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摘 要:第二语言课程高校各个专业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设计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本文旨从在探讨第二语言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为课堂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稳定根基。
关键词:第二语言;课程;设计
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认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到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环境、教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随着人们对语言认识的扩展,语言教学的内容逐渐丰富,课程设计、课程规划成了教师们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理论基础至关重要。第二语言课程设计的理论根基是第二语言水平和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
1.第二语言水平
自从六十年代以来,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来给第二语言水平下个定义并归纳出其结构。关于第二水平的分析长期以来一直是外语教学理论争议的热点之一。根据Stern 的观点,从政策和实践的角度,第二语言水平可被按照从抽象、一般到具体、个别的顺序概括为三类: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技巧和语言行为。
1.1 语言交际能力
Chomsky 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即本族语者所拥有的语法知识。它包括掌握语言、词汇、句法以及大量的词汇。在此基础上,Hymes 从心理學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概念,即本族语者本能地知道什么是适合时宜的并能根据话题、情景、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语言运用。根据这两种理论,第二语言的语言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掌握并能无意识地运用语言的规则;
②本能地掌握并运用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言的、认知的、情感的和社会文化的意义;
③不注意语言形式和交流而运用语言的能力;
④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本能地理解所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如欢迎,承诺,争论等;
⑤“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即能创造和理解未曾听过或使用过的新句子。
Canale和 Swain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说话的内容和形式符合社会恰当性)、篇章能力(掌握如何把语法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以取得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和策略能力(掌握用来弥补交流失败以及是交流更有效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策略)。
1.2 交际技巧
当第二语言水平被理解为 听、说、读、写等技巧时,它较接近真正的语言现实,但却没有明确说明这些技巧的具体用法及其运用条件。作为二语水平的一种有用的表达方式,听、说、读、写技巧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应该区别两种技巧:语内技巧和跨语言技巧。语内技巧意味着能直接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和从事听、说、读、写等各种活动。跨语言技巧要求能够把本族语和目标语联系起来,能够进行双向翻译,这些往往涉及到风俗文化、语言习惯等知识。跨语言技巧尤其是专门从事翻译和口译工作的人员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1.3 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是人们对第二语言水平的理解的进一步具体化。我们不可能学习“整个”外语,通常是根据一定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语言的某些方面。如现在出现的特殊目的外语:商贸外语、金融外语、文秘外语等。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学习者在课程结束后能达到从事特定的语言行为。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充分分析学生需要达到的语言行为目标,应有所侧重。
2.第二语言教学目标
Stern认为,二语教学除了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目标外,有时还应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迁移目标。
认知目标包括关于目标语的知识和信息以及关于目标文化和社会的知识。这涉及到培养观察、描述、检查语言现象的技巧,收集、整理、组织信息的技巧,制定、运用和修改规则的技巧,解决问题和理性解释的技巧和把目标语及其文化与本族语和文化联系起来的能力。
二语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包括鼓励和培养学生对目标语的形式和特点作出肯定评价,培养学生对目标社会及其文化建立一种中性的、不含价值判断的或肯定的态度。
迁移是指学生所掌握的语言学习技巧、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对语言、文化和语言学习的正确态度能够被运用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中。迁移目标表现了“学习怎样学”“教学生怎样学”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3. 结束语
第二语言是各大学的常设课程,英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第二语言水平和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是第二语言课程设计的基本立足点。高校第二语言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学科发展规律为基本目标,对教学进行跨学科整合,一方面要实现第二语言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实现同一学科体系中下属分支学科的整合,设计出多样化的跨学科第二语言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 H. H. Ster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H. H. Stern《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Janice Yalden《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