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产业: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

2020-08-28 02:02张旭辉
关键词:康养养老产品

房 红,张旭辉

(攀枝花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攀枝花617000)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5 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10 月25 日,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 年,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指出我国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到2030 年将达到22 万亿元产业规模;2019 年8 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康养蓝皮书》发布了《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评选出全国康养10 强市(地级)和全国康养50 强县(市)[1]1;2019 年12 月,“首届中国康养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指数、医疗水平指数、民生幸福指数、产业融合指数、康养政策指数等五大类评价指标,对中国大陆333 个地级行政区(含293 个地级市)进行打分排序,得出“2019 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评选得出“中国康养50 强”。康养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使得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地方积极挖掘自身康养资源,努力将康养产业发展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资本对康养产业的投资也在持续增加。

与如火如荼的康养产业实践相比,有关康养产业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以“康养产业”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共有相关论文158 篇。从研究方向看,绝大部分为应用性研究论文,专门针对康养产业理论机理的研究性论文极为少见;从论文层次看,只有2 篇论文为核心期刊论文,其余均为普通期刊论文。 理论研究的不充分和缺失,直接导致人们对“康养产业”认识上的模糊,对“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国内外迄今尚未有明确而权威的定义,对“康养产业”的界定范畴、统计标准难以统一。 在内涵与外延尚未得以明确界定之前,康养产业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范畴与研究框架更是没有科学构建。 在对“哪些经济活动属于康养产业”,或者“哪些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属于康养产业”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的前提下,对康养产业的研究范畴就是不明晰的,对康养产业的研究就失去了其逻辑起点;在研究框架没有构建的前提下,对康养产业的研究就是缺乏理论范式指导的,其理论研究自然也难以深入开展。

“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的同时,亟待对“康养产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重要前提是对康养产业开展最基本的理论层面的研究,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康养产业? ”“经济体中哪些经济活动属于康养产业? ”实际上,就是要对“康养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的界定。 其次,要对于“康养产品”经济属性的认识、“康养产业”的研究范畴的界定、“康养产业”的理论研究框架开展研究。 以上对于“康养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澄清,有利于“康养产业”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总结其发展规律;有利于对于“康养产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纠正实践中偏差行为;有利于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实现政府与市场资源在产业中的最优配置。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康养产业”的提法,而是称为“健康产业”。对于“健康”的认识,国际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于1947 年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89 年增加了“道德健康”因素,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道德健康四个因素;对“健康产业”的界定,狭义上指经济体系中向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部门的总和,对应于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业”;广义上即“大健康产业”,在狭义概念基础上,包含了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所提及的保健产业,即针对非患病人群提供保健产品和服务活动的经济领域,因此广义的“健康产业”包括了医疗产业和保健产业[2]。 对于健康产业的外延,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产业的统计包括医疗服务业、医药产业、健康管理、保健食品、养老产业、健康旅游等领域。

与“健康产业”相近的概念还有“银发经济”。在OECD 出版物中,“银发经济”被定义为“产业界或部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3],牛津经济学从操作性出发,将“银发经济”定义为“为50 岁及以上群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4]。 一些学者梳理了其外延,主要包括:适用于老年人住院和门诊护理中的IT 应用、智能生活、住房改造、独立生活能力的促进,卫生经济学的老年相关领域,与老年人相关的教育和文化、信息技术与媒体、服务机器人、旅游、文化、娱乐、日常生活服务、金融服务等内容[5-6]。 欧美研究文献中对“银发经济”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养老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市场策略、产业挑战与解决方式等,是众多的产业部门的集合。 “银发经济”等同于我国的“养老产业”一词,只是在养老产业的特性上,更强调其市场性以及对老年人需求的回应[7]。

整体上,国外对于“健康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健康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的视角[8],研究方向大体包括医药卫生体系(Cutler, D.,A.,2006;Nils Gutacker、Luigi Siciliani、Giuseppe Moscelli、Hugh Gravelle,2016)[9-10]、医疗保障(Ethan M.J. Lieber,2018;Gawain Heckley、Ulf-G.Gerdtham、Gustav Kjellsson,2016)[11-12]、健康行为的经济学研究(Henry Y.Mak,2018;Sophie Witter、Tim Ensor、Matthew Jowett、Robin Thompson,2010)[13-14]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康养产业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康养产业的界定、康养产业的属性、康养产业投融资机制、康养产业发展实践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1. 康养产业的界定

