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下部分胃部疾病相关性分析

2020-08-26 12:14朱时燕周郁芬忻笑容袁晓琴许兰涛吴云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感染率息肉胃炎

朱时燕, 周郁芬, 忻笑容, 袁晓琴, 许兰涛, 吴云林,陈 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上海 20180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作为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由马歇尔和沃伦发现。它被认为是胃癌发生及环境中重要的可控因素之一,在国际H.pylori京都共识(2015)[1]和H.pyloriMaastricht Ⅴ共识(2016)[2]中都将H.pylori感染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并认为H.pylori感染和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根除该细菌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作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因之一[3],在多种胃部疾病中均有检出。其与胃部多种疾病的发病相关研究已屡见报道, 但对于胃部疾病间不同病理分型的H.pylori感染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H.pylori感染与胃部相关疾病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类型的关系,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进而在临床上结合临床表现针对性地治疗H.pylori感染,对于降低H.pylori感染带来的疾病恶化风险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镜中心内镜下初步诊断胃息肉、疣状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研究,纳入的患者均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病理分型,入选患者均排除胃肿瘤及癌变,并排除最近1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及抑制胃酸制剂,半年内服用该类药物连续超过1周,曾经抗H.pylori治疗的患者。另选上消化道癌(包括食管癌和胃癌)患者,同步分析H.pylori感染情况。H.pylori感染诊断标准依据2012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3]。所有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病灶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测。

1.2 分组方法入选患者根据病理学和内镜下表现分组,胃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分为: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腺息肉。疣状胃炎内镜检查时为胃窦和/或胃体黏膜有3个以上直径为0.3~0.5 cm隆起,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界限清楚,少数呈不规则长条形,中央凹陷,充血、糜烂。其中病变隆起较低,顶部凹陷大而浅的视为非成熟型,隆起的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状凹陷小而深视为成熟型。消化性溃疡则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部位分为食管癌和胃癌两组。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胃息肉患者共计971例,男364例,女607例,年龄(55.35±12.57)岁(11~88)岁;其中胃息肉又分为炎性增生和腺息肉组,患者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患者共计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58.46±8.88)岁(40~81)岁,其中非成熟型和成熟型组患者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共计1 421例,男1 005例,女416例,年龄(51.51±15.23)岁(9~88)岁,其中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患者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食管癌患者共计131例,男100例,女31例,年龄(65.37±9.93)岁(40~87)岁,其中胃癌和食管癌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各分组间年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临床资料如表1所示。

2.2 各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析本研究中共计入选患者2 589例中H.pylori阳性患者共1 091例,阳性率为42.14%。而971例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阳性患者共185例,阳性率为19.05%,其中病理类型发现743例为炎性增生,228例为腺息肉。炎性增生性息肉患者H.pylori阳性患者180例,腺息肉患者H.pylori阳性患者5例,感染率分别为24.23%、2.19%,腺息肉H.pylori感染率明显较炎性增生性息肉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6例疣状胃炎患者中,非成熟型36例,成熟型30例,其中非成熟型疣状胃炎H.pylori阴性32例,阳性4例,感染率11.11%;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H.pylori阴性25例,阳性5例,感染率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421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中H.pylori阳性患者883例,感染率62.14%。其中62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H.pylori阳性患者467例,感染率为74.48%。794例胃溃疡患者中H.pylori阳性患者416例,感染率52.39%。统计学分析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ylori感染率高于胃溃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3例复合性溃疡H.pylori阳性患者77例、感染率为74.76%。39例食管溃疡H.pylori阳性患者4例,感染率为10.26%。上述结果显示,各组除食管溃疡外,均有较高的感染率,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复合性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率大于胃溃疡,而食管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率较低。

13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纳入胃癌患者99例,食管癌患者32例。其中99例胃癌病例中,H.pylori阳性患者11例,感染率为11.11%。32例食管癌病例中,H.pylori阳性患者3例,感染率为9.38%(见表2)。

表2 各组H.pylori感染率分析

2.3 各组患者不同病理类型间H.pylori感染率比较

胃息肉患者743例胃炎性增生性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共424例,H.pylori阳性113例,增生性息肉共319例,H.pylori阳性67例。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26.65%、2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6例疣状胃炎患者中,病理类型伴有肠化共41例,其中H.pylori感染者3例,感染率7.32%;黏膜慢性炎症25例,其中H.pylori感染6例,感染率2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考虑病例较少,与其他文献结果略有不符。

99例胃癌患者中,病理类型:腺癌91例,H.pylori感染阳性10例;印戒细胞癌8例,H.pylori感染阳性1例,感染率分别为10.99%、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不同病理分型H.pylori感染率分析

2.4 各组患者不同性别H.pylori感染率比较胃息肉患者中男性患者364例,女性患者607例,男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69例,感染率为18.96%,女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116例,感染率1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疣状胃炎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5例,感染率为13.16%,女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4例,感染率为14.29%。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患者1 005例,女性患者416例,男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716例,感染率为71.24%,女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245例,感染率为58.89%,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消化道肿瘤患者中,胃癌患者男性73例,女性26例,男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8例,感染率为10.96%,女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3例,感染率为11.54%;食管癌患者男27例,女5例,男性患者H.pylori感染者3例,感染率为11.11%,女性患者无感染。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各组不同性别H.pylori感染率分析

