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内容摘要:在城市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逐渐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高校愈发重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如何在国际化进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信仰,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探讨国际化视域下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从而探索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国际化 高校 文化育人 大师工作室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着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相继印发,倡议沿线各国共同行动,实现合作共赢。因此,在城市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逐渐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提升国际化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毋庸置疑,“文化育人”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要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
一.国际化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育人是当前高校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总的来说,近几年来国内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无需讳言的是,当前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仍存在較大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视野方面,整体性不足,分割式、分散式研究较多;二是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时效方面,时代感不强;三是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范围方面,狭窄化明显。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
现如今,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提升高校教育品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的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说明国际化视域下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有着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身处纷繁多元文化环境的青年心目中?如何能够使中外青年以更为有效的教育实践载体、更加深切地认识与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这都是摆在国际化教育面前的难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级知识分子,更要立德树人,助力青年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文化自信。但很遗憾,受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多方因素影响,高校师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成长成才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工匠精神缺失,发展潜力不足,文化教育品牌识别度、社会知名度较低。因此,只有不断推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精品,丰富广大青年精神头脑的文化项目,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在高校中,大师是青年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是高品质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集中承载。由此可见,充分挖掘大师资源,创新文化育人载体和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各领域,构建以优质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实践育人平台和文化育人教材体系,才能确保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性,为青年提升多元文化的认知能力提供丰富载体,不断提升青年在国际化视域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信仰,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二.文化育人新格局的路径与功能
(一)构建培育工作室的软件条件——跨文化体系的顶层设计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注重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工作,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学院将“文化同理”作为核心育人理念之一,成立由学院党总支书记牵头、执行院长、语言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团等组成的跨文化教育中心,研究布置年度和阶段性重点文化建设工作,并为之实施提供组织、资源和财力保障。构建跨文化大师工作室成为落实这一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
(二)建立培育工作室专业支撑——专业领域强强联手,彰显叠加效益
大学文化无处不在,高校要提高文化育人的自觉性,就需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育人资源,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塑造校园文化精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育人品位。学院与著名民乐演奏家“丝路公主”马晓晖老师合作,携手国内外知名文艺大师与文化机构,将国际化背景、国家目标、学校定位、院系责任、青年自我动机等形成合力,创建跨文化教育新项目。
(三)开展文化实践系列活动——与大师面对面,共同领悟文化的真谛
文化育人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始终是育人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文化育人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工作室根据多国籍学生和多元文化构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开设常态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双语文化艺术讲座、课程、论坛、展览。同时,每周固定两天举行“大师面对面”活动,专业指导和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和社团,并由数十名文艺特长生所组成的义工队来负责工作室日常运行,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大师工作室新模式的特点与实效
(一)创新育人载体,打造精品项目,构建美育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通过开展系列通识美育教育选修课,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文化艺术类社团(如书法社、茶艺社、华韵堂、文学社、民乐团、艺术团等)为载体,邀请专家进行连续性、专题性的指导,打造高水平美育社团群,并将其设置为开放性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以暑、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与非遗剪纸文化中心、天平街道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心等共建美育教育基地,带领中外师生进行有目的、有深度、有内涵的实践活动,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美育实践体系。
(二)拓展交流机遇,提升“国际视野”,让“中国情怀”扎根于心
工作室下设海外学生联谊会,组织学生在国际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每年选派优秀志愿者到各大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大型活动以及世界各地进行艺术交流、文化传播,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三)创造美育平台,展示文化之美,营造多元文化融合校园氛围
工作室定期举办文化博览会,将各国传统文化分主题和形式进行展览和表演,为青年搭建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将校园打造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氛围。
在国际化办学背景下,建立大师工作室是依托文化大师,借助高校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结合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文化艺术项目的创新与研发,构建“大师工作室”教学平台,实现高校与文化大师的深度合作,同时,工作室从相关专业学生群体中挖掘艺术人才,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文化传承者,真正实现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目标。
大师工作室成立至今,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成功的塑造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主线,多元文化融合、高水平大师指导、多维度的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生态圈,强化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凝聚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育人新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工作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蒋广学,张勇,王志杰.全环境育人理念与当代青年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3]韩继超.高校应突出文化育人引领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8(7).
[4]蔺伟,苟曼莉.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原则和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研究-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2019-D-05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