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等值视域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20-08-28 11:20黄登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城市化和市民化难以全面实现,城乡和地区之间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等现实背景,使得乡村发展必须注重乡村本身的发展,实现乡村的就地现代化。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因业、因人制宜促进乡村发展,实现农村居民在乡村享受与城市居民“不同类但等值”的社会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即實现城乡等值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等值化;就地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 2020)12-0213-05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 9- 8114.2020.12.04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国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发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体现在城乡收入、教育、医疗、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前景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达到城乡等值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理想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即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实现基层自治,塑造良好风气;发展农业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环境,现代生活方式与优美宜居环境并存。这一目标与城乡等值化的核心内涵相一致,即乡村振兴战略应达到“不同类但等值”的城乡和谐共存的状态。本研究旨在通过阐述城乡等值化相关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路径。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以往“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把握战略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正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关系,明确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乡村,也要注重乡村外部环境的改变。其次,要正确认识中国乡村形态及其变化趋势,部分乡村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简单而言,城市化在未来依然是趋势,部分乡村会在发展过程中消逝,但许多乡村将会不断发展以改善生活环境,使人们享受着更好的生活。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村更好发展、农业更加繁荣、农民更加富裕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小康[2]。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已是共识,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和支撑。

乡村振兴必须寻求合适的实现路径。首先,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必要保障,乡村振兴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开展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新主体[3]。其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载体和支撑,以农业为中心开拓多种产业,在做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的基础上,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使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5]。再次,符合时代需求是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围绕着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开,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在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6]。最后,多主体共同参与是乡村振兴的人力保障,需要激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同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有着不同的作用[7],让所有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进,共同建设乡村,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

乡村振兴的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在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祥和的乡村中享受幸福生活。

2 城乡等值化——理念与实践

2.1 城乡等值化理念

城乡等值化是实现城乡平衡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城乡等值化概念源于德国的赛德尔基金会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提出的等值化思想,其核心思想是让农民在乡村的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人水平、居住环境和社会待遇等生活质量方面享受与城市形态不同类但等值的待遇,追求与城市不同的、更符合农民需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8]。

城乡等值化立足于农村,从农村来到农村去,追求的是农村本身的发展,而不是要将农村彻底城市化,也不是完全以城市为标准,其追求的是与城市不同的、更符合农民需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9]。这就为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可以让农民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可能。当前中国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亦是如此,应该把握以农村为核心、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业,切实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发展成果。

2.2 国内外城乡等值化实践

2.2.1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等值化开创性尝试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展城乡等值化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二战后,德国农村基础落后且受战乱影响导致大片土地长时间荒芜,迫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诸多压力和隐患。在此背景下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始了城乡等值化最初的尝试。巴伐利亚州具体实践路径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建立法律体系,提供资金保障,并且引入景观规划,保护乡村景观;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与公共性;扩大村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模,提高乡镇竞争力[10]。这些措施促进乡村合理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让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基本相近,从而留住农村人口,进而实现“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目的,减少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人[11]。

巴伐利亚州的城乡等值化实践基本取得成功,实现了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基本等同的社会待遇,同时也成功地把农村居民留在了农村,解决了农村发展问题和部分城市问题等。巴伐利亚州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农村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参考。

2.2.2山东南张楼村城乡等值化实践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等值化实践的成功影响深远,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亦是如此。1988年,为验证德国巴伐利亚州所倡导的“城乡等值化”理念能否成功解决像中国这样具有诸多农业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的“三农”问题,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在山东省寻求部分乡村开展城乡等值化实践,希望借鉴巴伐利亚州的经验,在当地通过改造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等诸多措施,以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是等值”的核心理念目标[12]。具体而言,南张楼村借鉴巴伐利亚州的经验开展土地整理、村庄更新和产业整合等相关措施,并经过讨论和专家研究,制定出南张楼村发展规划,到如今南张楼村一直按照该计划所划分的功能区进行建设[13]。除农业革新外,南张楼村还通过对外输出劳务,在当地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以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通过系列实践,南张楼村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最为重要的是,当地人口未出现外流现象,达到了城乡等值化实践的基本目标。南张楼村就是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外来经验所开展的一次以农村发展为目标的实践,而其所遵循的城乡等值化理论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3 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和潜在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十八大以来中国基本国情所做出的战略举措。虽然近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明显改善,农业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基础设施滞后等。农村社会发展已经步人新阶段,乡村振兴成为党和政府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发展的战略选择。

