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逐渐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在如今众多的新颖的教学方式中。微课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初中英语这门学科,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幅度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得以丰富,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英语这门学科进行深刻的理解。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应用微课的重要意义,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和要求。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中,各中学逐渐将微课的方式引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英语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大,英语知识越来越复杂,采用微课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的对新知识进行掌握和学习。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得到拓宽和丰富,并使教师能够不断的对自己的作业手段很教学计划进行创新和探究,推动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对微课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引入微课的重要意义
1.1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方法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而如今将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英语课堂上,这能够使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并且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而教师往往会因为教学时间不充裕,无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但若是采用微课的方式,教师一般会将这些重难点的知识通过微课进行录制,并在录制的时间内清晰、详细的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叙述。这时,学生在课下通过微课进行学习,便能够拥有更加丰富充足的学习和思考时间。因此,注重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法得到丰富和拓宽。
1.2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
初中阶段的學生一般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而采用微课这种手段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较短,重点内容突出,在这种较短的时间内,学生能够保证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微课视频内容中。并且在课堂上沿用这种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对英语课堂的重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备课时认真的态度,这能够使学生更加认真的对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2.将微课引用到初中英语课堂上的相关策略
2.1分层次安排教学环节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环节。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更加清楚英语课程的整体布局,并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英语体系和英语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通过录制微课的方式引出每一教学环节和教学主题,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楚的了解课堂教学环节,对每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总结,使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更加顺利、高效,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使教师产生清晰的教学逻辑,促使教师能够严格把控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的发展情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促进高效课堂的展开和发展。
2.2构建微课教学系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构建微课系统的形式,使学生能够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与教师进行互动和提问。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地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因为存在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进行交流时会感到有很大压力,或者存在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羞于向教师进行提问和交流。通过这种线上交流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积极的向教师提问,不断促进与教师的沟通,使教师能够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促使教师能够不断完善、创新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结束语
本文在开始主要讲述了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引入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且,微课视频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之后,本文又从几方面描述了将微课引用到初中英语课堂上的相关策略,包括分层次安排教学环节、构建微课教学系统这两方面。希望能够对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使教师所制作的微课内容更加有效,以及在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思想,不断进行自我突破,进而使学生通过从新的角度看待英语这门学科,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义美.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英语教师,2020,20(03):85-87.
[2] 郭方方.分析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