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教育家》:部分童书存在内容劣质、价值观混乱、信息错误的状况。出版社应该如何把好童书“出口关”,守护儿童的精神世界?
A 郑伟:当前,规模庞大的童书市场是各大出版社的“兵家必争之地”,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为不少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提供了生存土壤。要让孩子们读到优良的童书,出版社的自我规范与严格把关是第一步。出版社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大干快上;应该主动担任起“把关人”的角色,以对孩子、对国家、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自觉加强对童书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的全面审查。有条件的出版社可以成立专门的童书审查委员会,为少年儿童拉起精神世界的安全线。目前,对于出版行业管理的层级之高、要求之严是前所未有的,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新闻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可以考虑出台童书出版资质制度,通过设置相应的门槛,促进童书出版整体水平提升;制定并完善童书质量标准,比如对童书必须规避的“恐怖”“血腥”“色情”等内容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给出一定的参照系。
Q 《教育家》:近20年,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逐渐发展壮大,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我们需要怎样的原创儿童读物?
A 郑伟:只有高品质的本土原创,才能提升中国童书的市场竞争力。何为好的原创童书?一是立足中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童书作者要时刻葆有这份文化自信。中国原创童书要大胆尝试,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发掘更多中国故事。二是读懂童心。作者真正能用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和他们形成有效的对话,自觉摒弃非儿童的图文生态和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三是激发兴趣。作者能够体察到孩子真正喜欢的事物,对其进行提炼创作,令孩子手不释卷。要警惕当下部分童书向家长“贩卖焦虑”的现象,不要企图将学校教育的内容“打包”入童书之中;要重视童书“减负”,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对书籍的亲近感,真正给孩子们一个诗意童年。四是格调高雅。绘本类童书在艺术格调上应该保持高雅的水准,呵护和引导孩子的审美旨趣;“儿童审美的培养从绘本开始”可以是一个假设,也可以是一种理念或使命。
郑伟 北京师范大学少儿阅读与童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Q 《教育家》:当前,多样态阅读形式会对传统儿童阅读带来哪些冲击?如何促进不同阅读方式的深度融合,构建新时代的儿童阅读场?
A 郑伟:人类出版的发展必然经历从硬质到软质,再到虚拟的历史进程。当前,孩子们能够通过互联网络、移动客户端等,便捷、快速地阅读;虚拟出版物使阅读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令阅读无处不在。一方面,作为“网络原住民”,孩子们对数字阅读有着与生俱来的熟稔感;另一方面,出版形态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共生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将长期并存。儿童阅读同样应是与时俱进的,多样态、多场景阅读是时代的必然。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促进不同阅读方式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实现价值观上的统合。不论哪种阅读形式,其背后传递出来的核心价值必须是正确的,要重视各类形态童书的价值审视,高度警惕一些价值扭曲、内容错误的出版物借助数字手段“还魂再生”;各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长等要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逻辑的儿童阅读观,任何一种阅读形式都具有其合理性与价值,要合理统筹并正确使用,不断提升儿童阅读水平、优化儿童阅读体验。其次要处理好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搭配。数字手段使儿童的阅读面极速扩大,处理好点与面、取与舍、主体与背景、深度阅读与浅层阅读的关系,就显得棘手而重要,这也考验着家长、学校和阅读机构的智慧。同时,还需要调整好线上阅读与线下阅读的比例。在这里需要强调,让儿童保持一定比例的纸质阅读仍然非常必要。我们也鼓励更多出版社用“儿童阅读场”的理念去架构童书策划,打通出版、流通、阅读、反馈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维度、多技术的组合,让孩子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