国内对“康养产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14 年。与“康养产业”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健康产业”“养老产业”“老龄产业”和“养生产业”。 国内对“健康产业”的大量研究始于21 世纪初,对“养老产业”“老龄产业”的大量研究始于20 世纪末,对“养生产业”的研究可以追溯得更早。

(1)健康产业的概念

对于“健康产业”,郭德君(2016)认为,健康产业不是特指某个具体产业,而是与“大健康”概念相对应的整体性产业链以及产业体系,一切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都具有健康产业方面的含义[15];石智雷等(2016)认为,大健康的内涵主要包括身体、精神、环境三个大的方面以及预防、治病、 康复保健和养生几大方面的健康实践[16];丁小宸(2018)提出,健康产业涵盖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健康保险、健康食品、医疗器械、医疗旅游、养老产业等新兴业态[17];张毓辉等(2017)认为,健康产业是以医疗卫生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提供以维护、改善和促进健康为直接或最终用途的各种产品、服务的行业与部门的集合。 包括以保健食品和中药材种植养殖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即健康农、林、牧、渔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等生产制造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即健康相关产品制造业;以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业[18];张车伟(2019)认为,健康产业包括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健身业、健康信息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健康产品批发零售业、医药制造业、养老养生服务业等产业,以及提供基本健康服务等公益事业的内容[19]。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健康产业”的界定与国外“大健康产业”的概念是一致的。

政府部门对于“健康产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狭义的“健康服务业”到广义的“大健康产业”的变化过程。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指出“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 ”2014 年4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将“健康服务业”定义为“以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各种服务活动”,只涉及第三产业。2019 年4 月1 日,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借鉴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方法,将“健康产业”界定为“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 确定了健康产业统计的具体范围划分原则:一是生产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目的是维护、改善、促进人的健康状况,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二是产品(货物和服务)提供应当以医疗卫生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基础;三是产业链的延伸应当遵循在健康服务业的基础上,延伸至不因物理形态等变化而改变其健康目的和功能的行业。 根据上述原则,健康产业统计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相关内容。经过2019 年的统计调整,政府部门对于健康产业的统计与“大健康产业”的范畴界定保持了一致。

(2)养老产业和老龄产业的概念

对于“养老产业”,目前国内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其广义上指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产业总称,包括养老照料护理、医疗保健、老年文化教育、旅游休闲、金融服务、法律支援等多个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集群。 狭义上指提供养老照料护理服务的产业总称,其外延包括为机构或居家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心理慰藉等日常生活的照料服务,以及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照护活动的医疗护理服务等内容[7]。2020 年2 月2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将“养老产业”定义为“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及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包括专门为养老或老年人提供产品的活动,以及适合老年人的养老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活动。 ”具体涵盖第二、三产业中涉及养老产业的全部内容。

对于“老龄产业”,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其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包括生产、经营和服务三个方面[20]。

(3)养生产业的概念

“养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养生文化滥觞可追溯到夏商时期[21]。 中国传统医学以养生长寿、治未病为最高宗旨,不断提高着人们对于养生文化的认同程度[22]。 “养生”广义上是一门人类提高自身组织、 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人们可以借该学问实现延年益寿的愿望。 狭义上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提高人体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李后强(2015)将其定义为“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和医事活动”[29]20。

对于“养生产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些研究,包括养生健身文化产业(鄢行辉[23];王敬浩等[24],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产业(胡振宇等[25];李海英等[26]),以及林下养生产业等(陈柯,2015)[21]。 高杰(2019)认为,“养生产业”,又被称为“健康产业”,是借助传统与非传统医学治疗使人的身体得到健康和放松,使工作压力得到缓解的一种方式[27]。

“健康养生产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上仅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广义上不仅包括与人身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括除医药、医疗产业活动之外,与人身健康有关的边缘产业,如休闲娱乐、保健服务等产业活动[28]。