2.5 各组患者不同年龄段H.pylori感染分析胃息肉患者中<50岁患者280例,H.pylori阳性患者感染率27.14%;50~70岁的患者612例,H.pylori感染率为16.99%;>70岁患者79例,H.pylori感染率为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疣状胃炎患者中<50岁患者11例,H.pylori感染率为0;50~70岁患者51例,H.pylori感染率为17.65%;>70岁患者4例,H.pylori感染率为0。组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消化性溃疡患者<50岁患者597例,H.pylori感染率为69.68%;50~70岁患者686例,H.pylori感染率为57.29%;>70岁患者138例,H.pylori感染率为53.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癌及食管癌患者中50~70岁患者85例,H.pylori感染率为8.24%;<50岁患者6例,H.pylori感染率为0;>70岁患者40例,H.pylori感染率为1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各组不同年龄段H.pylori感染率分析

2.6 胃息肉组不同部位H.pylori感染率分析971例胃息肉患者的胃息肉分布情况为:胃窦326例、胃角23例、胃体412例、胃底141例、贲门69例。胃窦、胃角、胃体、胃底、贲门分布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25.15%、34.78%、13.83%、9.93%、34.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胃息肉分布部位与H.pylori感染率分析

3 讨论

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已获得公认[4],且在多种胃部疾病中均有检出。其与胃部多种疾病的发病相关研究已屡见报道, 但对于胃部疾病间不同病理分型的H.pylori感染研究较少,由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H.pylori感染与胃部相关疾病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的关系,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并在临床上应结合临床表现针对性地治疗H.pylori感染,对于降低H.pylori感染带来的疾病恶化风险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胃息肉是一种胃黏膜上皮隆起样良性肿瘤病变,无明显特征性症状,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偶有呕血症状。临床多采用胃镜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胃息肉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胃息肉的成因目前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造成黏膜上皮或腺体的过度增生形成。相关研究[5]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胃癌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临床极为重视胃息肉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期降低胃癌发生率。相关文献[6]表明,胃息肉与H.pylori密切相关,但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与H.pylori感染关系并不一致。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还有错构瘤性息肉等少见类型。胃息肉的发病机制不明,很多研究报道[7-10]认为H.pylori感染同炎性息肉相关,由此,其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探究。本组研究中发现,炎性、增生性息肉等患者在H.pylori感染率并不一致,炎性胃息肉、增生性胃息肉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和报道一致[11],且本研究显示胃底腺、腺瘤性息肉形成与H.pylori感染相关性较小,和文献报道相似[12]。多数国外报道胃底腺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很低,提示H.pylori感染可能与胃底腺息肉呈负相关[13]。一篇报道发现2例未感染H.pylori的多方胃底腺息肉患者在获得H.pylori感染后息肉几乎全部消失,残存息肉的大小亦也大程度地减少,然而在根除H.pylori后息肉反而再次增大[14]。本研究发现,胃息肉位于胃窦、胃角及贲门,其H.pylori感染率较其他部位更高,这与多数文献相符。不同部位、不同年龄段、不同胃息肉类型H.pylori感染均不一致,提示H.pylori感染治疗可能为胃息肉治疗的一项可能性重要措施,临床应加以重视。且有研究[15]发现,所有的胃上皮息肉均有恶变潜能,因此对胃息肉的患者,无论息肉大小及性质如何,均应及时处理,并尽可能随访观察,这样有利于防止胃癌的形成。

疣状胃炎主要有上腹痛症状,此外还可有反酸、腹胀、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无症状,这些都与一般的胃炎无特异性区别,疣状胃炎除了内镜下的特征性表现外,多数人认为其病理组织学也无特异性改变。有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与痘疮样胃炎发生密切关联,鉴于其有更高的H.pylori感染率,病理改变存在相当比例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理由考虑将其(特别是成熟型)作为一种癌前疾病,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随访观察和深入细致。本研究疣状胃炎病理类型伴有肠化者H.pylori感染率低于黏膜慢性炎症者,此结果与较多文献不符,考虑病例数较少,拟进一步收集更多病例再行研究。

消化性溃疡好发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临床上多因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黑便等不适就诊。有研究[16]报道,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与本研究相符。且既往研究[17]曾收集资料发现,上海市嘉定区胃镜下消化性溃疡检出率为13.62%,略低于相关文献报道,在病因学分析方面,普遍共识引起消化性溃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H.pylori感染,有无H.pylori感染决定着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案的选择,消化道溃疡H.pylori阳性患者占总数的71.64%,但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尚未提及,由此本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复合性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率更高,男性患者H.pylori感染率较女性患者高,且年龄越轻,其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越密切,故早期发现及根除H.pylori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至关重要。

胃癌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结果,大量研究[18-20]表明,H.pylori与胃癌等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且研究认为H.pylori感染一般遵循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演变过程,由此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发现胃癌与食管癌在H.pylori感染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越大,H.pylori感染率也随之升高。且研究证实一旦感染H.pylori,不经治疗难以自愈[21],故尽早根除H.pylori在防治消化道肿瘤方面十分重要。

因此,探讨H.pylori与胃部疾病的关系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此,我们总结并分析了部分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力求探讨胃部疾病与H.pylori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H.pylori感染可致炎性因子异常释放,引起胃黏膜炎症发生,并激活黏膜修复机制。众多证据表明,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22-24]。如不对H.pylori感染加以根治,将导致炎症反复及黏膜修复而引起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常增生现象的发生,长期易致癌变结局。临床应对H.pylori感染患者加以根治,缓解和控制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常增生等疾病进展,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结合临床表现针对性地治疗H.pylori感染,对于降低H.pylori感染带来的疾病恶化风险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感染率息肉胃炎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2012~2016年江苏丹阳市省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四问”慢性胃炎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