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泉州市优势产业的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

2020-08-27 08:27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泉州市院校高职

柯 璇

(黎明职业大学 教务处,福建 泉州 362000)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也提到,到2022年将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这对于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的有力检验。可以说,地方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方向,而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也将制约着地方优势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基于此,本文拟从泉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优势产业的对接情况着手,探索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与地方优势产业有效对接的建设策略。

一、地方优势产业现状

近年来,泉州市的经济飞速发展,2018年工业总产值为18 151.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5 994.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9%和9.1%,初步形成以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为主导,食品饮料、工业制品、纸业印刷为特色的产业格局。除纸业印刷以外,上述其他6个产业的全年销售产值均超过千亿。从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 501.41亿元,增长8.6%,连续3个季度持平,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达7个[1]。泉州市坚持突出产业特色,以建设特色工业区的方式来发展主导产业,使产业集群在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在某个规定区域,呈现模块化格局、区域化发展趋势[2]。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泉州市产业也呈现出升级步伐加快,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一)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化发展

泉州市重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突出,这与其区域化发展的战略休戚相关。如纺织服装、鞋业和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晋江市和石狮市;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港区;机械装备和建材家居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南安市;工业制品(陶瓷、石雕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德化县和惠安县一带等。这种成区域和规模发展的布局,使泉州市的重点产业集群在竞争中独占鳌头,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新兴高新产业集群稳步发展

除了传统的重点产业集群之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2%,同比增长2.9%;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7%[3]。截至2019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8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4]。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在泉州市优势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三)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增速发展

在“海上丝绸之路”和“东亚文化之都”等荣誉的影响下,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广告传媒、动漫游戏、广播影视等行业组成的文化产业集群也增速发展。截至2019年9月,泉州市共拥有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7家。其中,列入福建省级文化产业园备案名单11家,文创园获评4A级旅游景区2家,获评3A级旅游景区2家,源和1916入选全国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的老工厂集群。可见,泉州市已经逐步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为核心,以领先企业为驱动,带动动漫业、影视业、设计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关联互动、高速增长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5]。

二、专业群与优势产业对接情况分析

(一)总体对接情况

随着《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加强专业群建设的通知》(闽教职成〔2015〕45号)文件的颁布,泉州市高职院校也加快了专业群对接地方优势产业的脚步,尤其在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专业群建设方面更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表1为泉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的情况。

表1 泉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情况

如表1所示,2016~2018年获批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的泉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群共有22个。其中,对接规模以上重点产业的专业群有10个,对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群有6个,占所有立项专业群的73%。而2019年12月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中,黎明职业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群作为泉州市高职院校唯一入选的建设项目,也是专业群紧密对接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但目前立项的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中,尚未有泉州市高职院校设立的对接食品饮料和纸业印刷产业的专业群,这也将是专业群建设未来思考和发展一个方向。

(二)对接过程中的不足

1.对接流于表面。泉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虽然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但很多对接和合作流于表面,还不够深入。很多合作只是基于双方的利益需求,如共同申报产教融合项目,争取立项和扶持资金,但在项目的落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查阅《泉州市2019年质量年报》的数据可以发现,截至2019年底,政府联合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各级各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34个,但是近三年校企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仅624项,即每个实训基地三年开展的科研项目不足2项。尽管校企合作过程中建设一些“校中厂”“厂中校”,但很多厂房设备作为参观的功用大于作为教学的功用。甚至有些校企对接只是签协议或者挂牌,存在短期利益往来多于长期深入合作的现象。在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方面,虽然与企业也开展订单培养等合作,但2018年培养学生总数为5 563人,仅占在校生比例的10.35%。

2.人才培养数量未能满足产业行业需求。从2019年泉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的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来看,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为60 291人和44 946人,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3 611人和11 564人。而用人需求比较集中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6]。可见,泉州市的用工需求并没有因为2016级毕业生的加入而呈现出缓和的趋势。这间接说明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专业群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导致产业用工量存在较大缺口。

3.缺乏领先产业发展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衡量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备能够领先产业发展水平的知识,并能够预测产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先知”。而泉州市高职院校还未有教师能够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这说明目前还缺乏领先产业发展水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专业群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虽然泉州市高职院校近几年的专业群建设有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从2016—2018年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围绕着泉州市的主导产业进行建设,而针对重点产业如食品饮料、工业制品、纸业印刷等产业建设的专业群几乎没有,存在着专业群建设同质化竞争,又集体缺位的现象[7]。虽然有些院校也有开设相关的专业,但专业的招生规模有限,学校对专业的建设投入较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存在偏差的情况。

