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亚
自然野趣的户外游戏放飞了幼儿的天性,能充分满足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交流的需要。我园以“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为引领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户外游戏的区域规划、游戏主题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多轮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完整的课程架构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关注幼儿的游戏行为、关注幼儿游戏中所面临的问题,以丰富的支持策略让幼儿不断深入持续的游戏,不断获得新经验,在自然和游戏的有效融合中, 让幼儿的发展清晰看见。
异地搬迁 重塑区域
户外游戏区域的合理规划不仅影响户外游戏活动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和持久性。在前期的户外游戏实施中,我们发现各区中时常出现有的幼儿无所事事,有的幼儿奔跑打闹,有的幼儿形单影只,脱离在游戏之外。显然,各区处于“闭门造车”的游戏局面,想要打开这样的局面,必须从幼儿园户外游戏实施的全局出发,优化区域的规划设置,为区与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交往提供便利,这是户外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老师的意见征询汇总、与孩子的讨论交流,我们决定将个别区域进行异地搬迁。“异地搬迁”不是对原先的户外区域设置全盘否定,而是在游戏的自我审视中进行调整与优化。如“欢乐剧场”游戏从原先比较孤立的轮胎山位置异地搬迁到“野趣树林”游戏旁边,“乡村公路”游戏从原来比较独立的一块场地异地搬迁到操场西面的跑道上,将原先设立于操场中间草坪上的“小镇印象”游戏搬迁到“乡村公路”与“开心农场”中间区域,这样的调整,让六大户外游戏区域——“开心农场”“小镇印象”“泥沙部落”“乡村公路”“野趣树林”“欢乐剧场”串联成一个“L”形。其中以“乡村公路”游戏为中心轴,让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担当起了“跨界”游戏的枢纽作用,通过乘坐公交车可以到达想要去的其他游戏区域。异地搬迁,不仅仅是将原有的游戏材料与内容根据新的场地进行重新布局,还需根据孩子的游戏需求、游戏水平、游戏经验等进行调整,在游戏内容的设置上做好加减法。如“乡村公路”游戏中舍去一些买卖类的游戏,根据游戏需要生成一些与交通紧密相关的游戏内容,如设置“停车场”“交警岗”“加油站”“修车铺”“公交站”等游戏,追随孩子的游戏兴趣不断丰富“区中区”。
异地搬迁,让我园的户外游戏更加彰显出其独特个性,设置更适宜、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虽然搬迁初,游戏环境是陌生的,但是游戏内容却是亲切的,幼儿能够无阻碍的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去对话环境,用行动去与材料、环境建立有效关联,去重新熟悉、定義每个区域,在重塑中顺利完成搬迁。
幼儿为本 创设环境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提到,“游戏是发展自律和提高语言、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工具。创设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儿童提供参与深度游戏的机会。环境是游戏的背景,为游戏提供了内容、背景和意义。”因此,在开展新一轮的户外游戏时,我们需要对各区域的环境进行再创设,营造出浓郁的游戏氛围,满足幼儿深入游戏的需要,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
共同商讨,划分区中区
面对不同的孩子,他们想法不同,需要不同,所以对游戏的想法也不尽相同。如在创设“小镇印象”游戏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就与幼儿一同讨论在户外的场地上可以玩什么游戏?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孩子们的兴趣。通过交流发现孩子们对角色扮演、买卖、制作等游戏较感兴趣,于是结合讨论情况与游戏区域宽敞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区中区”游戏的设置,创设了“生活馆”“美食馆”“工艺馆”“休闲馆”四大主题区域。利用白色 pvc管架和咖啡色圆点布艺相整合,营造出自然本色的环境氛围。pvc管架的投放使“小镇印象”游戏环境整体风格统一、协调美观,同时也呈现出了空间规划和区中区隔断的效果,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自由活动、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保证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区域及游戏同伴。
就地取材,满足游戏需要
