的伟大。同时,在影片中,创作者也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相处毫不避讳地真实展现出来,在医患矛盾剧烈的时代下,影片中李家福医生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当家属问他什么时候休息时,他自嘲说:每月32号休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人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无限的崇敬,李家福医生只是众多医生的缩影,他在影片中也是具有典型性的,对于他的形象构建,更有利于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促进患者对医生的了解。
(二)迎合观众观影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生病总会去医院,但是,偌大的医院我们不可能去过每一个科室,因此一层神秘的面纱盖在了这个让我们陌生又熟悉的地方,而《生门》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再现病房及手术室场景,惊心动魄的手术场景,各种疑难杂症都真实出现在屏幕当中,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不仅如此,医院是一个人流量巨大的公共场所,每天有不同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发生着不同的故事,也满足了观众看热闹的心理。
《生门》秉承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节目组用镜头客观讲述真人真事,用真实的东西来打动人心,围绕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话题——生产,来展开故事,没有人为的干预和介入,单纯地记录着产妇的故事,正如那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产过程中一次次危急时刻、患者及家属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对孩子救与不救间难以抉择、医生想帮忙但又无法过多干涉,眼睁睁看着小生命离开的无奈等等,这些成为构成影片叙事的矛盾和冲突点,勿须剧本或框架的安排,自然而然是故事发生更能彰显影片的真實性,并且,客观的镜头能够大大减少创作团队主观的参与,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禁联想起身边人或者自己,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一般,从而为之动容。
三、把握叙事化与真实性的统一
(一)影响真实性的外界因素
1.受众审美的改变
近几年,电影业蓬勃发展,大量优秀的影片涌入中国市场,宏大的特效场景、精美的画面构图、复杂的叙事结构,不断地刷新和冲击着观众对电影的认知,让观众对影片的要求也高了起来,同样,纪录片也不例外,像以往单纯的画面加解说的叙事结构已经完全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单一的真实场景再现已经不能够吸引大众,因此,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创作者为以真实为本质的纪录片穿上带有故事性的花外衣,突出影片故事主角的经历,从而引出对问题的思考和阐述,纪录片不同于现实主义题材类影片,如果没有把握好故事性和真实性的比例,那么纪录片很有可能变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其真实性也将受到质疑,如在《企鹅群里有特工》,创作者将摄像机置于假的可以动的企鹅模型中,将其分别投放到不同的企鹅群里,让假企鹅与真企鹅一同完成迁徙和繁衍,记录最真实的画面影像,不受人为的干扰和介入,而在后期的剪辑中,创作者在保留原有真实性的基础上,把企鹅拟人化,将人的习性置于企鹅身上,进行故事化的解说,拉近观众的距离,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向观众讲解企鹅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给观众提供更为完整的视觉体验。
2.被摄主体对于摄像机的心理变化
在进行影片创作中,有的被摄主体会因为不习惯摄像机的存在,而产生心态上微妙的变化,做出不同于往常的行为,例如《工厂大门》,出门的人群看见摄像机摆在大门前方,都会下意识地躲避,向两侧走,没人愿意走向摄像机所在的路的方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面对摄像机会手足无措,从而产生略微不同于往常、带有美化或伪装自我的行为出现,这也是不可避免地影响影片真实性的原因之一。
3.创作者对于现场的把控和后期剪辑的主观倾向
在访谈类纪录片中,有的被采访者因为性格内向或是缺乏经验,往往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引导来讲述故事,而采访者为了增强影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通常会用语言引导和刺激来挖掘更深层的真相,不过,过于追求用言语刺激挖掘人物深层想法,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导向性,从而引导被采访者讲述其需要的内容,忽视了纪录片客观性与真实性的要求。同样在后期剪辑中亦是如此,创作者有时在影片剪辑时,将个人思想融入影片的剪辑中,主观思想取代了纪录片客观性的存在要求,甚至会影响真实生活本身的事实真相。
(二) 解决办法
最近,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广受观众好评,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或某一社会问题为原型,在原有的事件本身加以戏剧化的剧作处理,再通过电影手段放映出来,从而达到故事性强又具有社会意义引发观众思考的效果。而纪录片强调对过去历史的还原和对当下时刻的记载,为迎合受众需求,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故事在影片中的占比则成为纪录片制作的难题,在各类纪录片中,创作者往往使用各种艺术手法和先进技术来丰富影片内容,虽然情景再现、搬演等手段融入故事化的表达可以提升影片质量,使影片的叙事功能大大提升,而其真实性的体现就不那么突出,很容易用力过猛,出现内容与现实不符的情况。
因此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首先要明确在纪录片中何为首位,一旦确立首要位置,那么其余都要为首要位置服务,影片在遵守真实性的原则下,将每一个想要表达的点不多不少地完全向观众展现出来,获得观众好评。由此得出,创作者应该减少主观意识的参与,把握纪录片中艺术手法的合理运用,明确故事化叙事的目的是增强纪录片的观赏价值,在保证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下传达人文思想,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结 语
在将来的纪录片发展中,无论是创作理念的创新还是技术手段的丰富,都离不开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这是第一要义,也是影片中所有功能和手段所要服务的对象,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只是对影片真实记录的美化和修饰,故事性与真实性二者相辅相成,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将二者合理运用结合时代背景,挖掘事件最深度的内涵,才可将纪录片的价值发挥至最大。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李亚铭,甘鑫宇.论纪录片中情景再现与故事化应用的边界与把控[J].新闻前哨,2019(04):88-89。
[2]郭杨.当代纪录片真实性认知探析[J].传媒观察,2018(08):89-94.
[3]刘志刚.情景再现还是虚构事实 ——由BBC纪录片“造假门”引发的思考[J].电视研究,2018(09):78-80.
[4]李亚铭,田雯.纪录片叙事的微观化趋向[J].西部广播电视,2019(0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