(4)康养产业的概念

截至目前,对“康养产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清晰的概念界定。 2014 年12 月,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第一次提出“康养产业”这一新名词,意指“健康与养老服务产业”,“包含健身养生业、旅游休闲业等相关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后强(2015)认为“康养”主要包含了“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29]16,将“康养”定义为“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和内在修养实现个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最佳状态。”[29]21将“生态康养产业”定义为“以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湿度和高度、洁净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优质的物产等优良资源为依托,辅以优美的市政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运动、保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功能为核心的促进人健康长寿的现代服务业。”[29]42何莽(2018)将“康养”分为“健康”“养生”“养老”三个维度,将“康养”看成“以养为手段,以康为目的”的活动,是对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三位一体的拓展过程,是结合外部环境改善人的“身”“心”“神”,并使其不断趋于最佳状态的行为[1]2。

2. 康养产业的属性

一些学者对康养产业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属性进行了研究, 基本属性研究方面, 李后强(2015)所著《生态康养论》率先提出并论述了生态康养理论,认为生态康养产业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现代服务业[29]42;杨继瑞、赖昱含(2018)总结了2017 年首届“中国西部康养产业发展论坛”中专家的观点,蒋永穆教授表示,康养产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投入大、见效慢。 曾庆均表示,养老产业投入大、回收期长、运营风险较高,且易受经营场所、金融信贷等要素制约[30];周永(2018)分析了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31]。 功能属性研究方面,高铭蔓[32]、陈力等[33](2018)认为发展康养产业能够带动产业转型;高妍蕊(2017)指出,财政部研究室汪义达认为发展康养产业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应对我国老龄化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能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34];潘家华等(2019)认为康养产业是坚守和提升“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的有效途径[35]。

3. 康养产业投融资机制

对于康养产业投融资机制,一些学者认为康养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约束难题(刘瑶[36];陈芳[37];卜从哲[38]);一些学者从康养产业的属性出发,提出康养产业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等特征,导致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先天不足,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加大财政投入(卜从哲[38];罗忠林[39];程臻宇[40]);潘家华等(2019)认为发展康养产业的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包括明确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35]。

4. 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结合康养产业发展实践,不少学者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指出,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要加强体制机制和信用体系建设[34];《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我国康养资源的分布区域聚集性特征十分突出[1]70;刘战豫等[41]、何彪等[42]、戴金霞[43]分别研究了焦作市、海南省、常州市康养产业发展实践;民革中央[44]、王鹏等[45]、王佳怡[46]、陈芳[37]、钟露红等[47]、雷鸣等[48]、张旭辉等[49]研究了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三)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国外没有“康养产业”概念的提出,而“健康产业”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国外对“健康产业”的研究侧重于健康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是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计量方法研究医药卫生领域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包括医药卫生体系的研究、医疗保障研究、健康行为的经济学研究等;国内对“康养产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14 年,在研究视角方面更侧重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在研究内容方面近年来围绕着康养产业的界定、康养产业的属性、康养产业投融资机制、康养产业发展实践等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概念界定方面,“康养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国外称“银发经济”)“老龄产业”“养生产业”五个概念中,“养老产业”与“老龄产业”的研究范畴相同,都是指为“老年人”这一特定人群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其生活需求的经营活动的总称。 这使得这两个概念与“康养产业”“健康产业”“养生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老龄产业”的研究时间较长,目前对于这些概念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权威的界定,从而使得其研究范畴得以确定。 特别是,国内对于“健康产业”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从狭义的“健康服务业”到广义的“大健康产业”的最新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使得国内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于“健康产业”的研究范畴能够与国际上保持一致,为在该领域开展国内外理论交流和政府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比较而言,目前对于“康养产业”的概念界定尚不清晰。

整体上,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康养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多数是关于康养产业的实证研究,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严重缺乏,导致对于康养产业的概念认识混乱不清、内涵与外延界定不统一;对于康养产业的产业属性、产业范畴缺乏权威界定,对于康养产业的产业统计标准难以落实;对于康养产业的理论研究框架缺乏研究,对于康养产业的发展规律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和研究。 从康养产业的发展实践看,由于缺乏相关基础理论的指导,导致发展实践中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非理性投资、风险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对康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康养产业基础理论研究迫在眉睫,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康养产业进行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

