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长生殿》的帝妃形象

2020-08-27 09:36丁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长生殿人物继承

丁莹

内容摘要:《长生殿》是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继承和发展《长恨歌》《梧桐雨》悲剧结局上借垂戒来世的意图上歌颂了李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自《长生殿》问世以来关于它的研究论述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焦点,有专门研究《长生殿》主题,也有将《长生殿》与《梧桐雨》《桃花扇》《汉宫秋》等著作做对比研究的,本文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长生殿》对“帝妃爱情”模式的继承与突破。

关键词:帝妃爱情 人物 继承 发展

《长生殿》就以取材于李扬间的帝妃爱情这一选择来说,注定了其本身就存有政治及爱情双重矛盾性质,帝妃爱情不同于杂剧中普通才子佳人的模式,有着与生俱来的模式特点。

洪升在《长生殿》序中写道:“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则典。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①而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相比于《梧桐雨》来说洪升是人为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秽事抹去,这种人物净化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凸显杨贵妃在剧中专情的特点。

一.李扬爱情悲剧同情程度的异同

不同与《梧桐雨》的马嵬坡自缢以及《汉宫秋》昭君投黑河而死,《长生殿》中的马嵬坡之变仅是人间李杨情缘的终结,伴随着人间情缘的终止,作者让他们在“天上”相认。为了让天上再聚的剧情更加合理,安排杨贵妃前世乃蓬莱玉妃【闻乐】:“向有“霓裳羽衣”仙乐一部,久秘月宫,未传人世。今下界唐天子,知音好乐。他妃子杨玉环,前身原是蓬莱玉妃,曾经到此。②并且多次出现牛郎织女的桥段帮助两人在天上重逢【密誓】:“[仙女]是唐天子的贵妃杨玉环,在宫中乞巧哩。[贴]生受他一片赤心,不免同了牛郎,到彼一看。[合]天上留佳会,年年在斯,却笑他人世情缘顷刻时。”③【怂合】:“【金莲子】国事危,君王有令也反抗逼,怎救的、佳人命催。想今日也不知怎生般悔恨与伤悲。[贴]仙郎恁般说,李三郎罪有可原。他若果有悔心,再为证完前誓便了。[二杂上]启娘娘,天鸡将唱,请娘娘渡河。[贴]就此告辞。[小生]河边相送。[携手行介]【尾声】没来由将他人情事闲评议,把这度良宵虚废。唉,李三郎、杨玉环,可知俺破一夜工夫都为着你!”④

二.《长生殿》中帝王的情感专情化

《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并没有像《汉宫秋》与《梧桐雨》对于杨贵妃事始终如一的专情。他的形象有着风流到专情的转变,这一转变让这个帝王形象更加实际,也正是这转变两人的情感,从普通帝妃正常恋情变成生死相随的依恋,这一转变主要集中于【幸恩】【献发】【复召】【密室】。【幸恩】一折写的是杨贵妃因为唐明皇的多情而吃醋;【献发】一折写杨贵妃通过献发表达悔意进而赢回唐明皇的心。如果这一计成功进而在【复召】一折中引得皇帝大为感动:“[献发介][生执发看,哭介]哎哟,我那妃子呵!【啄木儿】记前宵枕边闻香气,到今朝剪却和愁寄。觑青丝,肠断魂迷。想寡人与妃子,思情中断,就似这头发也。一霎里落金刀,长辞云霄。”【密誓】一折帝妃两人真情流露发出生死相随的誓言:“【金凤钗】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⑤

【幸恩】【献发】【复召】【密室】这四折表现出帝王从风流到专情的嬗变,在《汉宫秋》《梧桐雨》中都未曾有过,也是普通帝妃模式中的创新。因此这一专情化的形象转变是洪升特意赋予唐明皇的。

