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上王稼祥的政治态度转变原因探析

2020-08-28 11:37韩敬瑜
西部学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王稼祥遵义会议毛泽东

摘要:遵义会议在党的生死存亡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党中央领导成员之一的王稼祥在这次会议上 投出“关键的一票”,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王稼祥之所以能够在遵义会议上实现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 行考察,一是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和他本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二是革命斗争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教训;三是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影响及对王稼祥的积极争取。

关键词:王稼祥;毛泽东;遵义会议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072-03

王稼祥(1906 年 8 月 15 日—1974 年 1 月 25 日 ), 安徽省泾县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 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党和红军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召开和毛泽东、王稼 祥等人的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在遵义会议上,王稼祥 作为党中央领导成员之一,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赞 同以毛泽东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 误,提出应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在党的重大历史转折关 头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现就遵义会议前后王稼祥政治 态度转变的原因作一分析。

一、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及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王稼 祥转变的主观原因王稼祥是党内为数不多的具有马列主义“科班”出 身背景的高级领导人之一,早在去莫斯科留学之前,他便 已经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革命意识,并且 将革命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寄托。

(一)圣雅各中学是王稼祥革命的起点

安徽芜湖圣雅各中学是王稼祥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 地方,也是他革命之路的起点,在这里,他积极地参加革 命活动。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举国哀悼, 圣雅各中学也举行了纪念孙中山逝世大会。在这次大会 上,王稼祥慷慨陈词,阐述了他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基本见 解,如反对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 压榨等,表现了其为革命献身的使命感,标志着他开始成 为爱国主义者。后来,王稼祥积极参加在圣雅各中学开 展的争回教育权运动,虽然此次运动以学生的退学和新 学校的创办而告终,但圣雅各中学已经成为王稼祥投身革命事业的起点。

(二)在上海大学附中初步接触革命思想

1925 年 8 月,王稼祥进入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三年级 学习 [1]40。当时的上海大学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颇深,包 括鄧中夏、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等在内的一大 批共产党员在上海大学任教,这些共产党人把革命思想 带到了校园内。王稼祥入学后即被推为高中三年级的代 表,他在学生会中经受了锻炼,尤其是上海大学的反帝、 反封建斗争使他深受鼓舞。在上大附中学习期间,有两 件事对王稼祥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 主义青年团,二是得到了去莫斯科留学并进入中山大学 学习的机会。从此以后,王稼祥便坚定地踏上了共产主 义之路。

(三)在中山大学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

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当时革命青年最向往的革命圣 地,王稼祥在这里学习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 历史知识,包括辩证唯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 史、中国革命史、东方革命史等 [1]57。这些马克思主义理 论课程,大大激发了王稼祥的学习兴趣。当时和王稼祥 一同在苏联学习的同学都回忆他是一个学习非常刻苦的 学生。伍修权回忆到:王稼祥是十分勤奋的,每天除学习 必修课程外,还主动上自习,晚上回到宿舍“至少还要加 班两个小时”,“我几乎每晚都看到他伏在那张小桌上, 认真阅读英文或俄文的理论书籍”[3]20。吴亮在回忆中 也谈到,“稼祥同志学习十分用功,成绩很好,以后又转 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大学读书”[3]28。王稼祥不仅注重理 论知识的学习,还主动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他在莫 斯科给同学王柳华的信中便阐发了自己关于革命的主张:“中国目下的革命是民族独立的革命,是各阶级都来 参加的革命”,而中国的各阶级则对革命持不同的观点, “真正完全代表无产阶级的就有共产党”,党的任务有两 个,第一个“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实 现民族独立,“而后再打倒帝国的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 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5-7。可见,通过莫斯科中山大学 的学习,王稼祥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 并且开始把这些原理运用到解释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

