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等因素对产后抑郁社会关注的影响研究

2020-08-28 11:32吴晓
食品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产后抑郁

摘要:本研究遵循社会认知理论的“环境—个体”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8年全国31个省市的产后抑郁百度指数面板数据,试图考察在公众对产后抑郁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环境维度,医疗环境对产后抑郁社会关注产生正向影响。就业环境则是反向影响;个体维度,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健康水平提高都会加大产后抑郁的社会关注,城镇化率则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产后抑郁;社会关注;百度指数;饮食健康

一、引言

社会关注度(social concern)(Lily KONG,1994)反映着社会的偏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消息,搜索指数是公众出于对自己关注领域的自发的搜索、关注行为是主动表达,因此搜索指数也成为了分析社会关注的方式之一。

产后抑郁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症状(赵加玲,2010)。近年来,因产后抑郁而自杀、自残、杀婴等有着不良影响的事件常常见之于新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产后患上抑郁的妈妈表示,自己在家庭中“很难受到重视”,家人、朋友不懂产后抑郁,认为只是自己的情绪化。因此,考察产后抑郁的社会关注程度并为提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度很有必要,对提高产后抑郁知识普及、为产后抑郁患者营造良好的生活与恢复、及时预防产后抑郁有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遵循社会认知理论的“環境—个体”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8年全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的产后抑郁百度指数面板数据,试图考察公众对产后抑郁关注度的宏观影响因素,以期剖析产后抑郁的社会关注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公众对产后抑郁的了解,并为增加对产后抑郁的防范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二、研究假设

社会关注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受社会认知、社会心理的驱动,因此本文在探讨产后抑郁社会关注的过程中拟采用社会认知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公众关注产后抑郁的内在机理的理论基础。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环境、个体、行为之间具有多重互动关系(BANDURA),因此个体的行为选择需要从个体与环境两方面解释,即遵循环境和个体分析框架。基于环境和个体分析框架,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产后抑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公众对其关注度与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联系,同时受地区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一)区域环境因素

1. 饮食健康。有学者认为,饮食营养对孕妇的健康保健和婴儿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陈瑞坚,2011)。本文认为,某区域内的饮食健康不仅影响到孕妇的身体,还会影响到孕妇的心理,例如,不健康饮食而造成的心理不适、情绪焦躁等,会对孕妇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影响,加剧患产后抑郁的可能,从而影响产后抑郁的社会关注度。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区域内饮食健康水平越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度越高。

2. 医疗环境。已有研究表明,医疗环境(如医护人员数量)会影响社会保障性议题(如养老)的社会关注度(龚韩湘,2018)。本文认为,某区域内的医疗环境水平决定了绝大部分孕妇在孕期所能获得的医护水平,而医护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产后抑郁的社会关注产生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区域内医疗环境越好,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度越高。

3. 社会保障。女性成长内容服务平台 Momself于2019年发布的首份中国女性围产期抑郁指导手册《新妈妈情绪蓝皮书》指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产后抑郁的筛查机制的成熟度。从该意义上看,社会保障这一环境因素能够通过产后抑郁的社会筛查机制的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公众对于产后抑郁的关注程度。即社会保障系统越完善,社会筛查机制越成熟,社会对于产后抑郁的认知越普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区域内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度越高。

4. 就业环境。产妇的就业状况与产后抑郁发生的可能性息息相关。具体而言,产妇若在生产后短时间内回到工作岗位上,那么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低(Lewis,2017)。据此,提出假设4:区域内就业环境越稳定,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度越低。

5. 文化传播。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博物馆展示、出版物和媒体曝光等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会增加社会关注(Joung Hun,2012)。随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科学知识普及以及产后抑郁社会事件的媒体曝光,产后抑郁这一概念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据此,提出假设5:区域内文化传播力度越大,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度越高。

(二)区域人口因素

1. 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对于产后抑郁社会关注的影响同样是通过信息的获取发挥的。在社会关注相关研究中,受教育程度会对特定议题的社会关注产生正向影响(龚韩湘,2018)。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本身应当具备较高的产后抑郁社会关注。据此,提出假设6:区域内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度越高。

2. 城镇化水平。在已有产后抑郁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针对产后抑郁的地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等欠发达地区产后抑郁发生率更高(汪静,2015)。据此推测,从宏观区域特征来看,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民众观念革新较慢,因而对于产后抑郁的认知以及妇女孕期心理需求关注较少,缺乏及时的预防及调节,从而提高了产后抑郁发生率。因此提出假设7:区域内人口城镇化率越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越高。

