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2020-08-28 02:02陈秋菊
关键词:扎根编码个体

陈秋菊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管理与政治工作学院,北京100038;2.江苏警官学院 公安管理系,南京210038)

一、问题提出

在现代国家构建中,警察所代表的国家权力作为重要的“国家基础权力”,是对内维持政治安全和社会秩序、保证人民各项权利落实的基本条件;在当代社会运行中,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和特殊的政府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警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与民众相关的“街头”工作;警察群体的表现和工作效能直接影响民众对整个行政体系的看法。 而警察的职业认同作为反应警察在工作过程中是否积极并稳定的投入本职工作、是否有积极的工作情感体验的主观构建,会影响警察队伍整体的专业投入度、在职稳定性,最终影响政府的执政公信力。 鉴于此,警察职业认同可看为提升警察执法效能、提升政府执政公信力的基础要素,应当在学理和实践上予以重视。 同时,习近平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指出:“和平时期,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 对特殊的公安队伍,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包括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全面落实从优待警措施。 要不断完善人民警察荣誉制度,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 那么,作为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一支队伍,虽有中央的优待精神,但是现实中对公安民警在政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支持以及待遇上的保障是否到位? 公安民警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到底如何? 警察的职业认同现状又是如何? 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警察的职业认同? 有哪些维度构成? 各因素间的逻辑机理怎样? 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并没有找到答案,理论的滞后和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职业化的实践发展。 因此,本文将基于警察职业认同的相关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影响因素以及运行机理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管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1],来自于社会学。 最早是在1967 年由格拉泽(Glaser)和斯 特劳斯(Strauss)在《扎根 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中共同提出。后来随着二者对扎根理论的不同理解,学术方向分离,催生了不同的扎根理论学派[2]。 1978 年,格拉泽(Glaser)以独立作者身份出版了《理论触角》(《Theoretical Sensitivity》)一书,从此成为经典扎根理论(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的代表;1987 年,斯特劳斯(Strauss)以独立作者身份出版了《质性数据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标志着程序化扎根理论( Proceduralised Grounded Theory) 的诞生。 此后,格拉泽的经典扎根理论和斯特劳斯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分别得到了发展与推广。2000 年,凯西.卡麦兹(Charmaz)同时吸收和借鉴了经典扎根理论中有关归纳、对比、涌现和开放性的方法以及程序化扎根理论中的因果假设逻辑,形成了建构型扎根理论(The Constructivist's Approach to Grounded Theory)[3],认为研究者可以通过参与以及与人们、情境、视角和研究实践的互动而建构自己的扎根理论[2]。

扎根理论强调扎根于材料,通过对事件与事件、事件与概念之间的不断比较,使数据概念化,从而自然呈现更多的范畴及其特征,不断比较、数据概念化的过程也称为编码过程,上述扎根理论三大学派的不同也主要体现在方法论的不同,即编码环节的差异。 经典扎根理论强调客观、强调实证主义,编码过程分为: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理论性编码(Theoretical coding)。 程序化扎根理论强调后实证主义,逐渐趋向建构主义[4],编码过程分为: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5]。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强调理论是对材料的解释性分析、是建构出来的,编码过程分为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轴心编码(Axial coding)和理论编码(Theoretical coding)[3]。

此研究是基于三大流派中的建构型扎根理论,原因在于“任何研究都有被批判的可能”,三大流派的扎根理论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它去解释研究的问题,建构型扎根理论认为研究是研究者对被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分析的过程都具有情境性的,都处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文化与环境之中[6]。 由于警察群体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警察职业认同的多重性,使得建构型的扎根理论更具有契合性。 因此,选择建构型的扎根理论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不断反思以解释分析现象。

(二)研究内容:职业认同及警察职业认同

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时间为2020 年3 月3 日),以“职业认同”主题,搜索引用率在10 次以上的期刊论文,共找到论文605 篇(含知网中的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其中教师职业认同308 篇(包括辅导员和师范生),占总体量的50.9%,医护职业认同161 篇,占总体量的26.6%,警察职业认同6 篇,不足总体量的1%。 上述数据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有所发展,但基本还是集中在特定专业领域——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特别是国内的研究),其他专业领域涉及较少,相关的文献梳理如下。