三、康养产业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康养产业”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观点,使得对其研究范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影响了“康养产业”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在内涵方面,首先,目前国内对于“康养产业”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个:一是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提出的“健康与养老服务产业”,二是李后强提出的包含“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三是何莽提出的包含“健康”“养生”“养老”三个维度;其次,相关概念的界定未对“产业”与“事业”进行特别的区分,导致“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混淆不清。在外延方面,首先,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产业统计口径,道琼斯和富时集团推出的ICB(Industry Classification Benchmark) 将“健康产业”统计为“卫生保健供应商”“医疗设备”“医疗物资”“生物科技”“制药”五个从属行业,与我国的《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相比,在统计口径上要窄一些,这使得进行比较时存在很大的困难;其次,“康养产业”在产业统计时通常不作为一级产业进行统计,道琼斯和富时集团推出的ICB(Industry Classification Benchmark)是目前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将“健康产业”单独列为一级产业的行业分类标准(FTSE Russell,2017),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给“康养产业”的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再次,“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在统计口径上存在交叉统计的情况,如《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健康产业的一个大类“医疗卫生服务”下的“康复、护理服务”包含小类:专科医院、疗养院、护理机构服务、精神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康复辅具适配服务,大类“健康促进服务”下的“健康养老与长期养护服务”包含小类:家庭服务,其他居民服务业,老年人、残疾人养护服务,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 可以看出,《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对于“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统计存在交叉的情况。

(一)对康养产业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大健康观”的核心内涵是:覆盖全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即包括生命孕育期(母婴期)、儿童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和临终关怀在内的“从负一岁到终老”的全过程健康;覆盖全人群的全方位健康,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人居环境健康等[50]。 “健康中国战略”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是适应“大健康观”而提出的全新的国家战略。

与“大健康观”相适应的“大健康产业”,指与人的身心健康相关的产业体系,包括对健康人群创造和维持健康、对亚健康人群恢复健康以及对患病人群的修复健康,其产业链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涉及范畴非常广泛,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相关内容。

在大健康观指导下,从《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到《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名称由“健康服务业”变为“健康产业”;从国家统计局2014 年发布《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到2019 年发布《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健康产业”的统计范围由原来只涵盖第三产业的健康服务业,扩展为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健康农、林、牧、渔业,健康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详见下表:

表1 健康产业在三大产业部门的统计内容

另一方面,从“养生”的内涵看,其主要指通过各种手段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仅仅涉及人的“身体健康”或“生理健康”,不涉及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其他方面。 比较而言,“大健康观”下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道德健康”。 因此,“大健康”完全能够涵盖“养生”的范畴,两者关系见下图:

图1 “大健康”与“养生”关系示意图

通过对《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进行分析,同样可以看出,其内容完全能够涵盖“养生”的范畴。 详见下表:

表2 健康产业统计中的“养生”内容

在“大健康观”下,既然“养生”是“健康”的一部分,将“康养产业”理解为包含了“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或者“健康”“养生”“养老”三个方面就是有失恰当的。

“养老产业”或“老龄产业”都是指为“老年人”这一特定人群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其生活需要的经营活动的总称,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既包括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健康产品和服务,也包括非健康产品和服务,如“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金融业”“教育”等等。 因此,“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集关系,如《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第一大类“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第二大类“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就存在交集。“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的关系详见下图:

图2 “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关系示意图

因此,对于“康养产业”的研究范畴,本文认为,“康养产业”的范畴包括“大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两部分,在内涵上,分别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为老年人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其生活需求的经营活动的总称”。 在外延上,依据《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健康产业”包括13 个大类产品和服务,分别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采集;依据《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养老产业”包括12 个大类产品和服务,分别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与社会参与,老年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养老公共管理,其他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养老设施建设。

(二)对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1. 产业的内涵

在国外,“产业”“工业”“行业”等都翻译为“industry”,国外对于“产业”(“industry”)没有统一的定义,《麻省经济学院现代经济学词典》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同质产品(产品群)的相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51]。

