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50岁的崔恩良,是青岛公交集团的一名驾驶员。自2009年开始,他每年坚持无偿献血。2010年,崔恩良在献血时,看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血站征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毫不猶豫地报了名,觉得自己又多了一种助人的方式。
自从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后,为了保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能够随时联系到自己,崔恩良10年间未换过手机号码。2019年11月的一个下午,他突然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对方对崔恩良说:“你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崔恩良一听,心跳就开始加速,他在回复时连声音都在颤抖。当时,还没等对方说完他就说:“我愿意!”他不敢相信在10年后,还有机会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延续他人的生命。
但是,崔恩良为了让心踏实,在回电话进一步确认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却让他激动的心情瞬间冷却下来。对方提醒他,这只是配型初步成功,选了100多人,还要经过多轮检查才能最终确认。崔恩良仔细询问后得知,捐献者不仅需要各项数据指标的契合,还要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可能一次感冒都会影响最终捐献。为了能够检查合格,年满50岁的崔恩良开始锻炼。
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崔恩良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运动。他坚持早起晨练,努力保持健康饮食、调整作息,半年内,体重减掉了8公斤。在此期间,他瞒着家人积极配合进行血样高分辨检测,并先后经历了3次身体检查。等待检查结果的时间对他来说更是一种煎熬,他经常因为没等到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而辗转难眠。他常常想,是不是自己哪个指标不合适,他怕自己到这里就止步了,为此他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2020年1月,崔恩良再次接受身体检查后回家等消息。接下来的3个月,他没有再接到任何电话。这么久都没有消息。他想自己可能被淘汰了,心情沮丧。然而,崔恩良煎熬的3个月正是举国抗疫之时,看见全国的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疫一线,用生命挽救生命,他的心情越发复杂,未能收到消息的沮丧和捐献救人的渴望也被无限放大。他当时一边告诉自己,3个月都没有消息,肯定没戏了,一边又想,要是自己有机会去救人该有多好啊!
让崔恩良没有想到的是,机会真的来了。4月的一天,他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确认他为最终的捐献者。得到确切消息的崔恩良为此激动了好几天,但很快他又迎来新的难题,捐助表格上需要家人的亲笔签名,这让他犯了难。因为,从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到最终被确认为捐献者,他一直没告诉过家里人。崔恩良有一儿一女,大女儿7岁,小儿子2岁,平日爱人全心全意照顾两个孩子,他实在是不舍得让家人再为他忧心,所以他没有告诉家人。但随着捐献日期一天天临近,家属签字栏上空缺的名字成了崔恩良的心病,考虑再三,他选择向家人和盘托出。
可想而知,出于对崔恩良身体的担心,听到这个事情后,家人最初都是反对。一方面,他们觉得他年纪比较大,身体素质不比年轻人;另一方面,他的工作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他们怕影响他的日常工作。面对家人的质疑,崔恩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家人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说这是自己期盼了10年而有意义的事情,并保证绝不会因为捐献影响身体健康和日常工作。即便如此,家人仍不肯让步。情急之下,素来脾气温和的崔恩良,第一次跟家人争执得红了脸。他跟家人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那么多医务工作者为了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他们相比,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又算得了什么。世界这么大,只有我能救他。能为他人的生命续航,这也是我今生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绝不能给了对方希望又放弃他。”崔恩良坚决的态度让家人深受触动,妻子最终松口答应了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善举,并在相关表格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了给他提高免疫力,妻子每天都给他熬制姜汤和鸡汤,为他滋补身体。
“虽然捐献一事获得了妻子的支持,但这件事我们一直没有告诉孩子。一是考虑到他们年纪比较小,不明白捐献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是怕孩子害怕、担心。”然而,崔恩良和妻子没有意识到,7岁的女儿已经懂事,并对老爸的大爱善举给予理解和支持。一天下班回家后,崔恩良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张字条,上面是女儿的字迹,写着:“爸爸我爱你,加油!”笨拙的几个字,却让崔恩良红了眼眶。崔恩良没想到女儿会用这种方式鼓励他,那一瞬间他感到女儿长大了,内心深处感到既欣慰又温暖。他希望通过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为,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用实际行动教会他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因为相关规定,捐助人和受捐者之间互不掌握信息,崔恩良不会知道对方是谁。但对他来说,捐献不仅是一份爱心,更是一份责任。他会努力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希望捐献一切顺利,在带给对方生的希望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一份欣慰和幸福感。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