1.职业认同的维度和影响因素

很多文献从不同视角对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尽管这些研究变量在内涵和外延上与警察职业认同并不完全一致,但其研究结论对警察职业认同有一定的借鉴性。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有两个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第一个问题是职业认同的测量维度有哪些,或者说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有哪些;第二个问题是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构成维度。 从心理测量角度,布劳(Blau,1964)认为职业认同只包含职业情感这一单一维度[7];伦敦(Landon,1993)依托组织行为学中的动机理论提出了职业认同的二维观: 认为职业动机包括工作动机和管理动机两个维度, 将职业动机的测量方法直接应用到了职业认同和职业承诺的相关研究中; 梅耶(Meyer,1993)则将职业认同分为职业的情感认同、规范认同和持续认同三个维度[8];斯里格斯和凯茨特曼斯(Sleegers&Kelchtermans,1999)认为职业认同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自我认同中的心理成分推论职业认同包括了职业自我认知、职业自我体验和职业自我控制[9];从具体的职业角度,国外学者中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的学者克里默和霍夫曼(Kremer & Hofman,1981)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职业向心性、职业价值、职业团结、自我表现四个维度,布雷克森(Brickson,2000)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包括个人认同、集体认同和相互认同三个因素,每个因素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四个方面[10]。对于国内的学者,职业认同的研究更具有典型的群体性和职业性,李志、布润(2020)等提出基层公务员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行为投入、职业发展认同和职业价值认同三个维度[11];刘玲(2011)提出护士的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认知评价、职业社会支持、职业社交技能、职业挫折应对和职业自我反思五个维度[12];叶木华(2012)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量表的结构划分为职业认知、情感认同、持续动机、职业意志四个维度[13]。魏淑华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等四个维度[9]。

对于第二个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表现因素:性别、年龄、学历、个人价值观(Beijaard& Meijer,2004)[14]、个体经历(Knowles,1991[15];Samuel & Stephens,2000[16])等方面的内容;家庭因素:家庭风格(Penick & Jepsen,1992[17];Berrios-Allison,2005[18])、家庭关系(Hargrove,Creagh & Burgess;2002[19]);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Goodson & Cole,1994[20])、组织内部环境因素(Morgan,2004[21])。

鉴于以上文献梳理,从维度构成的角度,可以预测警察的职业认同并不是对警察这一职业的简单认识,其构建维度与基层公务员、教师的职业认同应该有很强的相似性,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态度系统,即警察的职业认同应该呈现多维度性。 对于警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因为警察群体是一典型的专业技能型的特殊社会群体[22],是国家公权力的代表,其职业行为与个体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及权益保障息息相关,这种职业的主体和客体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警察的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必然多元化。

2.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和影响因素

(1)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专门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较少,在职业认同的维度和影响因素方面还不成体系,对于一些零散的研究梳理如下:有一部分研究认为工作压力影响职业认同,同时认同理论可以帮助理解警察对压力的不同反应(Burke,1980[23];McCall & Simmons,1978[24];Stryker,1980[25]);有一部分认为警察的职业认同和警察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即警察的职业认同较高,警察的工作绩效越高(De Carufel & Schaan,1990[26];Lambert et al.,2015[27];Diefendorff et al.,2002[28])。 相反,另一些人则认为,强烈的职业认同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具体地说,当警察被要求履行与其自我认同不一致的职责时,工作效果会很差(Lambert et al.,2015)[27]。Ja¨rvinen(2009)认为警察组织结构或管理的变化会影响警察职业认同[29]。 Lonnie M.Schaible(2018)[30]表示警察价值观与职业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不支持现有的身份理论。

(2)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国内研究警察职业认同的成果相对较少。 通过梳理发现,对于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的研究方面,林虹萍(2016)借鉴梅耶、艾伦和史密斯的研究成果,将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确定为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利益认同[31],李欧(2017)认为,警察职业认同包括角色认知、职业自尊、职业价值观、职业自豪四个指标[32];李昭、黄晓平、刘亚虹(2016)认为,警察职业认同的测量维度包括从警动机、职业自豪感、警察职业情感、职业稳定性、职业理想、职业评价六个方面[33];刘志宏、曹卓、叶向阳认为,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问卷包括职业价值、职业权益、职业情感、自我调节效能和职业规范遵守效能五个维度[34]。张佳佳自编的《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中,警察职业认同感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四个维度[35];曹卓认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是组成警察职业认同感的三个方面[36]。

对于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个体层面的从警动机、个体价值观、自身角色冲突、个体职业倦怠;组织层面的组织管理方式(考核体系、组织的规章制度、选人用人制度、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福利待遇、组织政治工作)、组织内聚力缺乏、警察文化等;警察职业本身的警察工作任务繁重(警力少、任务重)、付出与薪酬落差较大、人身伤亡风险高、被炒作风险高、问责压力大[37]、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国家和社会方面的社会的过高要求、媒体管理的失范、社会价值观异化、国家对警察职责的定位模糊不清、社会将警察全能化、媒体将警察妖魔化[38]。

(三)简要评析

国内外对职业认同的维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警察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以及警察职业认同现状方面对当前的研究有借鉴意义,然而对于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及原因分析方面相对欠缺。 针对此问题,将基于扎根理论对客观的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提炼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构成和影响因素, 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辨析各要素对警察职业认同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警察职业认同的提升提供理论和经验的借鉴。