在国内,《现代汉语词典》[52]、《新华词典》[53]、《应用汉语词典》[54]等对于“产业”的解释都是“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多指私有的)”“工业生产”;《新版现代汉语图解词典》对于“产业”的解释是“拥有的土地、房屋、店铺、矿山等财产”,“构成国民经济的行业和部门,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特指工业”[55];《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拥有的房屋、土地、店铺、厂矿等财产”,“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特指工业”[56]。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57]。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的学科,国内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者通常认为“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58],如“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59]。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一词与“财产”,特别是“私有财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产业”具有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财富增长的盈利性特征。 另外,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还具有市场化特征,它可以看作是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厂商)的集合,它们在市场化机制下开展竞争。 “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其内在结构和包含的内容将不断发生变化。 目前,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不仅包括生产部门,还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等。当这类产品或服务由市场提供时,我们称之为“产业”,产业具有商品性、竞争性和逐利性的特征[60]。

2. 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要点

根据“产业”的内涵,对于以上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应注意以下要点:

首先,康养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涉及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进行说明。 产业具有商品性、竞争性和逐利性的特征,因此,如果从狭义上对“康养产业”进行界定,就只能包括其提供私人产品的部分,不能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的部分。 广义上既包括提供私人产品的部分,也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的部分。或者说,狭义上只包括“产业”部分,不包括“事业”部分。广义上包括“产业”和“事业”两部分。

其次,康养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是动态变化的,对其进行界定应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 “康养产业”是以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的形成,衍生出来的全新的产业概念。从国际上看,目前康养产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康养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也必将经历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 因此,对于“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应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技术发展背景、收入背景和健康理念背景下做出。

再次,目前各国在产业分类方面,在应用三次产业分类的前提下,具体划分标准并不一致,产生了国家标准分类法。 各国对于康养产业的统计分类,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在我国,根据《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健康产业的统计涵盖第一、二、三产业中的相关内容;根据《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养老产业的统计涵盖第二、三产业中的相关内容。 对比不同国家在康养产业统计分类方面的差异,关注主要国家康养产业统计分类的最新变化,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计算不同国家康养产业的发展规模,更好地开展国际比较,更有利于我们加强对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深层理解。

最后,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呈现不断细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要立足于社会分工现状,理解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出现的必然性,认识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以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为指导,理解康养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特征与发展变化规律。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康养产业的内涵必将不断丰富,其外延必将不断拓展。

四、康养产业的研究框架

产业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构成了康养产业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公共管理中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构成了康养产业研究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为康养产业研究构建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研究框架。

(一)康养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框架

康养产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是为了提供具有共同属性(满足健康或养老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一内涵界定使得“康养产业”从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属于产业经济学范畴。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也完全可以适用于对康养产业的研究,如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于康养产业的概念体系、构成要素、现象本质、运行规律等开展研究,应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于康养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康养产业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开展研究,应用博弈论对康养产业组织结构、市场竞争、政府规制等开展研究,应用经济地理研究法对于康养产业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等开展研究, 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动态研究方法对康养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演化规律开展研究,等等。

在产业经济学研究方面,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被普遍接受。 该理论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六个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政府。 其中,前四个要素是关键要素,后两个要素是辅助要素,六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业竞争力的主导来源不同,产业成长期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投资和政府的支持[61]。 目前康养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在产业生命周期方面仍处于成长阶段,企业家的投资和政府的支持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因此,“企业家投资和政府支持”是康养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其他关键要素还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辅助要素有一个:机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钻石模型”进行修正, 构建康养产业的研究框架 (图3)。 运用该框架可以对某地区康养产业进行纵深分析,首先分析“企业家投资和政府支持”要素,包括激励企业投资等产业政策、对康养产业的宣传力度、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营商环境、该地区发展康养产业的环境承载能力等。 然后分析其他关键要素,从该地区康养产业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发展康养产业的“生产要素”;从国内、国外需求分析该地区发展康养产业的“需求条件”;从相关支持性产业、区域产业集群程度等方面分析“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从该地区康养企业经营水平、竞争情况、发展潜力等方面分析“企业战略与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最后,从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发展康养产业面临的“机会”。 通过上述对于康养产业发展的多因素综合分析,能够对某地区康养产业发展竞争力做出综合评价,剖析影响该地区康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对该地区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图3 康养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框架

(二)康养产业的公共经济学研究框架

上述对“康养产业”研究范畴的讨论,没有对其“事业”与“产业”的边界进行区分,因此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