3.1 农业关乎国计民生

早在数千年前《论语·颜渊》中就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粮食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至关重要。虽然中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但当前仍然部分依赖于进口,近1/5的人口粮食安全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集中体现在国内外2个方面:首先是外部压力,即大量粮食依赖于进口,国际粮食减产无法正常供给足够粮食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所造成的民众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其次是内部压力,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透支地力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仅体现在粮食的重要性上,还体现在农业能够容纳数亿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为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农村农业的稳定尤为重要。无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量,还是从农业、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发展农业成为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亦是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所做出的战略决断。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关键在于留住农村人口,保证有足够农业从业人员,需要乡村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福利保障,即为农村人口提供与城市“不同类但等值”的生活保障,从而留住人、吸引人。

3.2 地区发展不平衡但潜力巨大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意识到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地域差异,就全国而言,以“黑河一腾冲”线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侧,大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的格局[14]。

除地理环境因素极大限制现代化的均衡发展以外,社会经濟发展水平及历史、传统等因素亦影响农村现代化地域发展水平。从近代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就以沿海、沿江的城市向周边乡村扩张,传统农业受到冲击以及瓦解的程度亦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农村现代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地区间的现代化水平差异已经存在,就要求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有所侧重,根据实际的环境条件,因己制宜就地开展有效的现代化措施。同时很多落后地区有着丰富的待开发的资源,这些地区在外界助力下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共同实现现代化。

3.3 城市化、市民化难以完全实现

尽管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始终不能否认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因此必须意识到彻底实现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不可能性。

1)城市发展受限。受到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一则城市本身发展受到限制,人口容纳有着上限,尤其是生态容量难以突破,过度的城市扩张将会给环境带来破坏;二则城市发展所能带来的辐射作用是有限的,城市发展拉动周边发展的效果受到约束,城市辐射主要沿着交通便利、发展有基础有前景、行政规划优先的区域不断延伸,对现有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潜力有限的地区选择性忽视,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现代化的真空地区,限制了广大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2)农民的乡土情结。农村居民之间的守望相助,使乡村富有人情味。尤其是中老年农村居民对乡土、乡村有着浓郁的归属感,而城市立体生活空间和快速的生活节奏都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有着冲击,老一辈农村居民难以适应。留居于农村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希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让农村居民能够在乡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发展福利和成果,即实现城乡不同类但等值。

3.4 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地区和民族都不能避免,各地区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是可以选择的,必须根据本地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选择就地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方式。

1)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同地区有着缤纷多彩的历史文化背景。如自然风光、名人遗迹文化和田园体验文化等,都使得乡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只有基于特色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现代化。而就地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让其再次富有生命力。

2)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虽已普及,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地区差异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思想的落后更胜过物质的缺乏,高层次人才外流,造成恶性循环。

3)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广阔的乡村形成了诸多独特的民俗民风和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传统,如云南地区的火把节、泼水节、恩施地区的女儿会等,诸多具有民族或地区特色的节日是民俗民风的突出体现,但也存在受争议的风俗。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辩证地看待乡村民俗文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运用风土人情让传统文化跟随着现代化土壤就地生长。

当然,中国乡村发展不仅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还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如全球化、经济危机和贸易摩擦等。机遇与挑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资源支撑。如何基于乡村振兴科学战略,在新时期背景下因时制宜地实现城乡等值化是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4 城乡等值化视域下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化有着新要求和新目标。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以实现乡村振兴,达成“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如何实现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因己制宜的就地现代化,包括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和因人制宜。

4.1 因地制宜——发挥乡村发展的本地优势

城乡等值化的实现需要把握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首先,必须遵循自身地理环境的基本条件约束,俗语所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必须根据地理环境来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方式。农林牧渔和旅游观光等都需要根据乡村的客观条件进行规划、发展和管理。其次,发挥地理位置的积极作用。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所能采取的就地现代化方式不同,如靠近城市的乡村应充分发展体验式农庄、特色农场等;临近贸易中心的乡村侧重发展特色加工业和手工业;处于交通要塞的乡村在运输业和服务业方面大有可为。最后,因地制宜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更需要乡村能够汲取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与周边乡村形成集群优势,协作促进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强调根据自身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等,以实现农村就地现代化。

