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与经常生病,谁的免疫力强

2020-08-27 12:56佚名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20年7期
关键词:母乳免疫力生病

佚名

看着家里那个动不动就生病的孩子,你或许会抱怨:“唉,这个免疫力……”免疫力,即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抵抗力”,是机体抵抗或清除外来病原体的能力。医生所说的免疫力强,是希望人们生病的频率、程度可控,既不要三天两头生病,更不要一病两三个月。

不生病≠免疫力强

免疫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性免疫源于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保护期是6个月。后天性免疫力有赖自身的免疫记忆,即B细胞接触、记录下病原体的各种信息,然后通知免疫分子(抗体),见到这些“坏蛋”,主动拦截,不让其兴风作浪。

B细胞接触到“坏蛋”的途径有:一是生病,和坏蛋正面抗击。二是接种疫苗,让极少量没杀伤力的病原体进入体内,免疫力借此“练兵”,今后就能从容应对。

有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极少生病,是因为其生活在“温室”,家长保护零死角:冬天怕冷,于是闭门不出;趴地怕灰,于是到哪儿都抱着;出门怕感染,于是门把手都不让碰;怕玩具脏,于是每天消毒杀菌。

恰恰是这样养大的孩子,一旦出远门或过集体生活,就很容易病倒。因为他突然被陌生的病原体包围,免疫力完全不知道该防谁、怎么防。如果孩子在放养式教育中成长,一年不去一次医院,这才是真正具有良好的免疫力。

常生病≠多抗体

有些父母心太宽,认为“多生病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增加抗体”。其实,如果孩子多生病,他的免疫力斗完流行性感冒斗肺炎,杀完细菌杀病毒,长期处于作战状态,免疫系统持续亢进,造成没时间休养。最终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免疫力“干不动了”,越病越频繁。二是杀红眼,管它是“好鸟坏鸟”,逮谁灭谁——此谓免疫过强。在免疫过强的状态下,B细胞一接触外来物质,就拉警报,这就是过敏反应。更严重者,过强的免疫力会破坏自身组织细胞,诱发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恶性贫血等。

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孩子免疫力低下主要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生理性因素如新生儿发育未成熟,普遍存在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

年龄因素6个月后,婴儿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免疫细胞消耗殆尽,同时,其接触过的细菌、病毒很少,自身还没形成足够丰富的免疫记忆。此时遇到病原体,就可能要生病。

营养因素孩子长期挑食、偏食、厌食,可能造成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免疫力建立。

喂养因素吃没吃母乳,孩子在婴幼儿時期的免疫力也会有差异。母乳携带大量母亲生产的抗体,是孩子的第一针“疫苗”。在6~12个月,母乳能帮助孩子抵抗多种病原体。不过,若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没喝过母乳,也不必太纠结。1岁后,母乳提供给孩子的免疫力会打折扣,防病作用不大,而且,母乳对后天性免疫力的形成影响不大。

疾病因素包括血液病、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疾病(药物影响)等,会阻碍免疫力的发育、完善。手术(如脾切除)、外伤、烧伤可引起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

感染因素各种类型的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

如何筛查免疫力

初步筛查主要有两项:免疫球蛋白筛查(包括IgG、IgA、IgM等指标)和淋巴细胞系列筛查(包括B细胞、T细胞等)。这些筛查内容大多数医院都能做,抽静脉血即可完成。

需要提醒的是,筛查结果不是“唯一标准”。例如,孩子经常感冒、生病,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等不低反而高,这可能说明免疫大军正在“集结杀敌”中。

初步筛查结果有异者,要结合病史,排除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此时,医院可能加做基因检测。但这种情况很少见,一万个里只有1~2个孩子是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一般而言,从体格上也能看出异样:免疫力差的孩子有瘦小、生长发育缓慢等问题。

有些父母认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缺乏,也能反映免疫力,因此也要求检查。事实上,孩子若没有长期、严重饮食问题,没有生长发育落后或矮小的情况,没必要查微量元素。

提高免疫力的理想方法

效果优、花费少、无毒无副作用的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是多喝白开水。多喝水能保持黏膜湿润,使黏膜成为抵挡细菌的重要防线。呼吸道黏膜干燥易受损,病原体更易种植,诱发感冒咳嗽;肠道黏膜受损,会诱发腹泻;皮肤黏膜受损会招致湿疹。

此外,按时接种疫苗(流感季节接种很重要),多运动(每天1小时户外活动),睡眠充足都对提升免疫力有好处。

(摘自《婚育与健康》)

猜你喜欢
母乳免疫力生病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多咀嚼也能提高免疫力
巧用“四招”提升免疫力
“生病”的一天
生病的快乐
巡视干部必须增强“免疫力”
生病真难受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为治乳腺炎用抗生素 妈妈不用停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