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孟庆玲
传统文化包括三大类别,分别是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本文指的是以国学经典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去除时代烙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文化自信,全方位地推进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建设,这些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关内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最朴素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德育内容的鲜活载体,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五千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瑰宝。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数量之多举世罕见。这些经典将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代代传承,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薪火始终不灭。
近年来国家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先后颁布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开启了研究传统文化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当下幼儿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做的工作仅限于《弟子规》和《唐诗》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背诵,且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传承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在幼儿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学段的深度推广与质量提升。
在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能具象化幼儿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使师德教育有落脚点,有历史厚重感。
古代的教育多为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德育教育,是以做人做事为主的教育,所以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精髓。这种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仁义礼智信”的教育,至今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诚信”已经变成一个人的标志;注重孝道的教育,包括百善孝为先,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以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
当下幼儿园教育中多以《弟子规》为主,旨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规范和礼仪。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当下幼儿园师德教育所需要的核心内容,值得园所将两者有机结合,全方位尝试。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尊敬长辈、诚实守信、积极主动,这些优秀的品质将会影响幼儿一生。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幼儿园学习传统文化太早了,其实不然,有学者曾这样比喻:这是一个盖楼房打地基和加入钢筋水泥的过程,时间晚了就算补也补不进去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12岁前记忆力很强大,特别是3~6岁又被称为学习和记忆的“黄金期”;中国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训,这说明人在3岁和7岁时就已经具备了很多潜质,这些潜质会影响一生。
因此,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中的“做人做事”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将传统文化用一种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融入他们的记忆中、生命中,即使不求甚解也能静待花开。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体系的,通常分为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大类,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主要界定在“国学经典”上。有机构制定了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的内容体系,即38部经典,用数字描述为168914,即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见表1所示)。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168914,合计是38部经典,这38部经典又可以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三大类,即基础类、结构类和装饰类(见表2所示)。
当前的幼儿园国学经典教育多以“韵律启蒙”和“古诗传唱”的方式进行,即从传统文化的基础类和装饰类开始进行学习的。有学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应该“先经后典”,就如同盖房子,先要立起房屋的框架,才能加入钢筋水泥一样,最后才是房屋的装修和美化。这一提法值得当下幼儿园教师深度思考。
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3~6岁幼儿,人在这个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被堪称为学习的“黄金期”。这个时段的幼儿心智如一枚磁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磁吸性;又因为这个时段人的记忆力很强,吸纳性很强,因此适合学习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不用在乎是否理解,愉快地吸收就行。湖南地区某小学“素读经典”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素读就是最朴素的读,读时做到不思不议、专心致志地读,最后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笔者所在地区是三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别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幼儿园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时,可以融入民族特征和地区特色,引导幼儿先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教师可以将每个民族的特色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展示,如将达斡尔族的儿童游戏“哈尼卡”放入“美工区”,将鄂伦春族歌曲《勇敢的鄂伦春》放入“表演区”,将鄂温克族的“驯鹿故事”放入语言区等,这对开拓幼儿多元视野,从而实现多元一体的民族大格局非常重要。
表1.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168914”
表2.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三个类别
笔者认为未来10年中国教育界将会迎来“传统文化”的热潮,人们没有理由等待国家用法律和制度强行推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教师,我们要积极倡导教育界从即刻起,助力国家政策,在幼儿园和小学一线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入教材、入课程、入人心。幼儿园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必须要进行集中培训,做到读经典、用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播经典。
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最好的做法是职前教育,先入为主,占领高地,让准教师心中有经典,腹中有诗书。
学习传统文化如同盖房子,要打地基(基础性)、要立格局(结构性),还要精装修(装饰性)。打地基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典”,即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立格局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即《易经》《诗经》《黄帝内经》等;精装修是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的装饰品,即《唐诗》《宋词》《韵律启蒙》等。
准幼儿教师的培养,应先从传统文化的“根”——《易经》开始学起,做人做事先打好人生的格局是关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若高校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能接受这样的师德教育,懂得这样的人生格局,未来幼儿园教育将会是另一番美好景象。
用高校的科研带动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首先,在高校学前教育教师的科研和教研中添加“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队伍中来,做到边学、边教、边研;其次,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类似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的传统文化课,引领学生走近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为师生补充“精神食粮”,让高校的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使教书育人有的放矢。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长相”,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在民族地区幼儿园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顺应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大局,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
第二,幼儿园学段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期,在3~6岁这个学习的“黄金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可行的。
第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可借鉴“国学经典”体系168914。
第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做好职前的预见性培养和职后的补偿性培训。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未能涉及当前各地已开展传统文化入校园的具体案例,未能向读者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入课程的已有经验的对比,这也将是该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