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红蕊
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所讲内容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改在重视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动手操作意识,促使学生由“苦学”向“乐学”转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便对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阐述.
一、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
从近年的中考题来看,试题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由此可见,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如“电磁波”这个名词学生可能不陌生,但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学生很难深入地理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教学时我先从身边生活事例来对新课进行引入,让学生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电磁波”一课着重解决电磁波产生的原理,即麦克斯韦理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这里就可以回顾前面学习过的感生电动势的产生,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麦克斯韦理论.然后根据学生搜集的有关电磁波的材料让学生谈谈电磁波的利用和危害以及防护的小常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
物理学习中会出现大量的物理概念,对于一些概念,不要过于强调文字的理解,而是可选取生活实例或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如对“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平面镜成像问题,这是八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创设了“浇不灭的蜡烛”这一魔术视频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去讨论、猜想、设计并实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注重实验探究素养的引领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强调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并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过程.
对于《重力》这一章节,教学重点是“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列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我只起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我通过采取“四人一组”的分组实验,引出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
三、创新型自制探究实验的展示
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见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是各地物理测试的基本要求.对于条件不太完善的学校,进行实验探究时就需要老师根据所教学内容,就地取材自制教具进行辅助教学.如以往在學习“力的三要素”时,多以教师讲解为主,且教师多以“推门”为例,从而得出力的三要素,这一过程学生能勉强接受知识.但这只能定性地得出一些结论,缺乏实际论证,更无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我在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便通过弯“健身棒”的演示顺利地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这一结论.在解决“如何从实验数据中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效果有关”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这两个问题时,我便利用课堂进行到完成力的大小的定性关系后,教师提出了探究实验: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侧面有一面是黄色且朝上一面有三个不同的钉有线圈的点的木盒,让学生拉木盒至黄色的一面朝上.从实验的过程来看,有的学生在证明“力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学生先对力的要素进行猜想,再进行验证,有的学生则通过实验总结力的要素.
在农村,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的实验课均以“讲实验”的形式进行,因此就地取材自制教具进行辅助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上文提到的探究力的三个要素,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还可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方法是让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动,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前者,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方向、作用点的关系.这样就从实验中得出了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异体这三个关系.再如,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让学生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思考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
总而言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逐步放权,转变自己的教学定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是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