三、警察职业认同概念之辩

(一)认同与职业认同

“认同”一词为译词,源于拉丁语“idem”(相同的事物),对应的英文为“identity”,直译意为“本身、身份”,“一致(性)、相同(性)”;在社会学中,通常翻译为“认同”;在人格心理学中,被译为“自我同一性”。 汉语中的“认同”,既作动词又作名词[10],根据《辞海》的解释,认同:(1)共同认可;一致承认。 如:这一理论,得到学术界多数人的认同。 (2)在社会学中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心的默契。分有意的和无意的两种。(3)亦称“自居”。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个体通过潜意识模仿某一对象而获得心理归属感的过程[39]。 “认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Freud)在解释超我形成时的“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其后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identity”,用来表示个体所体验到的自我的连续性、独特性和整合感。 可见,认同一开始就是和自我联系在一起的,特指个体自我统整的体验。 后来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个体(或自我)认同和社会(或群体)认同(social identity),其中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职业认同是认同理论的延伸,研究主要围绕两个角度,一是心理学的角度,即重视个体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内在价值的形成过程,如Meyer,Smith 认为,个体对从事职业的看法是通过多种原因和路径才能形成的,并由此提出职业认同应包括不同层面心理内容的理论假设[40],即职业认同由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构成[41]。Miller 认为,职业认同包括了同心领域的中心领域、中间领域和边缘领域[42]。J.Holland 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所长和职业价值目标等方面的较稳定和清晰的认识[22]。国内学者高艳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逐渐从成长经验中确认的自己在职业世界中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在职业世界中的定位[43];魏淑华认为,职业认同属于认同中的自我相关客体认同(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客体认同,客体认同分为自我相关客体认同和完全客体认同)[9]。李志、布润等认为,公务员职业认同是指公务员个体对公务员职业的认识、评价和行为倾向[11]。 张丽萍、陈京军等从自我同一性出发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要达到职业角色和自我的其他部分的协调一致[10]。 二是社会学的角度,即通过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 更多地强调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认同。 如摩尔和霍夫曼(More& Hofman,1981)从向心性、价值和协调性的角度来定义职业认同,他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角色的重要性(向心性)、吸引力(性价或价值)、与其他角色的融洽性、协调性所作的总体评价[44]。 Nixin 认为,职业认同是用具体特定工作条件对某个职业群体的特征进行描述[45]。

(二)警察职业认同

如上所述,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和研究的特定指向性,职业认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警察的职业认同的概念在为数不多的文献里也是见仁见智。 大多数学者是在心理学视角下强调警察个体对警察职业的内心接纳和认可,认为警察职业认同是警察个体对其所从事的警察职业的正向的、肯定性的主观体验(林虹萍[31])、心理状况(罗鹏[46])、心理感受(胡雪梅[47])、内在接纳(张佳佳[48])、认可程度和情感体验(李欧[49])。 少数学者结合社会学的视角来理解警察职业认同,兼顾内在认知同外部社会对该职业的评定一致:如王金风、魏冰结合心理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认为,警察职业认同是警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积极的态度、正向的情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在接纳,并符合公众对警察职业角色的期待[22]。

警察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化的职业,一方面是国家的执法机关,国家权力的象征,代表着政府,代表着社会公正公平的形象[50];另一方面又是服务者,其行为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处处受到大众的监督。 即可以概括为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期待统一的“特殊性”和职业内容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性”。 这种“特殊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警察职业认同要兼顾警察个体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规范、群众的期待认可,所以警察的职业认同的主体既包括警察个体又包括警察职业利益相关者(如执法对象、服务对象等),警察职业认同的对象既包括警察这一“职业”本身又包括“警察个体”所内化的“警察职业角色”。 即警察职业认同应该属于魏淑华分类中的客体认同(包括自我相关客体认同和完全客体认同):个体对自我之外的他人或事物的认同[9],其中“个体”即警察个体及警察职业利益相关者,“事物”即“警察职业本身”及“警察职业角色”。 基于此,兼顾社会学视角和心理学视角,即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警察的职业认同是公安民警对警察职业(包括目标和社会价值)以及内化的警察职业角色的积极的综合体验和认知,以及社会公众对警察群体的认可和期待,并强调二者的一致性。警察职业认同是在警察个体与警察职业、执法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和发展出来的。警察职业认同对警察个体、公安组织、他人、社会影响重大,良好的警察职业认同是警察个体、公安组织以及社会所期望与趋向的状态,三者利益也由此交织而实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中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分析、比较资料,不断反思和转化,进而建构或发展理论,适用于微观活动机理研究[51],编码过程采用的是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所主张的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轴心编码(Axial coding)和理论编码(Theoretical coding)四个过程,本研究将这四个过程划分为范畴构建阶段(包括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和实质理论构建阶段(理论编码),其中范畴构建阶段通过基于材料不断持继比较,提炼出核心概念与范畴,并逐步厘清不同概念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实质理论构建阶段则对已构建的核心范畴进行典型关系分析,通过不断的理论比较构建出“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模型。