4.2 因业制宜——建设特色本土产业

通过选择最佳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为城乡等值化提供经济保障。乡村产业的发展现已有诸多成功的模式,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盲目照搬,给部分乡村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首先,工业化道路是可行的,尤其是临近大城市的乡村,对于接受城市产业转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乡村的城镇化建设,容纳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其次,农业发展大有前景,不同区位发展农业的具体偏向存在差异。在能够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的乡村应该合理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城市近郊的乡村可以着重以蔬菜水果为主营作物;水产养殖、畜牧业等占比有提升空间;以小农户为生产单位的家庭农业、手工业和观光农场有着发展前景。最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前景巨大,乡村具有环境优美、乡土风情、特色民俗和体验生活等优势,依托乡土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及手工业产品,促进乡村快速发展。因业制宜,需要乡村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有规划和有策略地发展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就地现代化。

4.3 因人制宜——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

乡村振兴依靠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乡村实现自身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也是城乡等值化过程的核心一环。乡村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和发展水平,乡村居民有其特殊性。首先,文化差异使居民现代化思维不同。一方面,必须就地妥善解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适应问题,使之符合现代化需求,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态度与能力,乡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必须实现教育与经济现代化同步,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促使人们更好地接受现代观念。其次,民俗风情与现代化不完全适应。人们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与现代化观念并不完全一致,需要使风俗不断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时因地发挥民俗风情对乡村现代化的作用。再者,时代变迁下的乡村居民是变动的。农村人口流动加大、观念变迁等都是乡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但人有着传承性,新乡贤在当今的乡村发展中能够发挥带头、组织和协调等作用,当地乡贤都能为乡村就地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因人制宜能够最大化的发挥人的作用,促进乡村社会协调发展,就地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4.4 整体建构——全方位建设和发展乡村

乡村发展需要在因己制宜的基础上,对发展有着全方位建构及规划。需要乡村在立足自身发展的经济上,深化制度改革,科学民主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改变乡村社会思想和风气等。乡村振兴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因地、因业、因人制宜,促进乡村的产业优化,改善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自然与社会乡村环境,塑造健康乡村文化,提升现代化治理,通过这些手段就地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而这一状态正与城乡等值化的“不同类但等值”不谋而合,即乡村振兴应该把城乡等值化作为目标,实现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5 小结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对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所做的科学论断。战略落地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地理环境、产业优势、教育水平和风俗习惯等全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具体路径和方案。同时遵循城乡发展的客观差异性,寻求乡村发展的独特道路,最终达到城乡“不同类但等值”。现代化是持续性的过程,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内核的就地现代化路径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乡村振兴亦要基于乡村、发展乡村、造福乡村。

参考文献:

[1]中农办主任韩俊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J].云南农业,2018(3):12-14.

[2]万信,龙迎伟.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价值及实现理路[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 17):327-330.

[3]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25-33.

[4]孔祥智.產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2):9-13.

[5]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 施[J].农业经济,2018(4):41,88.

[6]丁忠兵.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性[J].重庆社会科学,2018(4):25-31.

[7]刘合光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4-20.

[8]胡平,胡振亚.“城乡等值化”实验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与借鉴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7-120.

[9]李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究——以“城乡等值化试验”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5):83-88.

[10]毕宇珠,苟天来,张骞之,等.战后德国城乡等值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以巴伐利亚州为例[J].生态经济,2012(5):99- 102. 106.

[11]李文荣,陈建伟.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城市问题,2012(1):22-25,29.

[12]范海玲,城乡等值化试验与我国城市化道路反思[J].求索,2005(6):65-66,32.

[13]李增刚.以城乡等值化实现就地城镇化——山东青州南张楼村的案例研究[J].理论学刊,2015(8):32-42.

[14]龙冬平,李同异,苗园园,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地理学报,2014,69(2):213-226.

收稿日期:2019-08-01

作者简介:黄登辉(1995-),男,湖北巴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电话)13971396202(电子信箱)1227622126@qq.com。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