二、革命斗争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王稼 祥转变的客观原因

中山大学的学习生活使王稼祥扎实掌握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知识,他也急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革命实践中的 力量。因此他向共产国际提出请求,要回国参加革命斗 争,共产国际批准了他的请求。1930 年 3 月,王稼祥回 到上海,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一是反对“立三路线”。王稼祥回到国内后遇到的 第一件大事便是反“立三路线”,通过这件事使他得到了 初步的锻炼。1930 年 5 月,中原大战爆发,当时主持中 央工作的李立三认为这预示中国革命形势的好转。1930 年 6 月 11 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通过了《目 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新的革 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从此李立三的“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 [7]381。这时 的王稼祥刚刚回国,对于国内的政治形势及革命形势还 不十分了解,但是在同年 7 月 9 日召开的中央机关工作 人员讨论会上,他还是提出了否定“立三路线”的意见, 但这种意见被当时的中央所否定,并且给予王稼祥等人 党内处分。后来的事实证明,“立三路线”完全脱离中 国革命实际,其结果只能是损失革命力量。虽然第一次 经历这么严峻的考验就碰了钉子,但王稼祥并没有气馁, 而是继续投身革命。

二是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实践。六届四中全会以 后,王稼祥与任弼时、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来到了中央 根据地。开始的一段时间,中央代表团为取得第二次和 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7]399。 对于中央代表团的作用,毛泽东在后来的“七大”上指出: 四中全会后,中央派了代表团到中央苏区,代表团对于我 们反对“削萝卜”①是有极大帮助的,“如果没有代表团, 特别是王稼祥同志赞成我们,信任我们——我和总司令, 那是相当困难的。”[5]230  王稼祥在来到苏区前主要从事 理论工作,对于军事斗争不熟悉,但是他虚心学习,在战 争中学习战争,参与领导了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并 且取得了胜利。

但是随着以博古(即秦邦宪)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苏区进一步发展,他 们在军事上主张进攻路线,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对持不 同意见者奉行“殘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4]3。王稼 祥对于“左”倾错误路线是十分不满的,特别是对于“残 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更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给予抵制,保护了一批干部,包括军事干部邓飞、吕赤水, 技术人员王斌、王诤,青年干部肖华等 [1]182-184。但是第五 次反“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一再失利, 特别是广昌失守后,中央苏区的局势更加恶化。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王稼祥不断反思,他从革命实践 对比中意识到,前几次反“围剿”能够击退敌人的武力 进攻并使苏区有一定的发展,是执行了毛泽东关于军事 策略的一系列正确主张,“十六字诀”、集中优势兵力、各 个击破等战略战术原则是打退敌人进攻的最有力武器;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也正是因为抛弃了在实践 中被证明完全正确的毛泽东关于战略战术的主张。革命 实践斗争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王稼祥认识到,要 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向前发展,就必须摆脱“左”倾教 条主义的束缚,执行正确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路线, 也就是要实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为王稼祥在遵义 会议上投出“关键的一票”埋下了伏笔。

三、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影响及他对王稼祥的积极争 取,是王稼祥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王稼祥虽然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统教育,有 扎实的理论功底,但革命实践工作经验却不足。毛泽东 则在实际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符合中 国国情的理论成果。在与毛泽东的接触中,王稼祥逐步 地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思想的正确性,摆脱了“左”倾 教条主义的束缚,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是初次见面。1931 年 3 月,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 王稼祥来到了中央苏区,参加了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 会议。在会上,他聆听了毛泽东等人的发言,觉得毛泽东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得很有道理。4 月下旬,他又与毛 泽东在龙冈等地有了更多的交流。在此期间,毛泽东以 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王稼祥讲述了红军的斗争历史,还向 王稼祥提供了很多关于红军历史的重要文件,使得他对 红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经过这些经触,王稼祥认识 到毛泽东所具有的丰富革命实践经验,也使得他开始理 解毛泽东的主张,并逐步地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例如,当 时有人否定游击作战基本原则的正确性,认为毛泽东的 主张是“守株待兔”。对此,王稼祥予以公开的驳斥。他 认为,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能够根据战斗形势做出相应调 整,能够避实就虚,而且能够在不断创造机会的过程中歼 灭敌人有生力量,根本就不是“守株待兔”。