(二)数据选取

为使研究具有针对性, 对知乎社区中的有关警察职业认同方面的帖子进行综合筛选,选出“职业是警察是怎样的体验? ”的热帖进行分析,选取了用户答帖获赞数排名靠前以及有效回复10 次以上(每两个用户之间的评论有对应回复便记为1 次有效回复)精选回答[52],所用数据均为答帖的精选回答(见表1)。

在知乎社区,每个注册用户都有一个PR(Person Rank,个人评分),用户每次操作将直接影响个人PR 值[52]。 在查阅答帖时,知乎对提问者、回答者、旁观者分别使用不同的答案排序算法,对提问者以保证权威性和参考投票为主,对回答者以提升回答积极性为主,对旁观者以保证内容新鲜度时效性为主。 答帖顺序按赞同数排序,赞同数相同时按个人PR 值排序,系统会折叠被认为无效的答帖或评论,这在一定程度排除了无效数据[52]。 从答题中选取赞同数比较高、评论数较多的答主,然后在评论中同样选取赞同数较高的评论,最终在抓取的答题内容中通过采用ROST Analysis Tool 进行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 过滤掉答题和评论内容中的无意义词组[52],最终选择116 名身份为警察的回答、63 名明确身份为非警察者的回答、23 名身份为警察家属的回答(每个知乎用户的回答因为有相应的评论,最终的评论数有4000+)。采集的数据是知乎用户在无干预下的真实评价,相比与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更加客观。

表1 数据来源

(三)数据的编码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根据施特劳斯的扎根理论, 借助Nvivo12 将数据自底向上进行4 种编码过程: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轴心编码(Axial coding)和理论编码(Theoretical coding),通过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最终形成有从属关系的由最底层到最顶层的5 级节点(包括主范畴、副范畴以及下属的范畴、概念),通过选择编码挖掘“核心范畴”(Core Category),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它范畴的联结——典型关系结构,再将联结以“故事线”(Story Line)形式描绘整体现象,完成“故事线”后也就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构架[53]。

1.范畴构建阶段(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

按照扎根理论的原则,本研究通过资料分析,将“个体行为、个体素质、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心理压力、工作负荷、职责超载、社会期望、社会态度、社会评价、制度保障、组织管理、职业情感、职业声望、职业形象、职业信念、职业信仰”17 个范畴作为副范畴。 对全部资料进行主轴编码后,进一步对副范畴进行归类合并,发现17 个副范畴间存在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形成具有相同概念范畴的主范畴:将“个体行为、个体素质”提炼为“个体表现”;将“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提炼为“工作属性”;将“心理压力、工作负荷、职责超载”提炼为“工作压力”,然后“工作属性”和“工作压力”整合为工作生态;将“制度保障、组织管理”提炼为“组织制度”;将“社会态度、社会评价、社会期望”提炼为“社会环境”;将“职业情感、职业声望、职业形象、职业信念、职业信仰”提炼为“职业认同”,等(具体见表2)。

2.实质理论构建阶段(理论编码)

本研究中,主范畴的故事线(即典型关系结构)及评论者的代表性语句[53]如表3 所示。

基于以上主范畴之间的典型关系结构,确定了“警察职业认同的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这一核心范畴。 以此为基础,建构和发展出一个全新的警察职业认同理论构架,称之为“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所示。

表2 编码节点说明

图1 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模型

表3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五、模型阐释和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首先警察的职业认同维度包括职业情感、职业声望、职业形象、职业信念、职业信仰五个维度,与宋广文、魏淑华提出的教师职业认同的维度有相似之处又体现警察职业的特殊性。 其次,对于警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环境、组织制度、工作生态以及个体表现四个方面。 其中,个体表现(包括个体素质和个体行为) 并不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 而是通过影响社会环境来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工作生态一方面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与Diefendorff,Lambert 的研究结论相似;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个体表现(特别是个体行为)进而影响社会环境最后影响职业认同。 社会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职业认同,验证了Goodson & Cole 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也对个体表现有“反哺”影响。 组织制度,首先直接影响了职业认同,与Ja¨rvinen 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其次,研究发现组织制度会影响警察的工作生态,两者的Pearson 相关系数达0.914282,组织制度设计中通过明确职责范围、完善警察职务序列、执法权威保障、工资待遇改革及相应的绩效考核改革等来减少警察的非警务活动、缓解职责过载,匹配警察职业“高风险、高负荷、高应激”应得的权威和工资待遇、提高警察职业公平性,缓解警察心理压力;最后,组织制度可能会影响警察个体行为(图中用虚线表示,从评论者的语义中能感受因为薪酬待遇、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职业倦怠,但是分析过程中没有发现直接关系),然后通过社会环境影响职业认同。 下面将结合研究数据对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模型进行进一步阐释,并总结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一)警察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

