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火星探测器首次成功发射“天问”问天

2020-08-26 07:47康荦
北京青年周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火星车天问火星

康荦

文昌(海南),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摄影/ 新华社记者 郭程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視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天问”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从古代诗人屈原发出的《天问》,到如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梦想不止步。

火星我们来了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离探索火星的梦想更进一步。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火星都是人类想象中的“另一个家园”。在中外科幻作品中,有火星来客,还有在火星种上土豆的人类宇航员(电影《火星救援》中情节)。

从上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开展火星探测活动开始,人类已经进行了40余次火星探测活动,但只成功20余次,成功率约50%。然而不论成败,对于火星的探测,几乎贯穿了人类整个航天史。

据专家介绍,通过3个阶段的积累,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主要分为以下4种方式:飞越。探测器能够在火星附近快速掠过,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一切可能记录的有用数据。这是早期开展火星探测的主要形式,当时的技术水平还难以让探测器制动减速留在环绕火星轨道。

环绕。探测器依靠自身动力制动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变身”为火星的人造卫星。着陆。着陆系统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个环节难度很大,需要着陆系统完全自主导航控制。

巡视。通俗意义上讲,火星车就是巡视器,它到处移动,边走边看,能在不同地点进行多方面精细考察。

在实现这些探测任务后,一些国家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火星取样返回。由探测器从火星上采集岩石和土壤,并带回地球。

在60多年的火星探测史中,涌现出不少里程碑式的任务。目前,仍在火星上锲而不舍工作的共有6个轨道器,以及美国发射于2011年的“好奇号”火星车和2018年发射的“洞察号”着陆器。

“天问”迎难而上

众所周知,火星探测很难,要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以下简称“绕、着、巡”),难上加难。

据国家航天局介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和环绕器组成。此次任务要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走,即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成功着陆火星,以及火星车进行巡视探测。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但不是一次实现,而是分几次任务实现的。

“天问一号”飞行过程包括发射、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6个阶段。探测器发射后,将被火箭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器箭分离后,探测器的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将相继展开,在测控系统支持下朝火星飞去,约7个月抵达火星。

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探测器将进行深空机动和中途修正,即不断调整飞行方向。而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并经过制动后,要进行2至3个月的环绕飞行,然后择机进入火星。在着陆前,会在着陆区上空对着陆区开展探测。接着,探测器择机实施降轨机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环绕器升轨返回到停泊轨道,为着陆过程提供中继通信。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依次完成配平翼展开、降落伞开伞、大底分离、背罩分离、动力减速、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着陆缓冲等动作,着陆于火星表面。

这是8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现场画面。8月2日7时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开机工作20 秒钟,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继续飞向火星。新华社照片,北京,2020年8月2日,摄影/ 新华社记者 才扬

着陆后,火星车与着陆平台解锁分离。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巡视探测。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后,环绕器进入中继轨道,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兼顾科学探测。火星车完成探测任务后,环绕器进入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兼顾火星车扩展任务中继通信。

火星距离遥远,为了确保探测数据能有效传回地球,我国在为探月工程而建的测控站之外,又新建了3台测控站。这样可以4台联网天线组阵,测控能力更强,能够实现火星距地球最远4亿公里时的测控通信。

以上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丝毫差错。如果“天问一号”探测器能顺利在火星表面着陆,我们将是国际上第一个通过一次发射实施火星探测“绕、着、巡”的国家。

2020年7月23日,海南文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长征五号发射与飞行期间特写(拼版图片)。

从“火星”看地球

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任务艰难,但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不曾却步,而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发现火星曾经有水,甚至现在还存在水的若干证据,极大激发了人们在火星寻找生命的热情,也成为当前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

此次除了实现火星制动捕获、探测器进入/ 下降/ 着陆/ 巡视、远距离测控通信等工程目标外,“天问一号”还肩负着很多科学任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等人在7月13日《自然·天文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详细介绍了这5大科学目标,分别是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表面物质组成、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物理场与内部结构。

“天问一号”的环绕器携带了7台科学载荷,包括高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分析仪、磁强计、次表层雷达等,可用于对火星开展全球性、普查性综合探测,并为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链路;火星车携带了6台科学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探測仪、气象测量仪等,可用于在着陆区开展区域性、精细性巡视探测。通过这些科学仪器,可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方面的科学探测,有利于建立起对火星全面而基础的认识。从科学上讲,“天问一号”是对火星形态、地质学、矿物学、空间环境、土壤和水冰分布等进行研究的最全面的任务。

此外,通过“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不仅能极大拓展我国对火星的认知,而且可以牵引和带动我国航天和相关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次火星探测起点很高、难度极大,必须采用许多新技术才行,因此它带动了不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的发展,促进了大批创造性的发明和技术应用。

