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复学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的一名九年级语文教师在一次课堂小练习时,问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冠”字应念第几声。结果,全班44名学生有28名表示念第四声。接着教师又追问该班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英文怎样拼写,知道者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学生缺乏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常识。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一文收集到这样一组数据:从焦虑和恐惧角度调查,有53.49%的学生表示焦虑感较高,有46.83%的学生表达出较强的恐惧感。原因分析是大学生群体社会阅历尚浅,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易受感染。那么,对于比大学生群体阅历更浅、因青春期更情绪化的中小学生而言,焦虑感和恐惧感会更甚。
在上述背景下,学校应如何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在学科育人中进行公共危机教育,又该教些什么,如何教?
在文献数据库里求认识。在万方数据库搜索“中学公共危机教育”文章成果,只显示10篇文章。在维普数据库搜索“中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文章成果,符合条件的只有4篇。这些文章共同的主旨是学校的公共危机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面临公共危机教育体系不完整、形式单一、资源不足、制度不全、内容“真空”等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教育对象全覆盖、加强学生演练、家校社协同联动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对中学公共危机教育有了一个大而全的认识,但论及具体如何进行公共危机教育,我们仍缺少一个精准的切入点和抓手。
在主流声音中求指导。在教育部官网搜索栏输入“公共危机教育”,查找到的最新论述是《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代表:加强公共危机教育 践行生命至上理念》。这篇文章强调了公共危机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公共危机防控下的学校教育使命特殊而厚重,广大教师应结合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科学普及、健康习惯等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劳动、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学校公共危机教育势在必行,是转危为机中必不可少的举措,它的内容和形式并非“真空”,而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至上的理念,同时构建起学校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机制。
在真实危机事件中求思考。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不管作为见证者还是亲历者,学生们都十分需要基于疫情的教育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若不注重引导学生解决他们真实的困惑,依旧照搬平常的学校教学模式,仅对学科知识点反复重复,学生不免会对上课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上通过电子产品传播的纷繁信息,他们很有可能陷入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中。此时,教育工作者应牢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挖掘本学科的育人功能,并重视跨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从而将公共危机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从中学生缺乏公共危机的教育之困出发,响应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基层学校必须把危机当作一次促进中学生成长的契机,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立足学科教学主阵地,扎扎实实地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公共危机事件时期对学生的保护、教育与引导中,用学科育人的方式助解学生之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教育需要。
在学科育人中融入公共危机教育,其现实背景是公共危机的爆发、顺应和解决,指导思想是立德树人,立足点是危机防控中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学科生活育人助力中学生获得公共危机事件的即时信息。教师通过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帮助学生获得顺应变局、战胜危机的生活经验。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新闻速读和案例剖析。
学科知识育人助力中学生广泛了解公共危机事件中蕴含的知识,让学科知识与公共危机事件产生联系,从而让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连。例如,在历史与社会课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认识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从3500年前的盘龙城到近代辛亥革命爆发,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会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次抗洪,从历史到现实,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认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
学科技能育人助力中学生理解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教师“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相关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能够明确应对措施,包括需要什么物资、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等。例如,在劳动技术课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设计口罩、制作口罩、送“爱心”口罩等作业任务。
学科活动育人助力中学生找到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成长契机。公共危机事件是磨难,也是成长的契机。学生可以在参与学科活动时,学习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达到“行远成人”的育人意境。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科技赋能,互联网在战疫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
学科思想育人助力中学生缓解公共危机事件的压力负担。置身于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学生难免背负压力,因此对学生进行压力疏导或帮助学生自我疏导是必做的工作。学科思想育人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自我疏导或学校疏导的窗口。例如,体育健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合作开展了“居家亲子游戏”实践活动。
学科文化育人有助于形成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长效机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力图通过学科文化的力量,激发学生自我约束的自律力、自我反思的成长力和自我成长的生命力。这是形成应对公共危机事件长效机制的基础。例如,在英语学科中,教师让学生写“致外国友人的一封信”,引发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
虽然不在抗疫前线,但教育工作者的危机防控工作从未掉线。学科育人是公共危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抓住契机,提高学科育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能够在生活、活动与情境中有效顺应、防控并度过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