通过基于资料的扎根四阶段编码研究发现, 公安机关民警对警察职业的认同维度集中在职业形象、职业信念、职业信仰、职业情感、职业声望五个方面。 在本次分析中也对编码进行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 在扎根理论中Pearson 相关系数表示的是两个数据之间编码的直线关系,系数越大表明关系越紧密。 线性相关系数介于0.6-0.8 为强相关,0.8-1.0 之间为极强相关[54]。职业认同的维度及其Pearson 系数如图2 所示。

图2 警察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模型

从图2 可以看出基于资料编码得出的职业认同个各维度Pearson 系数介于0.9 至0.99 之间,表明这两类要素节点之间为极强相关关系[54]。 一是职业形象,即警察职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所树立的印象,是社会公众对警察职业认知状态呈现。这种公众的认知状态与警察的自我表现和职业规范的遵守密切相关, 刘志宏将其概括为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的自我调节效能和职业规范遵守效能。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警察的职业形象存在“刻板印象”,如:“现在警察这个职业有点如履薄冰,网络暴力的滋扰,人民群众偏听偏信”。 二是职业信念,即个体认为可以确信的认知,并且愿意把这个认知作为职业行动的指南。张佳佳在研究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时将其归为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是否愿意承担警察职责、是否对警察职业的选择从一而终;李云昭在云南省公安民警抽样调查时将信念归为从警动机。如:“每天深深记着的就是自己的身份,干好每一点滴的工作,对得起每个月领取的薪水,对得起头上闪光的警徽”。 三是职业信仰,信仰和信念不同,职业信仰指的是对某个职业的崇拜和充满敬意。 李云昭将其称为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理想;李欧将其称为职业自豪。如:“每年春晚,当主持人说出那句‘向公安民警拜年’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的想哭,愿意为这个职业奋斗终身”。四是职业情感,即个体对警察职业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最直白的表述即喜欢或是讨厌。李云昭、刘志宏、曹卓等在研究警察职业认同中也都包括此维度。如:“警察这个职业是骄傲的,虽然苦、虽然危险,但是每每看到镜子里穿警服的自己,心里是自豪的”。五是职业声望,即人们对警察职业的社会评价以及尊重程度,李欧调查问卷中的职业自尊、李云昭调查中的职业评价都与此相关。 很多警察认为当前警察职业的社会声望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如:“每天一上班,在日常工作和执勤中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情况”。

(二)警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文本词云分析

将文本资料进行词汇云的分析,显示如图3 所示,从词汇云的显示来看,围绕在警察周围比较突出的是职业、工作、待遇、报警、执法、压力、牺牲、工资、危险等词汇。

图3 文本分析词汇云

通过文本的整体词云分析,能粗略看出当前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因素有职业本身(职业、派出所、民警、行业等词汇)、有民警的执法行为(报警、报案、案子等词汇)、有福利待遇(工资、待遇等词汇)、有工作性质(抓人、保护、吸毒、罪犯等词汇)、还有警察的工作状态(熬夜、休息、加班、辛苦、危险、压力等词汇)。 这些影响因素到底怎么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前文介绍的编码过程,如图1(模型图)的呈现,具体将通过第2 部分进行剖析。

2.影响因素主范畴分析

通过基于资料的扎根四阶段编码研究发现, 词汇云中所呈现的影响因素归入到个体表现、工作生态、社会环境、组织制度4 个主范畴,将这4 个主范畴的编码覆盖率进行比较,以编码节点为纵轴,以节点编码覆盖率为横轴,形成编码覆盖率图[54](如图4 所示)。

图4 警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编码覆盖率图

(1)工作生态

从图4 可以看出工作生态的编码覆盖率为36.23%, 表明超过1/3 评论者认为工作生态影响了职业认同。 工作生态主范畴节点包含的范畴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见表4。 从表中可看出工作生态中评论者关注较多的范畴包括工作负荷(186 个编码参考点①):比如:“值班备勤四天不能回家一次还要熬夜几级戒备不能回家几个月,无尽的任务,任务抓人、抓人、抓人,几个月不能回家” ,“总的来说这个职业是真的累,有的时候能累的接近昏厥,一旦能休息几个小时,沾床就睡着”,“终于明白在警校时老师说的全国每年因公殉职的民警为什么那么多,有一部分是因为和犯罪分子作斗争,其实大部分是因为过劳死”。 工作环境(78 个编码参考点):“警察好多都这样,压力大,接触的又多是社会的黑暗面。 我不知道我要抓捕的人有没有艾滋病,如果他有,如果他反抗把我抓伤了,你想过吗? 有的是被逃犯捅死的,有的是被毒贩枪杀的。 还有的是加班一昼夜猝死在抓捕的路上”。 心理压力(70 个编码参考点):“警察在工作中焦虑的情况很多,比如:任务完成不了、案子破不了、嫌疑人抓不到、抓捕怎么布控、案件有问题、证据没完善、羁押是否超期、检方退侦纠违,报案人不配合等等”。 在日常的公安工作中公安民警的工作量过大、长时间工作、休息得不到保障已经成为常态,结合警察工作客体的复杂性、 工作环境的危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成为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最突出的因素。