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就使用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多项“黑科技”,例如,火星车使用的热控材料是新型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它很轻,隔热性能很好。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等反过来又可用于国计民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由此可见,对火星的探测和研究不仅局限于火星本身,还包括火星与太阳系的演化,以及对地球的认识。我们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仅在地球上去认识地球是远远不够的。

“天问一号”见证中国太空征程

从“ 东方红一号”升空到“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其间,不仅完成了第一次发射卫星、第一次载人航天、第一次深空探索等成就,而且还完成了北斗组网、天宫空间站搭建等壮举。

从进入太空到探索宇宙,中国人民凭借着自强不息的努力,不断开拓进取,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时代。在航空航天技术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永不停止。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发射时间: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1970年,中国航天史“元年”。这一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有能力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约为1米,重量173千克,设计寿命20天(实际运行28天),主要是为了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同时还有《东方红》音乐装置。在当时,“东方红一号”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方面都要优于其他的卫星。“东方红一号”是中国第一款发射成功的人造卫星,虽然其功能相对简单,但却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是中国在航天之路上披荆斩棘迈出的第一步。

“神舟五号”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到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五号”是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主要任务是检验载人飞船的生活环境,检测飞船系统的工作性能及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最终载人飞船在完成了一天的飞行任务之后顺利返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民真正地进入到太空之中,成为航天大国和强国。

“嫦娥一号”中国人的探月之旅

发射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

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而古今中外关于月亮的文字记载和传说更是多不胜数。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实现首次载人登月,而“嫦娥一号”则是中国人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月球。

“嫦娥一号”主要任务是绕月球飞行,通过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方式对月球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为后续探索积累经验。在按计划完成了494天的工作使命后,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天问一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发射地点: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天问之名来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发并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预计明年2月左右到达火星,并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

当然,发射成功只是火星探索的开始,“天问一号”也只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的难关在等待着,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成功完成使命。

海外热议“天问一号”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7月23日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升空,开启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这引起海外科学界及媒体广泛关注与热议,一大焦点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务计划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

中国此次火星探测任务包含环绕、着陆和巡视等部分,是“首探火星能够做的最具雄心的事情”。如果“天问一号”按计划抵达火星,将把中国太空探索事业向前推进一大步。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专家约翰·洛格斯登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天问一号”任务将是首个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这三个目标的火星探测任务。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行星地质学家雷蒙德·阿维森说,火星很大,地质历史也很复杂,“天问一号”收集的数据将使研究人员了解现有探测器未曾涵盖的位置。

——英国《自然》杂志

火星登陆是太空探索中最具挑战性的壮举之一,此前从未有国家在首次探索火星任务中就做到环绕、着陆和巡视“三连胜”。

——美国《科学》杂志

如果“天问一号”任务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探测器软着陆的国家。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天体生物学中心胡安·安赫尔·巴克里索

“天问一号”是雄心勃勃的太空任务,不仅因为它将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巡视,还因为这项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执行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德国之声网站

这次火星任务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突破。由于深空环境的不同,在火星探测中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与之前成功的嫦娥探月任务相比会有很多技术上的新挑战。

——英国萨里大学工程和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高扬

“天问一号”任务将充满挑战。不过,人类对火星环境的认识、导航和控制技术的改进,以及此前任务中的经验累积,都有助于提升新任务的成功概率。中国此前的“嫦娥四号”任务非常成功,获得了很好的经验,已经展示出中国具备成功实施火星任务的所有关键能力。

中国此次火星任务的科学目标是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这有利于建立起对火星全面而基础的认识。

——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执行主席、萨里空间中心教授马丁·斯威廷

从科学上讲,“天问一号”任务是研究火星形态、地质、矿物学、空间环境以及水冰分布最全面的一项任务。

——美国资深太空记者、《月球热:新太空竞赛》作者莱昂纳德·戴维

一种普遍的假设是,火星这颗红色星球曾经拥有像地球一样的全球磁场,但当炽热的内核冷却下来时,火星逐渐失去了磁场这个防护罩,暴露于太阳风和辐射之下,大气层变稀,表面流动的水也随之消失。虽然此前有研究找到了相关证据,但科学家们渴望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天问一号”将在火星轨道和表面等处的探测中提供更多数据,对于人类研究火星非常有幫助,希望中国团队能够与国际同行共同揭开火星环境演变之谜。

——美国行星学会主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与太空探索学院教授吉姆·贝尔

猜你喜欢
火星车天问火星
沙尘暴让火星车差点丧命?
火星车的危险7 分钟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前传”
玩转火星
火星车越野赛
揭秘“天问一号”火星车
“天问一号”的绝招
火星!火星!
《读屈原〈天问〉之一》
屈原诗·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