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丰收与藏粮于技

2020-08-25 01:58夏青
农经 2020年8期
关键词:夏粮气象小麦

夏青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强调,吉林省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現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较2019年增长0.9%。夏粮再获丰收,奠定了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的基础,为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增强了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而夏粮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尤其在这特殊的一年,从播种到收获,科技在整个夏粮生产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夏粮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虽然只占到20%,但夏粮中的主体农作物小麦是我国民众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占我国民众口粮结构的50%,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7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比上年增加120.8万吨(24.2亿斤),增长0.9%。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据悉,虽然今年夏粮播种面积略减,但单产产量提高,较2019年增长1.6%,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这也是夏粮丰收的重要基础。而单产产量的提高,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

夏粮产量创新高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2020年夏粮产量数据。

数据显示,根据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区、市)的调查,2020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6172千公顷(39259万亩),比2019年减少181.6千公顷(272.4万亩),下降0.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2711千公顷(34066万亩),比2019年减少273.5千公顷(410.2万亩),下降1.2%。

与此同时,全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5456.5公斤/公顷(363.8公斤/亩),比2019年增加83.4公斤/公顷(5.6公斤/亩),增长1.6%。其中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798.0公斤/公顷(386.5公斤/亩),比2019年增加101.9公斤/公顷(6.8公斤/亩),增长1.8%。

正是单产产量的提高,使全国夏粮总产量在播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4281万吨(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24.2亿斤),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13168万吨(2634亿斤),比 2019年增加75.6万吨(15.1亿斤),增长0.6%。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介绍,2020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秋冬播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受市场需求和种植效益等因素影响,一些夏粮主产区主动扩种蔬菜、油菜籽等经济作物,适当调减小麦播种面积。二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季节性休耕制度推广实施,相关地区主动调减小麦播种面积。为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在华北平原一些地区将季节性休耕制度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相结合,实行“一季休耕、一季种植”种植模式。比如河北省在地下水超采区廊坊、保定、邯郸和雄安新区等47个县(市)组织实施季节性休耕限采措施,冬小麦播种面积减少较多。

夏粮单产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小麦整体长势良好。冬小麦播种期间,主产区大部地区底墒充足,小麦基本能够一播全苗,出苗质量较高;越冬期间,麦区温度偏高,墒情适宜,实现壮苗安全越冬,分蘖充足;返青拔节和孕穗抽穗期,各地光温水条件总体适宜,一、二类苗占比普遍高于上年同期;灌浆成熟期,以晴好天气为主,昼夜温差大,利于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品质提高,特别是收获时没有出现高温干熟和持续阴雨,确保了夏粮顺利归仓。从现场查株数粒情况看,今年冬小麦亩穗数普遍多于上年,穗粒数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是田间管理加强,后期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针对暖冬气候会导致小麦后期条锈病和赤霉病易发多发特点,各地及早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监测预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小麦后期“一喷三防”专业化服务,有效防控病虫害,没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大的危害。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小麦返青期间田间管理、农资供应等产生一定影响,但后期各地加强了农资调运和小麦田间管理,总体看疫情对小麦生产未产生大的影响。

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

5G、卫星、大数据、互联网、智能机械……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走进农田,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生产的方式,农业科技也不再是“高大上”的“新潮玩意”,而是早已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寻常百姓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从“经验”到“技术”

农业大省吉林地处“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坚持科技兴农,保障粮食安全,至2019年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突破700亿斤。2020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超855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90%。

吉林省大安市佰澳格林农场66岁的种田“老把式”韩富望,过去种水稻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跑到稻田里开闸放水,放水量多少全凭多年的经验掌握。如今,他只要操作电脑,就能实现自动开闸放水。

他管理的稻田被分成整齐的田间地块,每个地块进水阀门处配置了水位传感器,每当田里水位发生变化,感应器就会实时传递信息,再由智能系统自动运算发出指令,实现灌溉水自动化管理。水渠旁立着的长管子是流量检测仪,该仪器用于自动测量渠内水流量,通过记录分析达到节水灌溉、精准灌溉的效果……

“实际生产中我们也应用了大量的智能机械,包括无人的植保机、无人的插秧机、无人的收割机等。”大安市佰澳格林农场技术负责人葛艳俊说。

为了让粮食生产工作更加高效,吉林省还采用了卫星等高科技手段辅助农民种田。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农林领域应用负责人曲春梅介绍说,过去勘察农田种植面积,需要工作人员一步步去丈量计算,现在应用“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获取农作物的影像数据,工作人员不仅可以直接在影像上識别耕种作物的类型和面积,还能够通过影像信息分析判断作物的苗情长势、干旱程度,进行产量估算等。据介绍,这一技术已经在吉林省农安县等开展试点。

