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外语人才,英语教育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而改变英语教学课程中对知识以及语法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入手,进而开展合作、交流、实践以及参与的教学,能够开拓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单一的“一言堂”模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成为今后课程的主要形式,其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实现“学习共同体”,对于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效率颇为重要。
【关键词】中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新课改;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冯雪艳,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八中学。
在中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中,应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及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了行为规范、价值观、兴趣、情感、知识等,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融入课堂,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探讨
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发问的形式提高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此外通过点拨、评价以及引导等手段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求异思维、聚合思维、联想以及想象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具体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凸显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学生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以及探索,并展示自己的观点以及目标,最终在恰当的情境下,探讨出集体的结论,从而对课堂的整体氛围进行优化。此外在合作学习中,能够使学生们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避免传统教学中学生们旁观旁听的尴尬局面。
二、开放式教学,诱发问题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率并不高。而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们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们交流,参与到学生们的思考之中,应当鼓励学生们发出质疑的声音,发扬民主的思想,师生之间应当是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关系。通过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断活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们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不应该仅拘泥于教材内容,应该将知识、生活、经验等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互动式的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语言的实践能力是颇为重要的,应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进而使学生不断探索并寻找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认识,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要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效率更高,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教师无论是进行问答还是创设情境,或是将矛盾集中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应当要学会启发学生们在熟悉情境中进行思维扩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此外,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课程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四、培养英语语言素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素养,并具备语言能力基础,无论是升学还是未来的工作,英语语言素养以及语言能力基础都相当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大胆求索的精神,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更提高了学生们未来应变的能力。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译等都需要课堂教学获得,而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由操练到产出的过程,从而实现培养独立思考以及英语语言素养的目的。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针对一个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并根据教学效果来评价;调查研究法则可以对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们的经验来总结出互动式课堂对比传统课堂的优越性;教学实践法可以根据各种公开课、交流课层层递进,及时调整互动式课堂的不足,逐步完善互动式课堂的各项结构。
五、结语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社会适应性以及互动意识,并增长学生们的交际能力,满足学生们的“归属感”以及“表现欲”的精神需求,凸显出学生们的主体位置,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为课堂建立更为民主的活动空间。此外互动式教学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8, 87(29):232-232.
[2]罗春木.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苑教育,2019,23(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