相关研究表明,康养产业具有公共产业性质[40]。康养产品中的基本产品,可以称为“保障性康养产品”,如公共健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等。 “保障性康养产品”涉及人的健康与养老的基本保障,关系到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尊严。 保证全体公民享受到基本的健康和养老服务,是一个国家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稳定。 在我国,这还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国策。 《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实现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这是公民权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62]。“保障性康养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属于公共服务,即“事业”的范畴,应由政府、或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才能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康养需要。

另一方面,大健康产业面临的是人类对健康无限的需要[63]。 在“保障性康养产品”的基础上,人们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更多元化的、更个性化的康养产品,可以称为“改善性康养产品”。 “改善性康养产品”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人类对其需求是无限的。 因此,这类产品具有显著的私人产品的特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 在产品需求方面,消费者必须采取竞价的方式,在支付相应的对价之后才能获得以上产品;在产品供给方面,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使市场主体在竞争利润的基础上成为产品供给的主体。

相应地,提供“保障性康养产品”的经济活动属于“保障性康养产业”或“康养事业”的范畴,具体又分为“健康事业”和“养老事业”;提供“改善性康养产品”的经济活动属于“改善性康养产业”或狭义的“康养产业”的范畴,具体又分为狭义的“健康产业”和狭义的“养老产业”。

既然“保障性康养产业”所提供的“保障性康养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就可以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对其开展研究。 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对保障性康养产业的研究,如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于保障性康养产品的内涵、外延、特征、供给机制、需求机制等开展研究,应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于保障性康养产品供给和分配的效率性和公平性进行评价,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公共健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开展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动态研究方法对保障性康养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演化规律开展研究,等等。

基于公共经济学理论,可以构建康养产业的公共经济学研究框架(图4)。运用该框架可以对保障性康养产业进行纵深分析,从产品内涵和产品范围的基础分析,到产业供求机制分析、产业运行效率和运行公平机制分析、产业政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分析,等等。

图4 康养产业的公共经济学研究框架

五、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康养产品属性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它将社会上的产品区分为三类: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消费者不需要付费,使得消费者存在“搭便车”的激励;其供给者不能对其使用者收费,使得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私人部门没有供给公共产品的激励,在自由市场上的供给数量为零,因此它的数量会少于有效数量;公共产品相关的外部性通常是正的,因为一个人得到的来自公共产品的收益不会减少其他人得到的收益,公共产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会远大于私人产品的价值。 这种情况下,如果适用市场机制就会导致供给不足。 政府对供给不足的公共产品有责任提供,或通过政府补贴或优惠政策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市场上销售和购买的物品一般是私人产品,市场机制只有在私人产品的配置方面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效率;“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它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但竞争性和排他性均不够充分,不能完全避免“免费搭车”的存在。 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需要政府做适度的干预[64]。 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结合康养产品的性质与特点,可将康养产品分为“保障性康养产品”和“改善性康养产品”,两种不同的康养产品分别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

(一)保障性康养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

康养产业是一个面向全民的产业,保障性康养产品指康养产品中的基本产品,如公共健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等。 这些基本康养产品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涉及对人的健康与养老的基本保障问题,涉及人的生命的意义和基本的尊严,因此属于民生范畴,应坚持公益性原则,使得全体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保障性康养产品。 保证全体公民享受到基本的、保障性的康养服务,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系到我国整体性的国民福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产业发展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 号)指出,养老服务业发展要坚持“保障基本”的原则,“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01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规划,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因此,保障性康养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 康养产业具有公共产业性质[40]。

(二)改善性康养产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

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基本康养产品的基础上,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更多元化的、更个性化的康养产品,这就需要改善性康养产品,如健康旅游服务、养生保健服务、长期护理服务、健康食品、保健品、健康保险等。

与保障性康养产品不同,对于改善性康养产品,消费者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才能获得产品服务,供应者通过服务产品的供给获得相应的经营利润。 因此,改善性康养产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其产品具有显著的市场性特征,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总之,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将康养产品分为两大类:保障性康养产品和改善性康养产品。 保障性康养产品属于公共产品,涉及健康事业、养老事业的范畴,应该由政府、或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改善性康养产品属于私人产品,涉及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的范畴,应该由市场提供。 总之,康养产业兼具公益性与市场性,具有准公共性特征,其产品的提供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对康养产业的研究范畴、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