表4 工作生态主范畴包含的范畴概念及编码参考点数

(2)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家Markus(2005)总结说:“最重要的是人们具有可塑性”,即强调外部的社会力量塑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在本研究中,社会环境是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第二位因素,并且通过编码(表5)发现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偏见(66 个编码参考点)、媒体以群众的社会黑化(52 个编码参考点)是社会环境中影响警察职业认同最关键的因素;其中社会偏见的参考点原始材料示例有:“我看你们几个小民警也都年纪轻轻长得也精神,怎么就来当警察了呢?”,“警察的行为被放大着监督,日常的吃穿用都包括在内”。 社会黑化的参考点原始材料示例有:“有些案子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标签化”,“一百个警察里面九十九个都在坚守岗位、做好本分,大家怎么就熟视无睹呢” 。 并且社会环境和警察个体表现之间相互影响:社会环境不佳影响警察行为和态度,警察行为和态度又不断强化负面的社会环境,如此不断恶性反复,最终影响警察的职业认同。

表5 社会环境主范畴包含的范畴概念及编码参考点数

(3)个体表现

本研究中的个体表现主要集中在警察的个体行为和警察个体素质上,这一部分的资料主要是从非警察群体的评论中得到的,资料中当前警察群体留给社会的印象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一些群众的报警经历中警察的所作所为给群众留下的印象,还有一些是通过一些曝光率比较高的案件处理过程中给社会留下的印象,这些个体表现并不直接影响警察的职业认同,而是通过影响社会环境,最终影响警察的职业认同,其中(表6 可见)个体素质的参差不齐(38 个编码参考点):“警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案件处理过程中的不负责任(20 个编码参考点):“有些群众经历过报警后警察不太积极的情况”;是个体表现中比较突出的因素。

表6 个体表现主范畴包含的范畴概念及编码参考点数

(4)组织制度

通过研究发现公安机关自身的组织管理以及对于警察职业的定位和保障既影响警察的工作生态又直接影响警察的职业认同,其中(见表7)组织管理中的待遇保障(包括政治待遇:职位职级晋升,经济待遇:薪酬待遇、奖励等),编码参考点有57 处,是组织管理当中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较突出的一个范畴,待遇保障的原始材料参考点示例如下:“警察的工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警察的晋升空间有限,人多职位少”。

表7 组织主范畴包含的范畴概念及编码参考点数

3.各因素对不同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通过Nvivo12 对影响因素的主范畴和构成维度的副范畴进行矩阵分析,挖掘数据中潜在的结构性差异[55],如表8 所示。 表8 中,将警察职业认同维度细化为职业情感、职业声望、职业信念、职业信仰和职业形象,可以发现,职业情感中有关工作生态的编码最多,即工作生态因素对职业情感的影响贡献度最大;职业声望中有关社会环境的编码最多,即社会环境因素对职业声望的影响贡献度最高;以此类推,职业信念中工作生态的影响贡献度最大;职业信仰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贡献度最高;职业形象中工作生态和社会环境构成了同等贡献度的两大影响因素。

表8 矩阵编码分析表

4.案例节点编码交叉分析

本研究所基于的材料中有明确身份的群体,包括警察群体、警察家属群体以及社会群体,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案例节点编码交叉分析,结果如表9 所示:

表9 案例节点编码交叉分析表

由表9 可以看出,对于警察群体,关于工作生态的编码最多(116),对于警察家属群体来说也是关于工作生态的编码最多(27),而对于社会群体来说,则关于个体表现(包括个体行为和个体素质)的编码最多(43),也就是说对于警察群体以及警察家属群体来说,当前警察职业的工作生态(包括工作压力和工作属性)是影响他们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而对于社会群体来说,主要是警察个体的素质和行为影响了他们对警察职业的认识(主要是建立警察形象和对警察职业的评价)。

(三)研究结论

1.警察的职业认同构成维度

警察职业的认同维度包括: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信仰、职业形象和职业声望,其中对于职业情感的认同能体现出指警察对警察职业的热爱或不热爱、是否有荣誉感,从而形成并且维持警察是否继续从事警察职业的心理投入;对于职业信念和职业信仰的认同能体现警察这一职业是否和原有自我建立一致性,警察将警察职业要求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自觉自我卷入;对于职业声望和职业形象的表达能体现职业规范内化后的表现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警察职业是否从中获得认可。