新型多光谱相机研发者、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军强介绍说,过去农民种地主要靠经验,根据肉眼观察农作物判断长势,这样的传统方法存在精细度不足等缺陷。而光谱相机的查看轻松便捷,图像可以直接形成农情处方图,农民便能对症下药,为农田精准“把脉”。云端大数据平台则进一步降低了光谱相机和光谱数据的使用门槛,普通种植者也能使用。该项技术已经在吉林、山东、新疆等地开展试点。未来,农户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作物的出苗率、长势、病虫害等进行科学便捷的田间管理。

“体力活”变“技术活”

开着越野车在农田边绕上一圈,打开手机APP,哪里旱了点哪里,田间喷灌系统自动开始浇水……这已经是河南省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的“日常操作”,2000多亩地从种到收,满满地都是“科技范儿”。

邱守先流转的2100亩地位于河南省商水县打造的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在这片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里,不仅有一流的基础设施,还配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农用直升机等“硬核”装备。这里还建设了一座田间气象站、一座土壤墒情监测站、物联网监控20套,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将所有现代化农业设施联系起来,提供着数据监测、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

通过智能物联网APP,地里所有自动喷灌阀门列表一览无余,一个阀门控制着三到五个喷头,可以浇地0.75亩。“过去雇人浇地,一个人一天最多浇10亩地,一亩地光人工费都要七八十,现在我动动手指头就能浇完所有地。”邱守先说。

同为种粮大户的河南滑县合作社的杜焕永,从建筑工人转型成为一名职业农民经理人,流转耕地2000多亩,托管耕地5000多亩,服务土地总面积达到3.9万亩,服务农户2200多户……他的“底气”来自合作社院里停着的几十台“大家伙”。“过去是铁犁牛耕,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收一亩小麦。现在开着收割机一天能收120亩。”杜焕永说。

河南省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付小键介绍说,过去,人背着农药到田里一步一步打药,一天下来干不到10亩地。现在飞机飞过一遍,药就喷好了,一天300亩不是问题,效率又高、成本又低,干活也更轻松了。他说,以一天500亩地的作业量来计算,植保无人机相比人工一天节约成本约4500元。

在河南滑县的“农管家”服务平台上,农民可以手机“下单”,足不出户就能请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完成除草、打药、浇水等田间管理。“现代农民坐在家里就能迎丰收,这就是农业科技的魅力。”滑县白道口镇种粮大户黄国兴说。

在河南省南乐县后翟村,一排排半固定式喷灌头像“卫士”般矗立田间,这套“智慧水肥”系统能根据小麦生长规律、土壤水分、土壤性质等因素进行自动灌溉,特别是在今年病害干旱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小麦病害影响。当地关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关良感慨地说:“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

在河南省临颍县,5G技术走进了农田。7000亩的5G智慧数字农业种植区里,植入了5G智能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检测仪等设备,全天候物联网土地墒情检测、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灌溉,5G设备的应用不仅帮助快速应对农业灾害,还能节省30%的化肥农药、50%的灌溉用水、50%的人工,亩均效益提升15%以上。

从育种,到种植、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加工的粮食生产全链条,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目前,河南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技术指导粮食生产全流程。

“无人农场”成现实

机械化、智能化是今年夏收的亮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但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有30—40年的差距。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农机产业市场持续调整,处在剧烈的痛苦转型期、爬坡期。如何尽快整合技术、人才等产业资源,推动国内农机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其迫切。

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向社会公布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名单。其中,雷沃重工牵头成立了“谷物收获机械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雷沃重工副总裁朱金光表示,联盟建设的初衷是要解决科研和生产当中的孤岛现象,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联盟聚合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六家科研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16家高校,14家行业骨干企业等在内的近40家单位的优势科技实力和创新资源,开启了上中下游协同攻关、农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新模式。

在今年6月的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现场,中国农业装备领域的企业雷沃进行的全程无人驾驶作业演示,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智慧种地”的全过程。

在金黄的麦田里,先是雷沃谷神无人驾驶小麦机主从导航系统收获卸粮作业,然后无人驾驶雷沃欧豹拖拉机牵引液压翻转犁、深松机对收割完的地块进行耕整、深松作业,并实现了作业后自动入库。接着安装了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阿波斯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将玉米种播下,同时实现漏播重播报警、播种粒数统计、作业速度监控、作业面积统计等功能。最后安装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无人喷杆喷雾植保机,按照设定的参数自主完成植保作业。

就这样,从夏收到夏种,再到田间管理,整个粮食生产作业流程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农机作业全程覆盖,“无人农场”成为现实。