三.后妃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洪升在《长生殿》的序中写到:“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杨贵妃形象存在净化的趋势,这明显不同于《梧桐雨》中贵妃与安禄山私通的形象,但也不像《汉宫秋》中对汉元帝一见钟情致死明节的形象。杨贵妃是一个始终如一者,如【传概】:“【南吕引子·满江红】[末上]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緣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⑥作者开篇就指明对爱情的态度就是求觅真心人。【密室】中杨玉环的祈词:“[作将瓶花、化生盆设桌上,老旦捧香盒,旦拈香介]妾身杨玉环,虔爇心香,拜告双星,伏祈鉴祐。愿钗盒情缘长久订,[拜介]莫使做秋风扇冷。[生潜上窥介]觑娉婷,只见他拜倒在瑶阶,暗祝声声。”这说明杨玉环是一个但求真心的让普通女人。而正式这一求真心的愿望在传统帝妃模式中所没有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怎可求得真心。因此不仅可以看出杨玉环对爱情的追求,更可以说这是洪升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嫉妒的性格在【幸恩】【夜怨】【絮阁】中体现了三个用意。第一:“真心”未得到回报的表现。从【传概】【定情】【密誓】几处中我们可以看到杨玉环始终都是在求一个真心人的,而唐明皇正是以这样一个所求的形象出现在杨玉环的生命中,她把他看成了唯一的真心人。但是这一真心起初是得不到回应的,正是这种得不到回应的烦恼体现在外部就是善妒。第二:让杨贵妃形象更加平民化。让人羡慕的才子佳人的模式是一生一世一双人,杨贵妃也渴求能像普通女子一样为所爱之人爱他人而吃醋,这一平民化的倾向,这在之前的帝妃模式中不曾出现。第三:让杨贵妃形象更加丰满。《汉宫秋》中刻画了有感情有气节的王昭君形象,《梧桐雨》中杨贵妃形象有着污秽但是也有专情的一面。《长生殿》相比而言杨贵妃的形象更加丰满,她是专情、善妒、有才且能自省的人。特别是自省这一形象是对之前任何妃子形象的突破。这一自省形象主要体现在【情悔】一出:“[副净背听,作点头介][旦]咳,我杨玉环,生遭惨毒,死抱沉冤。或者能悔前愆,得有超拔之日,也未可知。且住,[悲介]只想我在生前所为,那一桩不是罪案。况且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如何忏悔得尽!不免趁此星月之下,对天哀祷一番。⑦

四.对待死亡命运的态度

《汉宫秋》中王昭君因为毛延寿,向韩邪单于呈献美人图被强行索要去往塞外和亲。这里的王昭君有一种自叹命运无奈的悲哀“[番使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取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象。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⑧

《梧桐雨》中马嵬坡兵变的杨贵妃没有太多与皇帝道别寒暄的机会,仅只有简单的三句话:“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陛下好下的也!”。⑨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贵妃对待自己即将被赐死的事实态度的变化。事变之初,杨贵妃考虑“数年恩爱”的恩情,表示“死不足惜”。随着事态的严重,她悲切地向唐明皇求救,希望能免除一死。在哀求无效后她发出了对唐明皇的怨言。可见白朴笔下的杨贵妃是一个传统宠妃、怨妃的形象,尽管有着炽热爱情的一面,但在政治风波下她的抱怨夜真实地流露出对这种帝王无情的恨。

《长生殿》中的杨贵妃面对死亡不像王昭君那么哀叹也不像《梧桐雨》中杨贵妃那么被动,而是表现得多情、积极而又镇定。【埋玉】:“[旦跪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洪升在这里是把杨贵妃作为一个美好形象来塑造的,因此他煞费苦心地强调她的死是为国捐躯。杨贵妃一遍遍自行请死表现了她被缢的冤枉。临死前她对侍从的一番交代:“[旦]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奉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体现出她与唐明皇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从为了社稷主动捐躯这一角度看相比于《梧桐雨》里杨贵妃被动的形象,显得更为积极的态度去挽救这场危机,从这个层面上看她对唐明皇的感情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帝妃之情,而带有真心相爱的夫妻之间的真情。

《长生殿》取材于帝妃爱情故事,这一特殊的选择将自己的民族意识与爱情观相结合且至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一帝妃模式的选择相比于普通的模式更有政治与爱情的矛盾冲突性,更能表现不及莫愁家的爱恨离愁,更能体现作者垂戒来世的创作目的,具有探讨的价值。

注 释

①清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②清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1页

③清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69页

④清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41页

⑤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69页

⑥清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页

⑦清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3页

⑧元 马致远撰.王星琦校注《汉宫秋》三民书局,2015年第34页

⑨元 白朴撰.王星琦校注《梧桐雨》三民书局,2015年第46-47页

参考文献

[1]白朴撰王星琦校注《梧桐雨》[M].三民书局,2015年

[2]关德栋《洪升<长生殿>》青岛日报[J].1954

[3]洪升著、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4]胡侍《真珠船·元曲》《中國古典戏剧论著集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5]刘祁《归潜志》卷十一录《大梁事》[M].中华书局,1983年第126页。

[6]马致远撰 王星琦校注《汉宫秋》[M].三民书局,2015年

[7]徐朔方《长生殿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8]王永健《洪升与长生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10]中山大学中文系辩《长生殿》讨论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1月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长生殿人物继承
长恨歌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洪和《长生殿》研究的世纪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