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建设重点,是泉州市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只有对标“国家级”、对标“省级”来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明晰专业群组群逻辑

专业群建设应关注并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不仅要充分考虑优势产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而且应分析企业所需的职业结构、岗位结构,继而规划好专业群中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人才培养既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又要挖掘学校的办学优势,找准服务定位。在专业群设置上,不应只关注与“机械装备”“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重点产业的对接,还应关注与“石油化工”“文化创意”“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的对接。

此外,应从以往单一、封闭的“专业”建设,逐步转变为开放的、服务于“产业链”相应环节的“专业链”建设。在专业群建设之前,对所对接的产业和产业链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把“产业链”细分为各个环节,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明晰各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从而为专业群内部各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课程的设置提供逻辑前提。以泉州市转型升级中的纺织鞋服产业为例, “产业链”包含鞋服基础化工原料、鞋服半成品材料、鞋服终端产品生产及管理等诸多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成不仅需要“鞋类设计”“服装设计”等传统专业,还需要融入“新材料”“新化工”等紧缺专业。

(二)优化专业群结构,延伸核心专业辐射能力

随着泉州市地方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加入和产业信息化的变革,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该实施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并以招生情况、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就业专业对口率等第三方机构评价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不断完善专业“红黄绿”评价制度和专业预警机制,勇于淘汰市场竞争力差的老专业,设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新专业,继而优化专业群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遵循适度超前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产业链”“岗位链”开设专业,坚持“以群建院”,通过扶持1~2个产业人才急需的龙头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引领群里各专业共同发展,努力打造专业群的特色和亮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深化产教科有机融合,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

将泉州市地方产业的需求导向和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相统一,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当以泉州市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源、资金优势,打通先进技术进入学校的路径,共建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依托化工、鞋服、商贸等专业群的优势资源,与地方名企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共建“安踏产业学院”,共同构建“学、训、研、产、用”五位一体的合作平台。该学院下设电子商务客服中心、创新设计中心、联合研发实验中心,校企双方按照安踏集团不同岗位的员工知识、技术、素质的要求,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该项目入选福建省首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将把“产教科”三者进行有机融合,把研发中心作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培养服务泉州市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黎明样板”。

随着《福建省加快推动制造业优势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2020—2022年)》名单的公布,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等11家地区企业入选福建省制造业优势龙头企业培育名单;泉州天地星电子有限公司、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入选福建省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这些企业涵盖石化、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鞋服纺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领域[8],对地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泉州市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自身专业优势,抓住有利契机,以平台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和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找准企业需求,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发展活力

优化和完善师资队伍的选拔、使用、培养及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保证[9]。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派送专任教师到标杆企业挂职,学习产业和行业的最新技术,并对其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要求专任教师除了懂行业、有技术,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了解最新的产业、行业动向,才能教授学生更为实用的知识。此外,可以引入企业中业务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到校兼职,参与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等重要工作。

推进“双师”培养机制,通过遴选具有产业背景或了解产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带头人,推动优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通过举办一些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并且加快“三教改革”的步伐,通过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和参加各级教学能力比赛等举措,充分调动教师的发展活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工匠之师。

(五)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聚焦紧缺岗位培养人才

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融入“地方企业元素”,从学校的“单打独斗”逐步形成“校企共建、协同设计”课程的良好局面。以鞋服产业为例,课程建设可引入安踏、九牧王等鞋服产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制订服务产业链各个岗位的职业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能够对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实用型教材。坚持书证融通,将课程学习与考取证书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

随着新商业模式对传统经营模式的不断冲击,泉州市产业出现高级研发技术人员匮乏、高级技工短缺、高级管理人员稀缺等现象。因此,高职院校也应深入分析行业企业紧缺职业和岗位的情况,聚焦企业缺乏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岗位人才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生源类型,采取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四、结束语

总之,泉州市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对标国家级“双高计划”的建设思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能够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的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将自身建设成为能够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进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充分支撑泉州市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猜你喜欢
泉州市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