雷沃重工战略总监兼e田科技总经理田大永表示,“全程无人驾驶”还蕴含着看不到的高科技——在产品作业期间,安装了智能作业监测设备的无人驾驶农机,可以将作业数据实时传送到雷沃智能农事数字化平台,融合作物、环境和农机作业系统,监控作物生长全程。

经统计,从1998年成立至今,雷沃重工已累计向市场投放各类农业装备250余万台,对中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贡献度达到40%以上,在小麦收获环节贡献度更是超过60%。

变“靠天吃饭”为“看天管理”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范化解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是关键之一。今年的夏粮丰收是在经历了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病虫害,春耕春播又遭遇疫情防控等重重灾害与影响下取得的,其中就有气象部门的助力。

据了解,自5月21日启动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以来,为保障夏粮颗粒归仓、夏种有序开展,气象工作者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全力为“抢天时、夺丰收”提供科技支撑。

中央气象台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李森表示,小麦成熟后要抓紧收割。如果遇上“烂场雨”,会造成小麦倒伏落粒、发芽霉变。气象部门精准的成熟期预测和精细的格点化预报及时传递至“三夏”服务一线,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上线“三夏”重点地区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为全国9万多名跨区作业农机手,送上所在地区最新天气信息和灾害预警产品。

在产粮大省河南,省气象部门今年综合利用作物观测自动化识别技术和遥感监测,精准评估小麦生长情况,并制作夏收进度图,为麦收管理提供决策支撑。为保证气象信息精准直达、指导生产,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为种粮大户和农机手量身打造智慧“新农具”。

河南省商水县张庄乡种粮大户周群元手机里的“海为云”智能灌溉App,土壤墒情、阀门控制、灌溉策略等一目了然。App的数据来自高标准农田里的气象站。“今年经过灌溉的麦地亩产达到1200斤,比普通麦地高出300斤左右。”周群元说。

像这样的智慧“新农具”,还有安徽的“惠农气象”、广东的“广东农气”、辽宁沈阳的“农气通”……气象部门不断探索“云+端”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气象大数据等科技优势,融入农业生产多个环节,帮助农民从“靠天吃饭”逐步向“看天管理”转变。

基于精细化格点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实现了逐日动态预报,预报时效达到240小时、空间分辨率5公里,为灾害防范打足提前量;

利用农业气象灾害指数模型和精细化作物生育期同化技术,“倒春寒”、晚霜冻落区和等级预报实现定量化,为科学开展灾害影响评估提供有力支撑;

借助促病指数模型,动态预报小麦赤霉病气象适宜条件等级,早鸣响哨,病虫害防治工作前行一步;

借力“云+端”的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和农业气象大数据,实现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的历史反演和灾害库构建,为不同时空尺度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奠定基础。

……

在安徽,气象部门为全省380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集农田自动观测、作物实景观测等于一体的智能观测网,在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小麦等作物对比观测试验,遴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农业部门共建气象服务示范推广基地……初步形成现代农业气象智能观测—试验示范—精准服务模式,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在今年先后打赢“虫口夺粮”战、抗旱节水战、夏粮抢收战。

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农气专家左晋表示,抢收需要天气连续晴好,但抢种插秧却需要足够的降水。在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贵州,农作物种类丰富,气象服务需求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面对“挑剔”的服务对象,气象部门利用农业气象大数据寻找突破口,针对全省500亩以上的坝区,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挖掘,综合研判温度、降水、日照、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主导产业气候适宜性等因素,因地制宜提供精細化智慧型直通式气象服务。

今年以来,黑龙江全省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现气象干旱。气象部门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利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现代业务指挥系统,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农田催下 “及时雨”。

在作物品种、土地肥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农业政策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量丰歉、品质优劣和成本高低。因此,作物产量预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监测气象条件、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过程。

高准确率的预报预测,离不开多年来气象科技成果的沉淀。今天,作物气候适宜度、灾害强度等指数,已成为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利弊影响的基础,卫星遥感资料和通过作物模型模拟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数据,已是定量分析全国作物长势的关键……

目前,国家气象中心研发了基于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关键气象因子、气候适宜指数等统计方法与作物生长模型相结合的动态集成预报技术。预报时效达到在作物播种后逐月和逐旬的滚动预报,预报空间尺度现已拓展至主产区、主产省、主产地市及主产县。

客观、定量、动态、准确的优势,让气象部门每年的夏收粮油作物和主要秋收作物及全年作物产量预报,成为决策部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安排生产的重要参考。据悉,气象部门对全国作物产量预测的准确率达98%。

猜你喜欢
夏粮气象小麦
气象树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全国夏粮又获丰收,总产量14174万吨,比上年增长2.1%
文章有象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