2.警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警察职业认同影响的4 个主要因素为个体表现、工作生态、社会环境和组织制度;4 个主范畴下面包括9 个副范畴:个体素质、个体行为、工作属性、工作压力、社会评价、社会期望、社会态度、制度保障和组织管理。 对于4 个主范畴中的个体表现(包括个体素质和个体行为)并不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而是通过影响社会环境来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工作生态一方面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个体表现(特别是个体行为)进而影响社会环境最后影响职业认同;社会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职业认同,另一方面对个体表现有“反哺”影响;组织制度一方面通过影响工作生态来影响职业认同,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了职业认同,同时还可能通过个人表现影响职业认同(需要进一步验证)。 各因素相对应于警察职业认同的各维度来说,工作生态因素对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影响贡献度最大;社会环境因素对职业声望、职业信仰的影响贡献度最高;在职业形象中工作生态和社会环境构成了同等贡献度的两大影响因素。

3.不同主体所关注的因素不同

研究主要基于三种明确身份的知乎用户的评论资料, 将三种身份用户建立三个案例,通过交叉分析发现警察和警察家属群体最关心的是工作生态(工作属性、工作压力),而对于社会群体来说,最关注的警察群体的个体表现(个体素质和个体行为);这也和当前的社会现状相符,一方面警察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一方面可能由于一部分警察不恰当的个体行为和瑕疵的个体素质而造成的不光鲜的职业形象和职业声望。

六、启示及建议

结合职业认同的相关理论,采用文本挖掘、扎根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数据分析,进而构建了警察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及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一)启示

1.厘清认同维度,有的放矢地培育警察职业认同

虽然公安机关已经意识到警察职业认同感对于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并不清楚警察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目前的很多做法仅仅是借鉴其他职业的认同维度,基于警察实证资料抽象总结的警察职业认同维度还很欠缺), 以及缺乏对警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系统掌握,因此当前的公安实践仍停留在“喊口号”大于“重落实”的阶段。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厘清了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提出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包括职业情感、职业声望、职业信仰、职业信念、职业形象五个方面。 因此,公安机关可以将警察职业认同的培育目标分解为培育职业情感、塑造警察职业声望、坚定警察职业信仰、坚守警察职业信念、改善警察职业形象。 针对于这五种维度分目标来构建警察职业认同提升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培育警察职业认同。

2.重点关注综合贡献度的因素

警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警察个体表现、工作生态、社会环境、组织制度四个方面。 通过贡献度分析发现,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中,社会环境的综合贡献度最高(106),工作生态次之(96)。 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警察的个体表现来间接影响警察的职业认同。 因此,对于公安机关来讲,一是组织要重视社会环境的塑造,而社会环境的优劣又在一定程度上和警察的个体表现相关,所以应在通过加强自身行为和素质建设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二是要关注工作生态的影响,改观当前警察工作的高风险、高负荷、高应激、高压力的状况,规律警察的作息、加强心理干预、强化后勤保障。

3.警惕警察职业内部认知与外部认同的错位

在资料的编码过程中,警察的职责过载、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是影响警察职业内部认同的突出因素, 此因素可以解读为公安机关甚至是行政体系对于警察职业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清晰,导致警察成为各类社会问题的“兜底侠”,警察在承担执法与服务的各种混淆的职能中疲惫不堪,警察群体所追求的是面对不同的警务客体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执法领域能做突出权威性和强制力的执法管理者,在行政服务领域做突出服务性的“人民公仆”——服务者。 而对于社会公众而言,随着其“民粹式”民主意识的觉醒,认为警察职业应当凸显服务性,甚至想把执法权威踩在“脚下”,所以当前警察内部对职业的定位与社会公众对警察职业的定位并不一致甚至错位,这种错位需要引起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分析社会公众的心理倾向,加强和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主动对社会公众的评价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定位,融合警察群体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认同,力求统一警察职业内部认同和外部认同。

(二)警察职业认同的提升建议

1.针对工作生态的制度设计和价值观念塑造

工作生态层面上,面对警察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工资待遇不成正比等问题,可从制度层面(研究发现组织制度会影响工作生态)和价值层面两个角度进行提升。

制度层面。 首先,公安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公安机关在整个行政体系的定位和警察的职业职责,改变当前公安机关为社会问题“兜底”的状况。 其次,在从严治警的同时,要切实落实从优待警政策。 工资薪酬的设定上(研究中发现组织制度层面的原因中公安民警对待遇保障关注最多,有57 处参考点数),重点考虑警察工作的强度和环境挑战,提高警察福利待遇,制定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做到警察的付出和获得相匹配。 执法权威方面(涉及到组织制度层面原因中权威保障和权责不对等),面对日益恶化的执法环境,在2019 年2 月实施的《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的基础上提升法律层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从制度上保障民警的执法权益。 民警个人权利方面,面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要切实落实民警的休假制度,保障民警的休息权;对于因公负伤的民警,要完善医疗保健制度进行相应的补贴,保障民警应享有的抚恤;对于出现的心理压力,要完善公安机关心理干预制度,帮助公安民警应对公安工作的压力挑战,保障民警的心理健康。

