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的空灵: 有没有枪,枪响不响

2020-08-26 10:02谢志强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卡尔维诺空灵丽莎

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时,连队里有个老兵,捡回一只受伤的大雁,治疗期间,生怕它飞掉,就剪其翅羽。伤愈,羽丰,大雁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被喂养得肥重了。有趣的是,大雁体重减轻后,也习惯了跟着老兵走,能飞也不飞了。我写过小小说《小兵孙大雁》,追忆那位老兵和大雁。

一篇小小说就如大雁,体量与翅羽要相匹配,方能飞起。飞即轻逸。所谓体量,有两层意思,一是现实之沉重,但小小说需要轻逸。二是小小说的内容,不能过多过杂,讲究单纯、简约,包括叙述语言。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小说(其短篇小说也是小小说的写法:单纯的细节和人物),有个特点:单纯而不单调,尤其是情节的线条相当单一,但内涵却丰富,像我记忆中的大雁那么丰满。线条单纯而清晰,还带出了节奏,明快而紧凑。

《呼唤特丽莎的男人》(选自卡尔维诺小说集《在你说“喂”之前》)之单纯,一句话可概括:一群男人呼唤一个女人。

人类的基本成分是男人和女人。爱情、婚姻、家庭,是文学的母题。显然,《呼唤特丽莎的男人》超越了母题。呼唤中,上升到终极的呼唤。是对美好的向往,还是对缺失的寻找?特丽莎是一种符号,还是一个象征?男人们是盲目地从众,还是热情地追求?这就是线条单纯中的内涵丰富。好的小小说总有多解性。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一人称的叙述,与读者建立一种亲切的代入感,同时,又由“我”的呼唤将别人带入。起初,另一人加入,是为了加强音量。接着,路过的一小群朋友也帮助“我们二人”呼唤,随后,又有几位路过的人也加入,“一刻钟之后”,差不多有二十来人了,陆陆续续又有几个新人到来。这种短时间创造的呼唤效应,迅速扩大阵容,起码,读者会感到:热心相助,团结一致。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景象(此“难”是为难或难处)。关键是,没人组织、发动,竟然自觉集结,像志愿者。而且,还有口令,讲究音调、协同齐声。甚至,有人走调时,引起几声争吵,目的是形成协调一致。但是,那呼唤的对象,千呼万唤不出来。

契诃夫关于戏剧技巧有一个观点:“如果第一幕您在墙上挂了一杆枪,那么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对枪的细节处理,其实涉及一个重要的小说观念。比如欧·亨利的小说,先铺垫、渲染,设下悬念,结尾必要铺开,往往反转——有枪必响。而且,欧·亨利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般的视角,所谓的意外结局,由其掌握。不过,当今的小说已发生变化,其标志是有枪不响。现实生活也给我们以启示:有没有实枪,枪响不响?还有多种可能性,不过,不再严格遵循有枪必响的逻辑了。

五分之二的篇幅里,卡尔维诺也是铺垫渲染,营造悬疑——特丽莎是怎么样一个人?她在不在家?与“我”是什么关系?

特丽莎作为一个名字,相当于契诃夫所说的枪,她出来,就相当于枪响。《呼唤特丽莎的男人》,特丽莎非但不出来,而且,还是个实际不存在的人。

所以,众人也猜测,也询问,但是,发起呼唤的“我”,竟然也不知道。由此,惹怒了众人,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那是虚幻的枪,虚幻的枪不可能响。卡尔维诺把存在的前提——枪也给颠覆掉了。呼唤一个不存在的特丽莎,是“我”戏弄众人,却没号召;众人恼怒也很自然,却是自愿加入。怪谁?