一草一木皆课程,对老师来说,幼儿园户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来说,那里就是游戏的天堂。一棵草、一棵树、一朵花、一粒沙,都可以用来游戏,玩出新花样。“开心农场”游戏里,有一些砍下来的树枝、树叶、油菜杆,这些都是小朋友搭建帐篷的材料,只见他们两两合作,把粗粗的树枝扛起来,靠在树上,调整角度,架成帐篷的造型,再盖上一块废旧窗帘布,用树叶和油菜杆放在布上进行装饰,一顶漂亮的帐篷完工了,孩子们躲在他们的“秘密基地”里生发出各种游戏。“小镇印象”游戏里,跑道边不起眼的落叶、树枝等自然材料是孩子们游戏时的宝贝,幼儿能大胆利用自然环境中树枝、野草等其他材料进行泡茶,利用树叶、树枝等自然材料在工艺馆制作饰品等,利用树叶在生活馆制作烤串,在美食馆进行各种美食的加工制作和买卖。多样化自然材料的加盟,满足了不同幼儿的游戏需要,在创造性地表现游戏中提高着自身的游戏水平。
丰富环境,体现幼儿主体
预设、生成新的游戏都离不开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渲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能充分感知游戏、创生活动。在丰富游戏区环境时,我们从共同制定游戏规则、记录游戏困惑及思考、汇编游戏故事册三方面着手引导幼儿参与创设,这些都离不开孩子图文结合的表征记录。如在“野趣树林”游戏中,孩子们用稚嫩的图画绘画了他们眼中的“蝴蝶”“蚯蚓”“西瓜虫”……绘画了游戏区中材料的使用注意点,也绘画了他们和同伴的趣味游戏故事,这些表征不仅丰富了游戏区的环境呈现,也时刻体现着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参与性。
多元举措 推进联动
我园的户外游戏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六大户外游戏彼此间隔一段距离,孩子们在本区域内与同伴、环境进行游戏互动时,对其他游戏区也充满了参与、探究的欲望。为支持孩子的兴趣,老师决定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孩子们走出“小镇”、走出“树林”……通过介入不同的游戏,孕育出丰富的游戏内容,有效实现游戏间的联动,在同龄互动、异龄互动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混龄激发联动的愿望
混龄混班游戏是有效的户外游戏模式,不同大小的孩子在混龄互动中能进行同伴互学、经验互享,特别是面对小班语言表達能力相对较差、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孩子,混龄模式能让他们在游戏的情境中主动学、大胆说。
“野趣树林”的照相馆游戏中,中班的孩子负责给小班的弟弟妹妹“拍照”,画了一会儿,中班的一位小姐姐说:“每次都画得差不多啊,真没意思。”另一位小哥哥说:“不然怎么办呢?”小姐姐对小班的妹妹说:“妹妹,你去问隔壁小舞台的小朋友借一点道具过来拍照吧!”小妹妹不敢动了,旁边的小哥哥说:“我带你一起去。”妹妹就高兴起来:“好的。”两个人高兴地出发了。就这样,一次简单的游戏联动在大龄孩子的帮助下完成了,混龄游戏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在游戏中联动的愿望。
材料搭建联动的支架
材料是游戏开展的依托,是游戏开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不仅能丰富游戏内容,挖掘角色行为,更能增加游戏情境,串联游戏内容,提升游戏水平。在户外游戏开展过程中,材料搭建起了游戏联动的重要支架。
“泥沙部落”中的挖土机满身都是泥土,紧邻的“乡村公路”上有个“洗车行”,于是孩子们生发了将挖土机推进洗车行洗干净的想法,并且马上行动起来。洗车行里有人工和自动化洗车两种方式,在一番商量后,他们决定一辆车子用自动化洗车,将车子停好按下按钮就行。另一辆车子用人工洗车,工作人员用水、抹布等进行擦拭。在等待洗车的过程中,“泥沙部落”中的小朋友也不闲着,坐着公交车去“欢乐剧场”看演出。
每个游戏区材料的投放都蕴藏着隐性的教育价值,为孩子们建构了一个相互交往的平台,有了材料的支撑,游戏间的互动、联动更加自然,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联动的乐趣,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
角色支持联动的发展
户外游戏给予了幼儿更广阔的游戏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幼儿更大的游戏自主权,所以他们往往并不满足于和环境和材料互动,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不同角色体验的需求与行为,在此过程中幼儿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我们只有通过放手支持幼儿的每一次角色体验,才会在区域与区域间不断生发新的情节,在实践中生动演绎、深入发展。
“乡村公路”设立“公交站台”后,其他游戏区的小朋友会以“乘客”的身份在车站等候公交车开来,通过“乘车”游戏,孩子们知道在车站等车,有序上车的乘坐规则。公交车将孩子们输送到不同的游戏区域时,知道汽车如果没有油了要到加油站加油,如果小交警发现司机不按路线驾驶的行为会被开罚单,让孩子们对乡村公路游戏的规则和场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小乘客体验活动为孩子们铺设了一条从知识向实践转化的道路,以角色体验的有效支持促进幼儿游戏的深入发展。
我园的户外游戏在不断调整、改变与支持中日趋成熟、完善,我们从小处着手,尊重孩子的意愿,敏锐抓住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和创生灵感,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在充分体现儿童本位理念以及追随幼儿游戏的变革中,让幼儿的学习镶嵌在户外游戏之中,让幼儿的发展蕴含在环境、材料和活动之中。
(常熟市谢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