价值观念层面。 首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从意识上增强警察对公安工作重大意义的理解,增强民警的自我调节能力、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增强公安民警在较危险的工作环境以及较强的工作压力下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行为自觉。 其次,畅通民警的诉求渠道。 实时掌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实际问题,通过沟通增强民警的组织认同。 最后,要重视培育警营文化和公安政工工作,缓解公安民警的心理压力、调整民警的心理状态,增强公安民警的归宿感。

2.针对社会环境的内部提升和外部正强化

由影响因素的模式可知社会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警察职业认同, 一方面可作为中介因素,在个体表现和职业认同关系中起作用。 所以,在社会层面的改进策略应从公安民警个体表现的提升(公安机关内部)和社会环境塑造(外部正强化)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公安机关的内部提升。 警察工作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外部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稍有瑕疵的警察行为和稍有不善的态度会负面强化不良的社会环境,所以要改变当前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内部提升是关键。 根据阿杰增(Ajzen)和菲什拜因(Fishbein)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个体的态度、知觉到的社会规范和控制感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从而指导行为;其中个体的态度即个体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及价值的估计),社会规范即主观标准(社会参照因素:对准则的认识以及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56]),控制感即感知行为控制(个体对某件事能否完成的控制力)。 而社会伦理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说我们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我们的行为锻造,即我们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态度。 所以态度的改善,一方面作为前因,要强调警察群体对警察职业价值认同的理性回归:强调警察个体在职业中的个体价值,重视警察职业的社会工具价值,兼顾职业中警察群体价值,以价值理性的认同改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结果,要重视公安机关与社会的资源交换关系和“交互”影响效应,公安民警要认识到警察的权威性与外部对其职业认同的程度与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数量、效率、效果及价值性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外部倒逼警察改善态度。 而警察行为的改善,需在改善警察态度的基础上,注意反馈社会公众、媒体、公安内部、其他政府部门等主体对警察执法和服务行为的评价,形成社会参照因素,使警察感知所产生的压力,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观标准;同时,通过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及轮岗交流机制,提升民警的自身素质和实战能力,增强公安民警在工作中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其对警务活动的完成控制力。 总的来说,是通过改善警察个体的态度、明确主观标准和提升完成警务活动的控制感共同改善警察行为。

二是社会环境的外部正强化。 外部正强化即提升社会群体对警察群体履职的认同、给予正面的积极评价、支持和配合警务工作。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国家层面,尽可能清晰公安机关职责,减少非警务活动,改善警察为社会问题“兜底”的状况,减少因职责不清而发生与社会公众的摩擦,从而塑造良好的警民关系。 公安机关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了解,形成良性互动,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公安行政工作中树立以群众为本的服务观念,以“同理心”尊重人民、服务人民,以在公众中梳理良好的形象。 社会公众角度,在自身法治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真正树立法治意识,客观认识公安机关的定位及职责使命,意识到与公安机关的“互利”行为,正向期望和评价公安工作。技术互联网层面,根据2019 年8 月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规模达8.54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57],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 亿, 占网民整体的59.6%”。 在这种背景下, 首先对于作为互联网中传播信息的重要主体——媒体, 要正确认识其在树立警察职业形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导、合作,积极发挥媒体传播信息中“议题设置”的作用;其次公安机关要利用网络平台(微博、微信、QQ)提高公安机关在线政务水平,主动同群众开展信息交流,回应群众新期待,以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改善外部环境。

七、研究贡献、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贡献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以往的有关研究多数是借鉴其他行业的研究结论设计量表、进行大样本调查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 此次研究首次运用质性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长时间、不同群体的评论资料,应用扎根理论技术有利于更全面地梳理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及影响因素的相关变量范畴。 其次,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较少,鲜有学者提出警察职业认同的维度,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并且认同维度与影响因素二者整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少见。 此次研究则基于数据将这两个方面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建构和发展了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作用模型,这也是研究的一个主要贡献。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警察职业认同维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是囿于理论积累和知识储备,扎根理论的范畴构建及理论编码可能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同时由于构建的警察职业认同理论模型以及警察职业影响因素模型是基于知乎社区的回答、评论,资料中对于主体没有显示地域之间的差别、不同的年龄层次、教育水平、从警时间等属性,所以这些属性影响没有考虑在内。 另外,结论是经由质性研究得到,小规模样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还未经过大样本的检验,所以,今后可针对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中的维度概念开发测量量表,通过大样本数据的量化分析来检验理论模型确定的各维度间的影响机理。

注释:

①编码参考点指的是在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根据受访者的语义、感情、态度等所提炼的范畴在文本中的参考出处。

猜你喜欢
扎根编码个体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Genome and healthcare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