二是宁都会议。1932 年 8 月,中央红军取得乐安、 宜黄战役胜利后,在如何应敌的问题上,苏区中央局前线 与后方的负责人发生了意见分歧。为了解决红军行动方 针的分歧,苏区中央局于 10 月上旬在江西宁都小源举行 全体会议(即宁都会议)[7]448。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毛泽 东是否返回后方的问题,王稼祥在发言中主张应让毛泽 东留在前方,因为他从与毛泽东的接触当中已经认识到, 毛泽东的正确作战原则是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的重 要保证。尽管王稼祥的意见未被接受,但是他的这种坚 持真理、服从真理的品格还是令人钦佩。胡耀邦在《深 切地纪念王稼祥同志》一文中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当 一九三二年错误路线决定解除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权 时,他(指王稼祥,引者注)是积极的反对者之一。可以说, 那时他就同王明路线划清界限了。”[3]2 虽然毛泽东被撤 消了总政委的职务,但他反而劝王稼祥,少数服从多数, 这是组织原则,现在咱俩是少数,要服从组织分配。革命 不分前方后方,虽然去后方工作,但如果在军事上遇到问 题,还是可以随时来找他,这番话使王稼祥深受感动,也 更加坚定了支持毛泽东的决心。

三是长征路上。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 央红军被迫长征。在出发前,中央最高“三人团”决定 将政治局成员作为中央代表分散在各军团里。由于毛泽 东的建议,未将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分散到各军团, 而是将他们编入中央纵队,使得他们有了在长征中互相 交换意见的机会 [1]211。王稼祥由于在第四次反“围剿” 当中腹部受伤,行动不便,长征时只能坐担架。这时的毛 泽东也刚刚止住急性疟疾,身体仍然很虚弱,所以和王稼 祥一样,也只能坐担架,这样二人便在日常的行军中有了 很多的接触。《毛泽东年谱》记载:1934 年“11 月长征 途中,同王稼祥、张闻天在一起行军或宿营,常常谈论党 和红军的大事,进入湘南以后,开始对他们说明和分析第 五次反‘围剿中李德、秦邦宪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王稼祥最先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认为要扭转党和红军的 危急局面,必须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改变中央领导”[6]438。 聂荣臻在《回忆王稼祥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作用》 一文中谈到:王稼祥同志赞成毛泽东同志来统帅部队, 对李德、博古的指挥十分不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到时候要开会,把他们‘轰下来”[3]1。伍修权在回忆 当中也写到:长征开始后,王稼祥与毛泽东不断地交换意 见,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一定要认真总结, 对此博古、李德应该负主要责任,应该把他们“轰”下台。 毛泽东赞赏王稼祥的看法,并结合历次反“围剿”的经验,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交流和谈活,给了王稼祥很大的启示, 也使得他选择更加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同志 [3]22。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王稼祥能够实现政治态度的转变,在遵义 会议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支持毛泽东的正 确主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一方面,他受到了毛泽 东同志的正确影响。正如肖劲光回忆的那样:“王稼祥同 志能在遵义会议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坚决站在以毛 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一边,作出重要贡献,决 不是偶然的,这正是他多年来接受毛泽东同志的积极影 响,同王明‘左倾路线划清了界限的必然结果。”[3]17 另一方面,也与王稼祥不断地思考并总结经验分不开。 他在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写到:“只要自己对于自己的错 误有严肃的态度,经过比较长期的思考,回忆,听受说服, 正视实践所已经给予的证明,则一定能慢慢的承认、了解 与改正错误的。”[2]361 事实也证明,王稼祥的确能够“承 认,了解与改正”自己的错误,做出顺应历史潮流的抉择, 实现了政治态度的伟大转变。

注   释:

①削萝卜:指在反“围剿”过程当中,主张对敌人不打,而是放 弃苏区开步走,走到什么地方遇到敌人——“萝卜”,就削 它一下,称为削萝卜。

参考文献:

[1] 徐则浩 . 王稼祥传 [M]. 北京 :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2]《王稼祥选集》编辑组 . 王稼祥选集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9.

[3]《王稼祥选集》编辑组 . 回忆王稼祥 [M].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1985.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 红军长征史 ( 第二版 )[M].北京 :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 [M].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毛泽东年谱 ( 上卷 )[M]. 北京 : 人民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中国共产党历史 ( 第一卷上 )[M]. 北 京 :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韩敬瑜(1980—),男,汉族,黑龙江鸡西人,黑 龙江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王稼祥遵义会议毛泽东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倚重和关怀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1949,毛泽东点将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王稼祥在长征中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王稼祥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