近年来随着康养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大量出现,正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 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目前对于其研究范畴和研究框架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康养产业”与“健康产业”“养老产业”“老龄产业”“养生产业”等概念进行比较,认为在“大健康观”被普遍接受的背景下,应将“康养产业”理解为包含“大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两部分,并进一步对“康养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 提出对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应注意四个要点:一是康养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涉及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进行说明。 从狭义上对“康养产业”进行界定,只包括其提供私人产品的部分,不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的部分,即狭义上只包括“产业”部分,不包括“事业”部分。 广义上既包括提供私人产品的部分,也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的部分。 或者说,广义上包括“产业”和“事业”两部分;二是康养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是动态变化的,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技术发展背景、收入背景和健康理念背景下做出;三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康养产业统计分类方面的差异、关注康养产业统计分类的最新变化,有利于加强对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四是可以从社会分工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角度加深对康养产业的理解。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康养产业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外延将不断拓展。

2.构建了康养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框架和公共经济学研究框架

对于“康养产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构成了康养产业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公共管理中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构成了康养产业研究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为康养产业研究构建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框架和公共经济学研究框架。 康养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框架,根据康养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特征,对“钻石模型”进行修正,将“企业家投资和政府支持”设为最关键要素,其次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将“机会”设为辅助要素,为康养产业研究构建了一个产业发展多因素分析框架;康养产业的公共经济学研究框架,基于康养产业的公共产业性质, 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将康养产品分为保障性康养产品和改善性康养产品,并进一步将康养产业分为保障性康养产业和改善性康养产业。 为保障性康养产业的研究构建了“产品内涵与范围—产业供给与需求机制—产业运行的效率与公平机制—产业政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分析框架。

3.分析了康养产品的两种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结合康养产品的性质与特点,将康养产品分为保障性康养产品和改善性康养产品,两种不同的康养产品分别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 保障性康养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 保障性康养产品指康养产品中的基本产品,如公共健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等。 这些基本康养产品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属于民生范畴,应坚持公益性原则,使得全体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保障性康养产品。 保障性康养产品应由政府、或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改善性康养产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改善性康养产品包括健康旅游服务、养生保健服务、长期护理服务、健康食品、保健品、健康保险等,具有显著的市场性特征,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康养产业兼具公益性与市场性,具有准公共性特征,其产品的提供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二)研究展望

整体上,目前对于康养产业的研究还仅仅涉及其最基本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对康养产业演进规律的研究。 产业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一个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在技术特征、风险特征、市场营销、盈利能力、产业扩张等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于产业开展生命周期的研究,才能深化对于产业演进规律的认识。 在实践上,有助于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有助于指导政府部门制订和实施适宜的产业政策。 现有研究对于康养产业所处生命周期常常主观判定为成长期,并没有开展周密的研究推导,使得有关判定缺乏科学性。 应运用科学的产业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动态分析康养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揭示出康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体现出的演进和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康养产业目前所处生命周期进行研究,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康养产业具有的各种产业特征,指导康养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指导产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等具体的经济行为。

二是加强对康养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的政市关系。 康养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产业资源配置,从而影响到康养产业的发展效率与效果。 可借鉴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政府在康养产业供给中的作用、康养产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实现、康养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制决策、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管理等。

三是加强对康养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研究。 “产业经济学”是未来对康养产业开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应借鉴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康养产业开展系统的研究。首先,借鉴和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对康养产业开展系统的研究,包括对其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政策、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开展研究;其次,加强对康养产业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揭示出康养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康养产业发展效率等进行评价,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完善康养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四是加强对“保障性康养产业”的公共经济学研究。 “保障性康养产业”属于公共经济学的范畴,因此,未来可借鉴和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保障性康养产业”开展系统的研究,如对“保障性康养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与范围进行界定,研究“保障性康养产业”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特征、政府职能及其边界等,分析“保障性康养产业”的供求机制、运行机制、公平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指导政府部门不断完善“保障性康养产业”领域的产业政策。

猜你喜欢
康养养老产品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