注意,纵然无名无姓,只是其中四个人的特征:长着雀斑的人和长着龅牙的人,还有一位和善的人和一个很固执的人。以局部特征代替整体,模糊了整体形象。竟然由一个和善的人发起最后呼唤一次。这是已知不存在特丽莎的时候的举动,众人仍保持声调一致,已不在乎是不是实有,转入虚空了。仅点出“这次喊得不好”。

卡尔维诺还把“虚空”推进一步,“我”离开了,仍能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此作,由“我”,发动呼唤,最后形成了惯性,如同机器被发动,就自行运转了。结尾点了一笔:一个很固执的人,还留在原地呼唤。卡尔维诺用了“固执”来定性那个人。其实,“我们”不都很固执吗?我将此视为一场呼唤运动。那么轻而易举就发动起来了,热烈而又执着(固执的同义词)。

《呼唤特丽莎的男人》与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呼唤是另一种等待。特丽莎与戈多,均为不存在但又期待出现的人。【问一:你有过等待一个幻觉中的人的经历吗?】

当代小小说,讲究叙述的节奏。节奏是作家思维的波浪,是人物言行的动态。【问二:呼唤与节奏的关系,在此作中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现在的许多小小说,写得过实过重,密不透风。小小说讲究虚实结合,即,轻重的平衡。轻是飞起来的那一部分,换个词是形而上,可以大雁的翅膀作比喻。轻也是一种虚,有了轻或虚,小小说就空灵了。卡尔维诺预测未来小小说的趋势时,首推了轻逸的文學理念。【问三:《呼唤特丽莎的男人》如何创造出小小说的空灵?作品中的“我”答:“我们也可以呼唤另一个名字,或在另一个地方呼唤,这没多大关系。”此话如何理解?】

卡尔维诺将这个系列的小说称为“极短篇”,还有个前缀。就是寓言体小小说。他对此类小小说有个说法:“寓言(小小说)诞生于压抑的时期,当人不能够清楚表达其思想时,就会寄情寓言。这些反映了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青年的政治和社会经验。”不过,后来卡尔维诺的小说都带有寓言性。比如《祖先三部曲》,使我想到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在专制和独裁的统治下,作家采用了寓言的表达方式写小说。法国有一个流派是寓言派。不同民族和国度,小说不约而同采取寓言的表达方式。寓言体小小说,有别致的视角和逻辑。对比阅读《伊索寓言》等,【问四:(说到此,我想到谐音,四与死,且排除“寓意”,我提醒自己别把问题问“死”了):寓言与寓言体小小说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网友留言板

@梅朵:相较于寓言体小小说,寓言比较老实,说教性较强。寓言体小小说注重情节的铺垫,气氛的渲染,比较狡猾,因而更空灵。

@连迎:如何创造出小小说的空灵?作品中的“我”答:“我们也可以呼唤另一个名字,或在另一个地方呼唤,这没多大关系。”有所指又无所指,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小小说的空灵。

@半面鱼:寓言体小小说的凝练与简洁是此类小小说美感的体现,它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象征,《呼唤特丽莎的男人》中的“我”与“路人”的那种迷惘与不确定的“追寻”是寓言体小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仿佛在替读者描摹一个能让人陷入到对时间与空间的无尽思考的场域当中。

@曾立力:问题三说明了普遍性与典型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典型性写好了,才会具有普遍性,依次类比,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空灵的清音,也是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留白多少?如何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无机客:按照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寓言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警示智慧的短篇故事,传统的寓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moral(寓意)。而个人觉得,寓言体的小说关键点是它表面上没有明显的寓意,也就没有具体所指。就像这儿的卡尔维诺小说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番解读:作家到底在譬喻什么?我们对此无法得到一个铁板钉钉的答案。

@聪明的芹菜:细节与留白,无论在哪种行文里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小说这种限制字数的文体。只精确编织与留白有关的细节,还要留出足够大的空间让读者想象思考。就像谢老师收留的野雁,既不能身形臃肿亦要有强大的翅羽,才能让文字飞得更高远。

@坐看云起:问三,我以为是在说特定与普适。特丽莎是特定的这一个,但更是普适的那些个,所以可以不叫她特丽莎,也可以换一个地方。破了特丽莎这个“执”,小说就自由了,飞起来,更轻逸了。

更多内容,关注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小小说微刊”查看[赏析论坛]专辑系列。

谢志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家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特约研究员、宁波市作家协会顾问。出版小说、文学评论集30余部。发表文章2000余篇,多部作品曾被译介至国外,部分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和考题。曾获多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奖项。

猜你喜欢
卡尔维诺空灵丽莎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看不见的城市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伊塔洛·卡尔维诺
艾如:暧如一抹秋阳
万籁无声
快递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