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
校园特色文化景点积淀着历史、传统和教育的价值,彰显着学校教育的特色与哲学精神,既微妙至深又生动自然。近年来,我们黎里小学利用原地改建的契机,聚力建设系列景点,着力孕育阳光教育文化的生机。
融合一种文化:地域特色
从校园文化的构建本身看,地域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教育人文资源,拓宽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学生成长看,地域文化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同时,地域的经济需求、价值判断和文化习俗通过校园文化可以有选择地作用于学生。从文化形态看,地域文化进校园,形成了一种鲜明而独特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再生和创造。
黎里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十分注重家风传承。其中,厅堂文化就是实证。厅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取堂名,或标示品德操守,或激励家族发展,或彰显文化品位。“德芬”、“礼耕”、“闻诗”和“敬承”是本镇几个著名厅堂的堂名,无不体现着黎里人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对现代人的发展,依然有很好的启迪与指导作用,教育人们要注重道德礼仪的培养、追求诗意生活的营造,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严谨谦虚的学习态度。
学校在社会上存在,学生在社会中生活,都无法回避优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劣质地域文化的侵蚀。学校科学地育人,需要理性的梳理和科学地引导。黎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优秀文化成为主流。2010年,黎里古镇保护与开发委员会成立,文化界精英对黎里古镇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整理和筛选。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我们黎小的校本课程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最直接最宝贵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生活品位,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承一种历史:本校风范
黎里小学,创办于 1903年,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百年来,学校以严谨而务实的办学风格,蕴育了国际大法官倪征噢、巾帼英雄张应春、国际文化名人柳无忌、红色医学家陈应谦和著名国画家马伯乐等国内外著名人士。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室内和景观的环境设计,都应该将其融入其中,成为校园文化历史的延续。1903年,王倪寿芝创办了黎里古镇历史上第一所学校“求我蒙塾”,即本校的最早前身。为纪念她的功德,特建立“敬芝亭”,并配套建设“芝兰毓秀”景观,祈愿在她的感召下培育出众多优秀人才。“明懿”取自“明懿女学”(1914年前本镇的一所学校);“养正”也是原学堂名。
另外,坐落于庙桥弄的禊湖书院,即后来的南新接小学,曾经倡导“有美必臻,无体不备,方圆珪璧,动合自然”,是语言非常凝练而内涵非常丰富的育人方针,彰显了先驱的教育智慧。该书院曾有 8景,现选择其中的部分名称恢复建设:石香春色、学古修篁、梧翠新凉、读书丛桂。这些名称,寓意深远,教育师生要在刻苦奋进中享受学习的快乐。“雪梨应春”(张应春,生于 1901年,牺牲于 1927年,曾在黎里女校读书与任教,是中国现代妇女界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与“桃李烘霞”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取“黎里新苗茁壮成长”和“桃李满天下”之意,寓意百年老校,教育生态和谐、育人成果丰硕。另外,利用教学楼底楼联廊中的几个节点,建设校史门洞,由里而外,逐步呈现学校的发展历史。在墙壁上展示不同时期的办学情况,让学生经常接受校史文化的熏陶。
紧扣一个主题:价值引领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它的自然、设施、建筑等都会折射出我们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和思想方式,彰显出特定的文化意味。同一校园内的文化体现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是不同形式的,但文化内涵的背后应该有一个主题统领,它是学校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其“神”之所在。
核心价值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学校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在本世纪初,我们黎里小学追根溯源,将“求我”“养正”定义为校训。前些年,学校紧扣“托起心中的太阳”的理念,全面推进“阳光教育”,积极创树“仁爱”“智慧”“健康”“上进”的学校精神。这四种品质,分别指向道德与行为、思维与文化、身体与心理、态度与意志,这是我校追求的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的学校精神。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种和谐进取的“教育场”,体现出了整个学校的“精、气、神”,也提升了学校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建设,拟利用新校舍的中轴花坛,系统建设“问心”“端本”“凝华”的主题景观。问心,引导学生注意反省,经常考问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端本,强调在行为与操守上保持认真和规范;凝华,意在培养品质、提升格局,展示才华。三个词语指向同一个主题,即“求我”,回答“求我”的基本路径,围绕“仁爱”“智慧”“健康”“上进”的学校精神,引导师生从心开始,加强修炼,提升品质。内涵不断纵深,引导师生逐步提高,优质发展。
明确一个主体:以生为本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体现。儿童是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这种直观文化的核心要素。校园特色文化景点面对的主要对象是成长中的小学生,所以它与一般的人文景点相比,在对象上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景点建设中,坚持“学生主体”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尽力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和与人文的魅力。我们设置活动场地、休息区域,引导学生在与景观的对话中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自身的生活视野。比如,德芬楼底楼大厅,取名为“风华厅”;报告厅取名为“明珠厅”作为主题教育和学生文艺才华展示的专属区域。“写韵社”“新柳社”“梨花社”“孚远堂”“凌云台”分别为书法、诗歌、剪纸和体育等专用室名,用于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行政楼底楼门厅取名为“珪璧厅”,寓意精致管理,追求高远,届时简要地展示学校的理念文化;在校园西南角设置“童蒙情深”毕业树林,为学生留下一段深情的念想。我们让师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景点建设与命名上来,使景点成为师生展示才艺的平台。因为我们知道,建筑、环境景點仅仅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背景;人、师生,才是真正的“主演”、主人和最美丽的景点。
体现一种美感:艺术濡染
校园景点是一种视觉欣赏要素,好的景点最容易引起美感。但是,主题景点要不断创新发展,艺术性就成了突破的主要方向,不具备艺术水准的设计作品很难引起师生的关注。因此,我校从艺术的角度致力营造一个教育生态的校园,以建筑的布局造型美、环境的清新典雅美、师生的言行举止美为主体,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实践中,我们尽力运用框景、借景和对景等艺术处理手法,把体现学校特色、办学精神的作品呈现在师生面前,成为校园景观中的一部分,成为教学和课程的一部分,不仅有教育意义,有视觉美感,更成为唯一的难以复制的风景。
景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立体雕塑、墙面图案、建筑小品等,甚至包括树木花卉,它们均具有某种涵义的表述能力,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符号。它们内涵丰富,表象生动,视觉效果突出,是面向成长中的小学生传递文化、提升正能量的理想符号。我们黎里小学的整体是粉墙黛瓦的苏式风格,所以后续的,尤其是室外景观小品也同样以现代苏式为主,并且力求形神统一。
学校景观一旦与自然生物有机结合,便能生机勃发。我们利用四个院子,按照四季序列,兼顾院子色彩建设“翠竹园”“青枫园(谐音“清风”,建设廉洁文化园)”“金桂园”和“红梅园”。翠竹、梨花、桂树、青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都有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们黎里小学来讲更有历史文化的意义。同时,在这四个园的植物栽种方面,考虑紫藤、含笑、桂花和梅花这四种香味比较浓烈的花卉,使书香与花香共融。当然,以这些花为主,配以其他花卉树木衬托。总体上,这些景点追求造型新颖,意境深远,诗情画意,相互之间辉映成趣,体现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自然与文化的陶冶和濡染。
特色主题,是校园景点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是校园文化景点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特色景点,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吸引并感召着学生在这里学习探索和自由成长。只有将景点艺术与学校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才能使校园环境更有教育性和艺术性,才能使教育活动更具张力和生命力,才能帮助师生提升起鲜亮、积极的正能量。所以,校园景点的文化表达绝不是自然景点的一个“点”,也不是传扬文化的一个“面”,而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空间”。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