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均为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效融合与创新实践,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德育目标的关键。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素质、教师资源、活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够凸显,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本文就目前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实施的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思政教育工作是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学校工作的关键。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创新地实践,通过促进行为养成、提升人文素养、激励职业意识等策略和途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德育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这对于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营造良好思政教育氛围,促使中职思政教育持续良性地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践的现状
当前,中职院校都很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不少院校在实施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了思政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学生素质、教师资源、活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够凸显,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校园制度文化和校風环境的建设方面,思政教育渗透还不够到位,不利于学生的行为养成。
规范的校园制度是维系学校秩序正常开展的保障,校风环境则体现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是教育人、熏陶人、激励人的无形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中职学生大多自律性不强,缺乏信仰和理想信念,习惯于被动性的学习。思政教育渗透不到位,尤其是在学校的制度、仪式、传统等方面,缺乏内在的思政教育氛围和文化素养渲染,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融入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广、针对性和时事敏锐性不够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形成常态化激励机制。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多以文艺、运动、技能竞赛等形式来开展进行,比较适合少数有特长的专业、班级、学生参加。这样,受专业覆盖面不够广、各专业开展不平衡、激励方式不够多样化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展示自我、表现真我、提升自信心。
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多集中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结合当下多元化的时事政治、经济变革、社会文化影响和学生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文素养,最终也多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3.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实践,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和长效机制。
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已经就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力图打造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没能及时对标国家政策,将通过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提升整体人文素养、激励职业竞争意识有机地融入校园的教学、文化、学习、环境、活动的各个维度中,形成完善的体系和长效机制,并最终推进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实施和有序进行。
二、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实践的策略
1.加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知行合一、德技双修”的人力资源。
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广泛的融合,一方面,立足于深化学生的思想内涵建设和传承,把价值引领渗透贯彻于学生管理、专业教学、文体活动、课余生活等在校学习的各个维度,系统化地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有效的提升,打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加强对思政教育的宣传与打造,营造思政教育的环境氛围,以活动、竞赛等方式促进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形成群体共识的价值观念体系,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从而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性修养的层次。
2.提高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各种社会文化、信息、数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对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职学生的思想有其独特性。一方面虽然其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通过智能手机、微信微博、视频网站、自媒体等平台的推送和关注,能他们让快速接收当前的一些流行信息、数据和趋势;另一方面,面对各种社会信息数据和文化价值观念,有其一定的思考和判断,但总体的思想还是不够成熟,容易人云亦云、随流从众,需要给予更多的正向引导。
因此,我们的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革,结合时事热点、文化影响、行业发展、心理动态趋势等学生的关注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活动方式、宣传策略等,形成特色,完成思想引领和价值渗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行为的自律性、提升他们的职业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会道德品质。
3.要能形成完善的体系和长效机制,确保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质与量
一是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校园制度规范,革新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和评价的体系,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和思想指导的作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是要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有的思政教育专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聘请优秀党员担任班级的思政辅导员参与班级管理、定期邀请校内外的思政教育名师到校宣讲等方式,扩充师资力量,为学生解读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思想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可以根据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能力培养目标,定制和开展系列化的职业贴合度高的思政教育文化主题特色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获得了满足感,增加了职业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凝聚力,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和成才观。
四是可以联合其他网络新平台,开发融入思政教育的校园文化主题资源库,形成树形的结构体系,覆盖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同时,发挥网络平台资源的趣味性、机动性、和评价多样性等优势,建立和健全自主学习的监督机制,使学习有目标、有检查、有反馈,扎实稳步推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对于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与实践,还需要我们结合院校实际与社会发展的更新变化,创新思维和活动方式,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更为顺利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日趋成熟,成为实现“知行合一、德技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吕婷婷,张辰.新时期学生思政教育的问题和改进 [J].山东工业技术,2017(13):214
[2] 李家福.“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思政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2017(05):106-107
[3] 周爱萍,李伟.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才智,2014(032):135
[4] 朱雪霏.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16):11-12
作者简介:王成媛,1983年2月, 女,壮,籍贯:广西 扶绥,职称:在职研究生,讲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语言及应用语言学、语文、普通话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