3. 少儿抚养压力。对抚养孩子缺乏信心会提高产妇产后抑郁患病可能性(李淑玉,2016),在现实生活中,少儿抚养成本的增长已是公认的,而抚养压力也是公众所切身感受到的,因此在抚养压力下,产妇缺乏抚养信心是普遍现象。据此,提出假设8:区域内少儿抚养压力越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越高。

4.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与妇女的地位及独立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skarova,2019)。有时对缺乏抚养信心被认为是产后抑郁临床症状的一种(佘立群,2018)。因此,在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区,其反映出的便是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较重,妇女独立性较差。据此,提出假设9:区域内人口出生率越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越高。

5. 生活水平。已有研究指出,在特定事件中,不同收入群体给予的社会关注存在显著差异(滕文杰,2015)。因此本文认为,在产后抑郁这一议题上,不同收入群体的社会关注同样存在差异。其中,高收入人群的物质生活更为殷实,生理健康更具保障,因此对于心理、精神层面的风险防范力度更大。据此,提出假设10:区域内公众生活水平越高,产后抑郁社会关注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2011-2018年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年份及地区的收据构建面板数据,共获得284个观测点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研究的产后抑郁社会关注指标数据来源于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库;其他核心解释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PS数据平台。本文使用OLS回归作为分析方法。

(二)模型与变量

为检验上述研究假设,本文构建检验模型如下:

式(1)中,Attention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产后抑郁社会关注”,参考现有测量社会關注的方法(龚韩湘,2018),本文使用百度搜索测量该变量;为常数项,分别代表了10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后抑郁社会关注”的影响系数;代表了本文所选取的控制变量,由于本文选取的产后抑郁测量指标来源于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大数据,因此本文选取人口规模及互联网发展水平为控制变量。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参考现有研究(黄继承,2014),对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进行了二分转换,以避免多重共线性。

(三)变量测量与数据来源

其中解释变量为产后抑郁关注度,以“产后抑郁”百度搜索指数为测量。控制变量人口规模高于均值取1,否则取0;互联网发展水平选取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为测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解释变量为:

(1)饮食健康——烟酒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医疗环境——医疗机构床位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社会保障——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比,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就业环境——失业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4)文化传播——政府文化传媒支出占比,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5)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的多少,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6)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人数占比,来源于EPS数据平台。

(7)城镇化水平——高于均值取1,否则取0,来源于EPS数据平台;

(8)城镇化水平——离婚女性数量,来源于EPS数据平台。

(9)少儿抚养比——少儿抚养负担系数,来源于EPS数据平台。

(10)生活水平——居民消费支出,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回归结果

表1报告了假设1-10的检验结果。模型1中单独检验了环境因素对于产后抑郁社会关注的影响。模型2检验了个体因素对于产后抑郁社会关注的影响。模型3检验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共同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实证结果表明:(1)在环境维度,医疗环境对产后抑郁社会关注产生正向影响,而社会保障、文化传播对社会关注不具备稳健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产后抑郁在以上体系占比较少。就业环境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与原假设相悖,表明在就业市场不景气时,公众以及雇主对于产后抑郁更不重视;(2)在个体维度,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婚姻不稳定性的担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加大产后抑郁的社会关注。城镇化率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的思维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甚至随着步入城市愈发不重视产妇潜在的心理风险。饮食健康变量系数为负,表明区域饮食越健康,对于产后抑郁关注度越高。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强化环境塑造。医疗环境建设被验证能够提高社会对于产后抑郁的重视,此类环境的塑造是需要持续进行的。目前在社会保障、文化传播中产后抑郁的投入占比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合理设计两类环境中产后抑郁相关投入占比。此外,在就业市场不景气时,产妇的心理需求更不受重视,因此需要出台相应政策保障在岗妇女的孕期权利、福利。

第二,革新公众观念。在城镇化过程中,观念认知的现代化亟需重视,避免旧思想、旧文化的卷土重来。同时,目前我国对产后抑郁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随出生率、少儿抚养压力的增长而提高,政府应当主动普及相关知识,在时间、空间上对重点地加大宣传,如出生率较高的地区、抚养压力较大的年份,着手防范产后抑郁的发生。

第三,注重饮食健康,对于健康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对产后抑郁的防范。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的关注度,并提高自身饮食健康水平,预防产后抑郁。

作者简介:

吴晓(1998.10-),安徽巢湖人,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产后抑郁
产妇性格、妊娠时限及分娩方式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
产后抑郁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孕期焦虑、抑郁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元认知干预对产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
临床分析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应用及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
综合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子宫复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